叛军守得很辛苦。
这种吃亏的战斗,并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是苦苦挨着。
好不容易挺到了太阳落山。
张之极这边鸣金收兵。
哪曾想当晚,明军又发动了夜袭。
本就疲惫的叛军,又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
原来,张之极利用这个战术,将叛军打得苦不堪言。
张英的先头部队则休息了整整一天。
当晚,张之极就将张英等人叫来,宣布了自己的计划。
对于这个计划,大家都表示同意。
而张之极特意没让自己的家丁部队参与白天的攻城。
就是让他们也加入今晚的行动。
包括张之极的卫队,也要参加。
夜袭取得了成功。
叛军根本就没有想到明军在猛攻了一整天后,还会夜袭。
于是乎,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
当已经睡下的李佐得知这个消息,赶忙集结队伍,组织防守的时候,
张英已经占领了北城门。
张之极率领着大部队开始向城内挺进。
北城门的失守,对叛军的打击非常大。
他们见识到了明军火器的威力。
依托城墙,还能与之对抗。
面对面的厮杀,血肉之躯根本就不是火枪的对手。
兵败如山倒。
叛军没有了抵抗的意志。
就开始溃败。
李佐妄图阻止叛军溃败,在城内与明军展开巷战。
但是,事与愿违,叛军这个时候就想着逃离此地,根本就不顾李佐的阻拦和威胁。
哪怕是李佐的侍卫杀了几名叛军,也没能阻止叛军的溃败。
随着枪声越来越近,李佐知道,大势已去。他只能是选择逃离此地。
张之极的部队经过几日的苦战,终于攻占了济宁城。
此时,山东方面也已经占领了兖州、曲阜一线。
张之极的想法是,继续沿着运河向南进发。而山东方面攻打邹县、藤县等地。
这个分工很明确,也很合理。
同时,他也安排孙镐,前往水泊梁山,将叛军的家属抓住。
这样就能兵不血刃地让叛军投降。
也许有人会认为,张之极这么做,实在是太不地道了。
祸不及妻儿。
可是,张之极却不这么认为。
他的想法十分明确,那就是以最小的代价,以最快的速度,结束这场叛乱。
孙镐听了张之极的打算,二话没说,领命而去。
张之极则命令张英继续担任先头部队总指挥,沿着运河向南进发。
尽快打通运河,也是重中之重。
占领济宁后,接下来的这段运河,可以说是没有重镇。
下一个重镇是徐州。
所以,张英的部队进展十分顺利,也十分迅速。
张之极率领中军就在后边打打下手。
山东巡抚赵颜和山东总兵官杨肇基率领山东的兵马开始进攻邹县。
徐鸿儒自打起事以来,就建立了以邹县为中心的根据地。
邹县及其周边,不仅兵力多,而且建立了星罗密布的防御工事。
这令赵颜、杨肇基的部队吃尽了苦头。
不仅进展缓慢,而且还损失很大。
这与张之极这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有人就建议可以让张之极的部队前来增援,以火器部队的威力,可以对叛军形成压制,并造成巨大伤害。
这个提议,十分合理。
但是赵颜和杨肇基并没有采纳。
原因很简单。
张之极是沧州知州。那是南直隶的地盘。
山东出了事。己方不出力,却让外兵担当主力。
这传出去,脸往哪里搁呀。
所以,赵颜、杨肇基就打算凭己方的力量平叛。
徐鸿儒没有想到李佐并没有能够挡住张之极。
竟然让其占领了济宁。
不过好在张之极并没有与赵颜的部队合兵一处,而是选择了继续打通大运河。
这就让徐鸿儒能够腾出手来专心对付赵颜和杨肇基的部队。
现如今,他也顾不上运河了。
徐鸿儒希望能够先将赵颜等人的部队击败,然后再去收拾张之极。
这无形中就增加了赵颜等人平叛的难度。
更令他们头疼的是,徐鸿儒甚是派兵进行夜袭、反冲锋等非常规军事行动。
原本山东方面的部队战斗力就不行。
被徐鸿儒这么一整,明军的战斗力和士气持续下滑,进展十分缓慢。
两军竟然有形成僵持之势的趋势。
这是赵颜所不愿看到的。
这个时候,请求张之极前来配合攻打邹县的提议,又被提了出来。
赵颜鉴于目前的形势,只好同意了这个提议。
至于杨肇基还是有些不服气。
作为久经沙场的将领,杨肇基认为凭借着己方的部队,完全可以拿下邹县,平定叛乱。
