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显被无情地废黜之后,宫廷的风云变幻仍在继续。
在武媚娘那强大且不容抗拒的意志操控下,李旦在嗣圣元年(公元684年)被推上了大唐皇位这一至高无上却又危机四伏的位置。
登基大典那天,皇宫内看似热闹非凡、金碧辉煌。鲜艳的绸缎在风中舞动,欢快的乐声传遍每一个角落。然而,处于这看似欢庆场景中心的李旦,脸上却不见半分喜色,反而是被沉重和忧虑所笼罩。
“陛下,该您上场了。”太监小李子的声音在李旦耳边响起,带着一丝小心翼翼和难以掩饰的紧张。
李旦缓缓地抬起头,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仿佛要将所有的恐惧和不安都压在心底。他的眼神空洞而迷茫,然后慢慢地站起身来,朝着那象征着无上权力的宝座一步步走去。每一步都像是走在刀尖上,充满了未知的危险。
登基之后的日子,对于李旦来说,犹如身处无尽的寒冬。
一天,李旦在书房中,对着堆积如山的奏折,眉头紧锁,满面愁容。
身边的太监小李子轻声问道:“陛下,您为何如此忧愁?如今您已贵为天子,应当高兴才是。”
李旦苦笑着摇了摇头,说道:“小李子,你不懂。朕这个皇帝,不过是个虚名罢了,一切都还得听母后的旨意。朕稍有不慎,恐怕就会万劫不复。”
小李子吓得脸色一白,赶忙说道:“陛下,您可千万别这么说,小心隔墙有耳。”
李旦无奈地长叹一口气:“在这皇宫之中,又有多少双眼睛不是母后的眼线?朕又能躲到哪里去?”
这时,武媚娘身边的宫女匆匆赶来传话:“陛下,天后请您过去一趟。”
李旦心里猛地一紧,额头上冒出了细微的汗珠,说道:“知道了,朕这就去。”
李旦一路忐忑地来到武媚娘的寝宫,刚一进门,便跪地行礼:“儿臣拜见母后。”
武媚娘坐在华丽的榻上,神色冷漠,微微抬了抬手,说道:“起来吧。”
李旦起身,低垂着头,不敢直视武媚娘的目光。
武媚娘用审视的目光看着他,说道:“起来吧,今日找你来,是想问问你这几日朝政处理得如何?”
李旦恭恭敬敬地回答:“回母后,儿臣一直按照母后的指示行事,不敢有半分差错。”
武媚娘微微点头,语气中却带着一丝不满:“嗯,记住,你要乖乖听话,莫要自作主张,否则后果你是知道的。”
李旦连忙应道:“儿臣明白,一切全凭母后做主。”
武媚娘接着说:“最近有些大臣似乎不太安分,你要多留意。”
李旦说道:“儿臣一定多加注意,若发现有不轨之臣,定当及时禀报母后。”
武媚娘满意地说道:“嗯,下去吧。”
李旦如获大赦,匆匆退下。从武媚娘那里回来后,李旦更加惶恐不安。
他在自己的寝宫召见了亲信大臣王大人。
李旦神色焦虑地说道:“王大人,朕如今如履薄冰,稍有不慎,恐怕就会步李显的后尘。你说朕该如何是好?”
王大人压低声音说道:“陛下,此刻还需忍耐,不可轻举妄动。我们要等待时机,寻找机会摆脱天后的控制。”
李旦摇摇头,满脸绝望地说:“谈何容易啊,母后的手段朕太清楚了。她眼线众多,心思缜密,朕稍有异动,恐怕就会被察觉。”
王大人安慰道:“陛下,莫要太过悲观。只要我们小心谋划,总会有办法的。”
又一日,李旦在朝堂上提出了一个关于减轻赋税以安抚百姓的小小的建议。
武媚娘当即脸色一沉,严厉地说道:“此事无需你多言,朝廷自有安排。”
李旦只能诺诺称是,心中却充满了无奈和悲哀。
下朝后,李旦回到寝宫,心情低落至极。
皇后走上前来,轻轻握住他的手,说道:“陛下,莫要太过忧心,保重身体要紧。”
李旦甩开皇后的手,愤怒地说道:“朕这个皇帝当得真是窝囊,连自己的想法都不能表达,还谈何治理天下!”
皇后赶忙说道:“陛下,暂且忍耐,总会有转机的。如今我们只能小心行事,不可冲动。”
李旦望着窗外的天空,喃喃自语道:“这样的日子何时才是尽头……”
在武媚娘的阴影下,李旦的每一天都充满了恐惧和不安,他时刻警惕着,在这艰难的处境中艰难地寻找着那一丝可能的生机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