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团在尽情领略了阿史那部骏马的飒爽英姿与草原驰骋的畅快淋漓后,在袁从英的引领下,怀着愈发浓厚的好奇与期待,继续深入探寻阿史那部的独特魅力——参观各类工坊。
沿着蜿蜒曲折、两旁开满不知名野花的小路漫步前行,不多时,他们便来到了制毡工坊。尚未踏入,一股混合着羊毛天然气息与草原特有芬芳的味道,便悠悠地钻进众人的鼻腔,仿佛在轻柔地诉说着工坊的故事。
迈进工坊,一幅热火朝天却又井然有序的劳作画面豁然展现在眼前。工坊内,光线透过屋顶的缝隙,洒下一道道金色的光柱,尘埃在光柱中欢快地飞舞。工匠们各自忙碌着手中的活计,专注的神情仿佛整个世界都只剩下他们和手中的羊毛。
一位两鬓斑白、面容和蔼的老工匠,正全神贯注地擀制着毡子。他身旁的木架上,几团洁白似雪的羊毛安静地摆放着,宛如待嫁的新娘。老工匠伸出粗糙却又无比灵巧的双手,轻轻捧起一团羊毛,在空中轻轻抖动,那羊毛便如同雪花般纷纷扬扬地飘落,均匀地铺展在一块巨大的毡布之上。随后,他稳稳地挽起袖子,露出肌肉紧实、布满岁月痕迹的手臂,双手稳稳地握住毡布边缘,开始有节奏地推动、擀动起来。伴随着他沉稳有力的动作,羊毛渐渐相互交织、贴合,变得愈发紧实。
萧嵩等人立刻围拢上前,眼中满是好奇与惊叹。使团中一位年轻活泼的成员,忍不住脱口而出:“师傅,这得擀多久才能变成一块毡子呀?”那纯真的眼神,仿佛在探寻一个神秘的宝藏。
老工匠停下手中的动作,抬起头,脸上绽放出朴实而温暖的笑容,用带着浓重突厥口音的汉语缓缓说道:“年轻人,这时间可没准儿,得看羊毛的多少和毡子的厚度嘞。像这样一块,咋说也得个把时辰呢。这活儿急不得,得慢慢来,才能做出好毡子。”
话音刚落,一旁的另一位工匠拿起色彩斑斓的染料,准备为擀好的毡子上色。只见他眼神专注,手法犹如行云流水般娴熟。他小心翼翼地将染料倾倒在特制的工具上,然后轻轻挥洒在毡子上,那姿态仿佛一位正在创作的艺术家。不一会儿,一幅栩栩如生的图案便在毡子上逐渐浮现出来。那图案,似奔腾在草原上的骏马,身姿矫健,鬃毛飞扬,仿佛下一秒就要挣脱毡子的束缚,奔向广袤的草原;又像展翅翱翔于天际的雄鹰,眼神锐利,双翅展开,尽显王者的威严与霸气。
“哇,这图案简直精美绝伦,师傅您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呀?”使团中的一位文官,不禁发出由衷的赞叹,眼中满是钦佩与好奇。
工匠微笑着,眼中闪烁着自豪的光芒,耐心解释道:“这都是祖上传下来的手艺,我们从小就跟着长辈们学,日子久了,自然就熟能生巧咯。而且啊,这些图案可都有着特别的寓意。就像这骏马,代表着我们突厥人的勇敢和对自由的向往;那雄鹰呢,则象征着我们的力量和对天空的敬畏。每一种图案,都是我们突厥文化的传承。”
萧嵩不住地点头,眼中满是赞许:“突厥的制毡工艺果然名不虚传,这毡子不仅质地柔软厚实,这图案更是赋予了它灵魂,让它成为了一件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带着对制毡工艺的惊叹与赞赏,众人告别制毡工坊,朝着铁匠铺走去。还未靠近,一阵“叮叮当当”的打铁声便如激昂的战歌般传入耳中,仿佛在热烈欢迎他们的到来。走进铁匠铺,一股炽热的气息扑面而来,里面炉火熊熊燃烧,将整个空间映照得红彤彤的。铁匠们赤裸着上身,古铜色的肌肤在火光的映照下泛着迷人的光泽,肌肉随着挥舞铁锤的动作高高隆起,充满了力量感。
一位年轻的铁匠,正全神贯注地将一块烧得通红的铁块稳稳地夹在铁砧上。一旁的年长铁匠,双手高高举起大铁锤,铆足了劲儿,狠狠砸下。“当”的一声巨响,火星四溅,如同一束束转瞬即逝的烟火。年轻铁匠一边熟练地翻动着铁块,一边大声说道:“这打铁啊,可得讲究火候和力度。火候不到,铁就不够软,根本没法塑形;力度要是不对,打出来的东西就不结实,用不了多久就坏咯。”那声音,在铁匠铺内回荡,充满了自信与豪迈。
使团中的一位武将,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赶忙问道:“师傅,你们平日里一般都打造些什么器具呀?”
