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这是在一切顺利的情况下,否则,季宣和若被新世界网淘汰,那他就没的选择,只能凭借自身的本事在锦朝立足。
与此同时,大叹可惜的还有邵家。要是当初待邵云辰稍微好一些,他嫁人后也有来往,那他们势必会近水楼台先得月,可惜,谁都不会想到季宣和会起来,还得到了这么个大功劳。有好处却不能沾身,这真是让邵氏族人都心痛不已。
季宣和也因此更进一步,官职连升两品,直接升到从三品。官阶到达三品,这就算是高官了。
安王直接召见他,问他想要什么职务。季宣和想想要是天天和朝堂官员斗智斗勇,太费脑子,他还是省省吧,便开口说现在这样就好,只提官阶不加公务,不遭人忌不说,他也乐得清闲,反正他志不在此,不是非得往上爬不可。
安王一直注意着季宣和的神态,见他是真心如此认为,便顺了他的意,仍然做着从前的工作。不过工部的事情却得换换了,老让季卿做些不难却繁琐的事务太过暴殄天物,还是让他做些更有意义的事情为好。
季宣和要是知道安王是这么个想法,他一定会反对。能做简单的事情,他为什么要为难自己?可惜,安王不是这么想的,既然事情分到自己头上,季宣和也不会推辞,这些活他又不是干不了,只是在有选择的情况下,他会选些更简单的活做。
官阶升了,俸禄自然跟着水涨船高,能得更多的银钱,季宣和还是很高兴的,这是对他工作的认可,他拿的一点也不手软。
以他交付的东西,只是官升两阶,一点都没有出格,反而奖赏有些薄弱了。这是安王深思熟虑,又征得季宣和同意后,做出的决定。这样能让季宣和少惹些非议,季宣和正求之不得。他现在对当官真没多大兴趣,要不是有个官位在身,办起事来更加容易,他估计连官都不想当了。
当力量不在同一个层面之后,双方看待事情的态度就会截然不同。在锦朝人眼中光宗耀祖的事,在季宣和眼里也就不过如此。
以前,他还会为保护家人而出仕,现在却用不着了。如今,官位不过是种掩饰,更加方便他以后行事罢了。
季宣和想着接下来该做什么。穿越前辈们做了太多事,玻璃有了,初步炼钢法也早就发明,只是大多掌握在王族手中,农具什么的,除了现代机械之外,他能做的不多,水泥倒是有大用,但一想到那严重的污染,他就放弃了,能做的事情那么多,不一定非要指着这个。
算来算去,季宣和能动手的地方并不太多。武器他不好动手,何况,锦朝的武备在这个世界已是最好的,他没必要多此一举。动别的可以,要动武器,他还得再三思量,尖端武器都掌握在王族手中,打这方面的主意,实在是不大靠谱。季宣和就算不以为意,他也不打算在太岁头上动土,维持现状就可以了。
军队上不能动手脚,那就只能着眼民生了。
吃穿住行,在不动用现代化设备的情况下,锦朝大部分行业都已经发展到了极致,特别是吃穿和行,能切入的地方实在不多。住的话,这事麻烦得很,以现有技术,造个两层楼一点问题都没有,三层楼就只能搭建木屋。这么一盘算,这些方面也没必要动。
其他方面,农业才是与百姓息息相关的行业。高产作物可以每年增加个一两个品种。农具上,耕梨之类已经足够好,一比较,季宣和发现竟然只有打稻桶还没有出现。这东西处理水稻很是方便,只要费点脚力就行。难就难在可以旋转的叶齿制作上,这玩意做起来还挺麻烦,季宣和也懒得费事,直接将图纸交给世子,剩下他一概不管了。
他还要忙着和邵云辰一起改进织布机,这东西他暂时不想交出去,先让自家亲戚赚到了再说。
没有电,所有器具能改进的幅度有限,织布机和配套的纺纱机自也逃脱不了这个规则。能提高几成效率,在季宣和眼中也就那样,在织工们眼中可就了不得,一个个对新式机器爱不释手,好似许久没进荤腥的饿狼般盯着,直看得季宣和同邵云辰起了满身鸡皮疙瘩,两人赶紧从织坊中撤出来。再待下去,织工们就该盯着他们流口水了,实在是热情的让人承受不住。
良种分配,第一次是僧多粥少,不少人想要而不得,待收获几季后,这种情况就大为改善,自此锦朝大部分田地都种上了高产粮种。
岁月如梭,光阴似箭,一晃三年过去。
如今的锦朝已经大变样,百姓不说日子过得多好,至少食不果腹的人少了许多,大多数人都对现在的生活很是满意。
世子已经开始跟着安王办事,季宣和教的本就不是锦朝最重视的经史子集等,陈煜一到年纪,他的使命也就完成,现在出任工部左侍郎,正三品,只有工部尚书这么一位直属上司。能做到尚书职位的,除了极个别运气逆天的人,通常都是人情练达之人,加之消息灵通,知道季宣和是能同安王说的上话之人,不会故意为难他。
只要不触犯他的底线,季宣和还是一个很好相处的人。工部里头唯三的高官气氛一派和谐,底下官员自是不会那么没眼色的上前挑衅。季宣和日子过得很舒畅,当然,偶尔的矛盾无法避免,不过都没闹大,旁人随意劝解一二,当事人就借坡下驴,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大部分官员为人都极为圆滑,轻易不会得罪人,更不会动不得就与他人结仇,这不是嫌自己死得不够快吗?
