柚柚可以说是70年代的白富美了,父母是五十年代的大学生,哥哥姐姐也都是工人,但迫于时代的政策,她又不得不选择下乡。
别人下乡也许是吃苦,但她不是,吃着奶奶姥姥爱心餐,躺在爷爷和姥爷做的秋千上听广播,旁边还有两条狗守着。
平时就下下地,上上山,拍拍照,画点画,没事的时候就去找点乐子,看看热闹,生活美滋滋
自由又自在的生活还没过多久,她刚认识的小伙伴们就爆出有惊天大秘密。
柚柚能怎么办呢,只能替她们一点点谋划了。
随着小伙伴陆续投身祖国建设事业,柚柚也努力的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当然她们也都遇到了那个让她们相伴一生的那个人。
机缘巧合的来到这个时代三人,并且拥有金手指,基于柚柚的关系,让她们又能相互信任,相互扶持,让她们能跟自己心爱的人奔波于世界各地。
当然,柚柚同志,也会找到了那个能守护着她的那个人
主角
【李柚】七零土着 长相软萌 力量爆表 嘴皮子超溜
【魏雪萱】重生归来女强人 正义爱国 冷心冷情
【赵依然】古代嫡出大小姐 学识渊博 多才多艺
【穆之瑶】现代富家女一枚 运气超好 心思单纯
白富美的闺蜜带她在七零环游世界
一群年轻人,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自己的国家
群像,甜宠,欢乐,女强,爱国,暴富,囤货,爽文
铁栅栏,隔出两种商品世界。物资短缺的年月,即便是生活在首都的人们,购买吃穿用度,哪怕买个白菜、奶糖都需要凭票证排大队。而在“友谊”,满目是市面上很难买到的紧俏商品:
商业部、外贸部和外交部在1972年5月20日联合发出《关于友谊商店商品经营问题的通知》,明确规定供应对象是外宾,对内一律不供应。至此,进入友谊商店全凭一本护照,而且国内亲友不得随同进店。但当时上海的供应对象中仍有中宾,他们是:一、出国人员;二、远洋海员;三、首长,但供应首长要根据市革委会办公室、外事组、财贸组等有关上级介绍信或电话通知。
从1959年5月到1960年11月,短短一年半的时间上海友谊商店供应了近5000只手表、800斤绒线,7500公尺呢绒等凭票和供应比较紧张的商品。这些商品中除部分系供应外宾、外国实习生、留学生及归国参观的华侨外,大部分(约90%左右)系内宾购去
在七十年代,由于当局手中积攒了大批的旧工艺品与文物。为了获得外汇,一部分被认为不太重要的文物就通过友谊商店等机构向外出口(还有许多流入废品回收或金属加工业,成了废品或是原材料回炉)。因为价格便宜,很快就吸引了大量外国人来华购买文物古董。
而且当时各地的友谊商店之间文物价格也不统一,以旧工艺品为例,北京友谊商店的价格要比上海高出数倍。1972年时一位美国记者在北京友谊商店买了一只翡翠镯子,价格为1200元,之后他看到上海友谊商店类似的镯子标价只有240元,非常懊恼,甚至认为上海友谊商店的镯子比北京友谊商店的还要好。而即便在上海这一座城市内部,不同机构、不同部门之间的价格也出现很大差异,造成了有些外国人大肆在中国套购牟利。
以上海市友谊商店为例,后来被发现定价明显偏低的主要有玉件(如旧白玉)首饰、旧瓷、仿唐三彩马、景泰蓝瓶、新地毯、皮货、木雕樟木箱、酒柜、漆雕、银花丝鱼、瓷器花瓶、檀香扇、红
这个外汇券有点意思,上面有一排字,写得很奇怪,叫“本券与人民币等值”。我认为,凡是专门写上这类话的票据都是不等值的,等值就不用写了;凡是不等值的,都得特别强调等值。
政府专门给老干部开了一个店,东西只卖给他们。我那时年轻,特想进去,人家却不让进。好在单位发给我一个记者证,那时候的人对记者特好,一出示记者证,他们就给我点头哈腰的,把我给让进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