年长的铁匠停下手中的动作,擦了擦额头上豆大的汗珠,咧嘴笑道:“我们打造的东西可多啦,像马具、刀具、锅具,这些都是草原上生活必不可少的物件儿。马具得结实耐用,这样骑手在马背上才能稳当;刀具得锋利无比,打猎、防身都靠它;锅具嘛,要能经得住火烤,做出的饭菜才香。”
说着,他伸手从一旁拿起一把刚刚打造好的马刀,递给武将:“大人,您瞧瞧这刀,可是咱铁匠铺的得意之作。”
武将双手接过刀,小心翼翼地轻轻抽出,顿时,一道寒光闪烁,刀刃在火光的映照下犹如一泓秋水,散发着摄人的冷意。他忍不住赞道:“好刀!这刀身纹理细腻,宛如水波流转,刀刃更是锋利无比,吹毛断发。如此品质,真是一件难得的好兵器。”
铁匠自豪地挺起胸膛,笑着说道:“这刀啊,那可得经过千锤百炼,每一下捶打,都是对它的磨砺,才能有这样的品质。从选料到成型,每一步都得精心把控,容不得半点马虎。”
使团成员们对突厥工匠们精湛的手艺赞叹不已,纷纷围上前去,与工匠们热切地交流制作工艺。有人好奇地询问制毡时如何保证羊毛分布得如此均匀,老工匠耐心地讲解着诀窍:“这就得靠经验咯,抖动羊毛的时候,力度要均匀,速度也要稳,多练几次,自然就掌握了。”有人则虚心请教打铁时如何精准把握火候,年长的铁匠笑着回答:“看火色嘞,火太旺,铁容易脆;火不够,又太软。得多看、多试,慢慢就有感觉了。”工匠们毫无保留地分享着自己的经验,使团成员们则听得津津有味,不时点头。
在交流过程中,使团成员们被这些精美的手工艺品深深吸引,纷纷慷慨解囊,购买一些留作纪念。一位成员精心挑选了一条带有精美图案的毡毯,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这毡毯带回去,让家人也见识见识突厥的精湛工艺,感受一下这独特的文化魅力。”另一位则对一把小巧精致的铁制匕首爱不释手:“这匕首做工精细,线条流畅,既实用又美观,真是让人爱不释手。以后看到它,就会想起在突厥的这段奇妙经历。”
萧嵩看着众人,心中感慨万千:“突厥的手工艺独具匠心,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工匠们的智慧与心血。这些工艺,不仅仅是一门生活的技艺,更是一门流淌着文化与情感的艺术,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与学习。”
袁从英在一旁点头附和:“萧大人所言极是,这些工艺传承了一代又一代,是我们突厥人智慧的结晶,也是我们文化的瑰宝。希望通过这次参观,能让大唐的朋友们更深入地了解我们突厥的文化。”
随着参观的深入,使团众人对阿史那部的文化与技艺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他们带着满满的收获与感动,怀揣着对这片土地更多的好奇,继续踏上探索突厥奥秘的精彩旅程,期待着下一次的惊喜与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