季宣和所在工部只是锦安郡的中央官府,要是放在锦朝六部中,这可就没有那么和谐了。那里是无风都要起三尺浪,更不用说意见向左时,辩驳都能上升到疑似吵架的高度。可想而知,在这种环境下处理公务,得有多水深火热。
明知如此,却很少有官员会退缩。考科举不容易,好不容易入仕,日常闹腾一些,费点脑子,正好锻炼锻炼口才,只要承受的住那样的环境,其实也没什么。
季宣和就有幸见到过一回,一个个文官穿着威严的官服,说话不带脏字,却能将人说的面红耳赤。索性争论的几方早就练出了一身口才,反驳的言论同样高水准。真正是,你来我往,唇枪舌剑,非一般人能担当。
这要换个普通百姓过来,估计能不能听懂都还是个问题。如今这年头,当个官也不容易,嘴皮子不利索,在锦朝中央官府,根本出不了头,申请外调反而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季宣和所在工部显然没有这样的水准,他倒是觉得中央官员了解一些外邦人的国情,大概就能胜任外交大臣这一职务了。有了这些人的存在,锦朝以后再也不用担心缺乏这方面的能人。
除了最开始那一回,其他新良种都是直接交给安王,等第二季时,季宣和他们才会和文府以及潘家一起,这时,已经有部分人跟着一起种,也就不那么打眼。
不少人都在打听后续良种的来源,虽然他们都在猜测是不是季宣和提供的,毕竟根据第一回探听到的消息,很有可能就是他弄到的资源,但因着没有实证,中间还有安王为他保驾护航,除了另外四郡王爷,其他官员想从安王这里撬开一丝缝隙,这难度太大,他们至今未曾办到。
有时候人并不一定手握证据才能怀疑一个人,要想知道,最快的途径莫过于直接动手,将人给抓了,审问一下,他还能翻了天去?
这样想法的人很多,真正付诸实施的却没几个,而那仅有的几人,下场好像都不咋样,有被吓傻的,有失踪的……反正没有一个有好结果。
季宣和一家倒是一点损失都没有,第一批人铩羽而归之后,极个别仍不信邪的人,又派了第二批,照样是有去无回。这下子安静了,没人再有那个胆子捋虎须。
对于各自打着小九九的人,没真正付诸行动的人,季宣和可以视而不见。对于直接出手偷袭抓活口,季宣和毫不手软。他在末世经历了那么多年血腥生活,直到他穿到锦朝,日子才渐渐回归正常。
见过血的人,你要让他对人下不了手,那显然不可能。要真这样,季宣和哪里能在末世安稳活上十几年,要不是他最后实在倒霉,估计他此时还在末世呆的好好的,那锦朝也就没他什么事了。
自从粮食产量翻番后,田税也随之提高,好在提高的幅度不大。诚然,百姓们听到此消息心里头不会舒服,可一想到扣除税赋之后,余粮是以往的近一倍,他们又不抱怨了。出产多了,要是赋税不涨,还真有些说不过去,况且涨价并不多,除了一开始有些不爽之外,之后都按时缴纳税粮。
季宣和这么一个举动,受益最大的群体就是广大农户。也许总体上官宦富户得到的利益更多一些,但田庄出产,对于他们来说只不过是锦上添花,于百姓而言,那可就真正是雪中送炭,其中的差别一眼就能看出来。
尤其是季家的佃户,几乎都尝到了甜头。除了第一次,之后每一回,佃户都是紧跟东家的脚步走,绝不多走一步,也不少走一步,规范得很。要说谁家最为得益,那非杨树林家不可。
原本一大家子几十口人,都窝在六七间泥瓦房中,饭也吃不饱,房子也住不开。谁想博了那么一次,杨家就起来了。
如今,杨家又起了好几间泥瓦房,住的比以前宽敞多了,之前的债务还清不说,还有部分结余。嫁娶上也好了许多,他们家儿郎再不愁娶不到媳妇了。
为了感谢东家,每次邵云辰去巡查时,杨家都会备上一些山货以表谢意。邵云辰没有反对,见他们送的实惠,并不值多少钱,贵在心意,他便收下了。
第一次邵云辰没有准备,就没有回礼。他手边的东西对于农家来说,太过值钱,给他们反倒不美,便决定等下一次带上一些自家织坊出产,实用,但又不贵的布料,当作回礼正合适。
杨家是真心实意感谢,他们绝不会想到,就因为心意赤诚,却得到了意外的回报,家中孩子们穿着崭新的棉布衣衫,一个个笑逐颜开,边上的大人们也看得直乐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