但是赵颜说得也有一定的道理。
杨肇基虽然不服,有些不甘,但是他的格局还是有的。
最有也同意了赵颜的想法,向张之极求援。
张之极接到了赵颜的求援信。
所谓的求援信,其实就是赵颜夸奖了张之极几句,并且介绍了目前攻打邹县的情况,希望张之极能够派兵协助他们拿下邹县、藤县,早日平定叛乱。
既然赵颜有此想法,张之极只能是同意。
根本就没有拒绝的理由。以张之极的性格,也不会拒绝的。
于是,张之极命人到前面叮嘱张英,按照既定计划打动大运河。
而他则率领中军驰援赵颜。
张之极虽然一直在运河这边战斗,但是山东方面的行动他还是十分清楚的。
除了有对方专门送来的战报外,己方的一些斥候也刺探到了许多情报。
这里面也包括锦衣卫的功劳。
张之极也知道山东方面进展十分不顺利。
更知道前期有人提议让自己前去增援,赵颜和杨肇基不同意。
人家不邀请自己去。
张之极自然不好意思主动去。
毕竟这里是山东。人家的地盘。
自己前来参与平叛,也是属于客兵。总不能喧宾夺主吧。
赵颜不邀请,张之极明知道他们战斗十分吃力,也没有增援。
现在好了,赵颜已经来信了。
自己前往,就不犯毛病了。
张之极就率领着中军部队,增援山东方面。
原本以为,凭借着强大的火力,就能令叛军屈服。
哪曾想,叛军不仅作战顽强,而且十分狡猾,根本就不按常理出牌。
从已经获得的情报,张之极知道,驻防邹县的,那都是徐鸿儒的嫡系部队。
张之极鉴于目前的形势,就打算智取,而不是强攻。
在清理了前往邹县的外围叛军后,张之极就停止了进攻。
他在等。
确切地说,他在等孙镐那边的消息。
可是这个消息传到了赵颜这边。他们却不知道张之极的打算。
杨肇基甚至取笑张之极。部队的水平也不过如此。
赵颜也认为,张之极徒有虚名。并没有传说中那么厉害。
只是身为英国公世子,皇上的宠臣,被一些人过度吹捧吧。
锦衣卫打探消息的本事的确厉害,竟然探听到了这些消息。
张之极听了,并没有恼火,只是淡淡地一笑。
孙镐没有让张之极失望。
他率领一个卫的兵力,直奔水泊梁山。
为了不引起守军的注意。
孙镐亲率一个百户,提前潜入此地。
而大部队则作为吸引叛军注意的靶子。
孙镐等人趁着夜色,乘坐小舟,行驶在八百里水泊。
大家一直在说,八百里水泊梁山。
给人的感觉,似乎有些夸大其词。
其实,在宋代甚至远超八百里。
用现代的定义,这里其实就是湖泊和湿地。
不利于陆军作战。
在加上梁山的几道关隘。
绝对是易守难攻之地。
孙镐率领小分队穿梭于水泊里,到了深夜,终于到了梁山脚下。
徐鸿儒虽然一直强调,务必保证水泊梁山的安全。
可是驻守这里的叛军哪里能想到,官军会秘密潜入这里。
他们认为八百里水泊,不易找到这里。梁山的几道关隘摆在那里,官军不可能悄无声息地上山。
这只能是说明他们是井底之蛙。
如果他们知道张之极按照现代特种部队的训练科目和方式训练了一批精兵强将,或许他们会重视一些。
孙镐等人由于幽灵一般。一路过关斩将,攻上了梁山。
这里的守军丝毫没有发现他们。
确切地说,发现他们的叛军都被解决了。
当孙镐率领着一个百户,犹如神兵天降。
吓得叛军,跪地求饶。
那些家眷更是觉得末日到来。
孙镐没有为难大家。
他当场讲明,只要不反抗,他是不会杀人的。
企图抵抗、妄图逃走的,一经发现,直接击毙。
这个命令,让这些叛军家属放弃了原来的想法。
你跑得再快,能有弹丸跑得快吗?
有一个人不信邪,妄图逃亡梁山深处。
十分不幸,被明军发现了。
只见一名士兵端着火铳,瞄准了此人。
一声枪响,那人就倒在了地上。
一动不动的。
显然被士兵一枪毙命。
这无疑起到了震慑作用。
谁还敢拿自己的性命开玩笑。
其余部队也登上了水泊梁山。
孙镐就命众人押解着驻守水泊梁山的叛军,以及住在这里的叛军家属,下山了。
除了顺利抓获叛军家属。
叛军在这里囤积了大量的粮草、物资等。
这也算是意外收获吧。
张之极接到孙镐传来的消息。
他知道,大事已成。
凭自己手里握着叛军家属,就可以与徐鸿儒进行谈判。
让他们放下武器,立刻投降。
因为这些叛军家属,就是他们的七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