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显嗣圣元年(公元 684 年)二月的那一天,阳光透过重重宫阙洒落在金碧辉煌的大殿之上,但这光芒并未给年轻的李显带来丝毫温暖。就在这个看似平常的日子里,一场惊天动地的变故发生了——李显被废为庐陵王,而他在位仅仅只有短暂的五十五天。
彼时的朝堂之上,天后武媚娘权势滔天,如同一股无法阻挡的洪流,以雷霆万钧之势向李显席卷而来。面对这位强势无比的女人,李显就好似狂风巨浪之中飘摇欲坠的一叶扁舟,尽管拼尽全力想要稳住船身,却终究敌不过那汹涌澎湃的波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一步步走向覆灭的深渊。
当那道废黜诏书宣读完毕之后,李显只觉得整个世界都在瞬间崩塌。曾经象征着无上荣耀的龙椅如今已遥不可及,头顶闪耀的皇冠也被无情摘下。他被剥夺了权力的光环,宛如一颗失去光芒的星辰,黯然坠落于黑暗之中。随后,李显便被幽禁在了宫廷深处的一处清冷宫殿内。
这座宫殿四周高墙耸立,冰冷的石墙隔绝了外界的一切喧嚣与繁华。李显独自一人呆坐在宫殿的角落里,眼神空洞无神,仿佛灵魂已经离开了躯体。他那张原本英俊的面庞此刻布满了悲愤与绝望,犹如一张被揉皱的宣纸,再难恢复往昔的光彩。
李显的双手紧紧握成拳头,由于太过用力,指甲早已深深嵌入掌心,鲜血顺着手指缓缓流淌而下,染红了他脚下的地面。然而,身体上的疼痛对于此时的李显来说已然微不足道,内心深处那份被屈辱和不甘所吞噬的苦楚才真正令他痛不欲生。
“我堂堂大唐皇帝,竟然会落到如此凄惨的地步!”李显喃喃自语道,声音颤抖且微弱,其中蕴含着无尽的痛苦和不甘。那话语如同风中残烛一般,随时可能熄灭,但又顽强地在这片死寂的宫殿中回荡着,久久不散……
韦氏陪伴在他身旁,眼中噙满泪水,试图安慰他:“陛下,莫要太过伤心,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李显猛地抬起头,怒视着她:“都是你,都是你那家族的野心,才让我陷入这般绝境!”
韦氏泣不成声:“陛下,臣妾也未曾料到会是如此结局啊。”
李显站起身来,来回踱步,愤怒地吼道:“母后,她怎能如此狠心?我可是她的亲生儿子!”
这时,门外传来太监尖细的声音:“皇后娘娘,天后有旨,让您去她宫中一趟。”
韦氏身子一颤,看向李显,李显冷哼一声:“去吧,看看你的好姑母又要如何处置我们。”
韦氏无奈地跟着太监离去。
武媚娘宫中,韦氏跪地行礼:“天后万安。”
武媚娘坐在高位上,冷冷地看着她:“李显如今这般下场,皆是他咎由自取。你今后好自为之。”
韦氏磕头道:“天后开恩,臣妾今后定当谨言慎行。”
武媚娘说道:“哼,若你能安分守己,或许还能保得一条生路。”
韦氏唯唯诺诺地应着,然后匆匆回到李显被幽禁的宫殿。
李显急切地问道:“她可说了什么?”
韦氏低着头,小声说道:“天后让我们安分守己。”
李显一脚踢翻旁边的凳子:“安分守己?我如今已成这阶下囚,还能如何不安分?”
日子一天天过去,李显在这幽禁的宫殿中愈发消沉。
一天,李显对着窗外的天空长叹:“想我曾经也是这大唐的天子,如今却被困于此,如同笼中鸟。”
韦氏劝道:“陛下,或许还有转机,我们不能放弃希望。”
李显苦笑道:“希望?还有什么希望?我已无能为力。”
这时,李显的贴身太监福安悄悄走进来,低声说道:“陛下,外面有些大臣对您的遭遇感到不公,或许……”
李显眼睛一亮,随即又黯淡下去:“母后权势滔天,那些大臣又能如何?”
福安说道:“陛下,只要您振作起来,说不定……”
李显摆摆手:“罢了罢了,莫要再提。”
李显的生活变得愈发苦闷,他时常回忆起曾经坐在皇位上的时光。
“我本想有所作为,奈何命运弄人。”李显自言自语道。
韦氏安慰他:“陛下,一切都会过去的。”
李显冷笑一声:“过去了又能怎样?我这一辈子都将背负着被废黜的耻辱。”
而在宫廷的其他地方,人们对于李显的被废黜也是议论纷纷。
宫女秀兰对宫女翠玉说:“你说这李显皇帝也真是可怜,就这么被废了。”
宫女翠玉赶紧捂住她的嘴:“嘘,小心被人听到,这可不是我们能议论的。”
大臣们在朝堂上也是小心翼翼,生怕触怒了武媚娘。
大臣林大人对苏大人悄声说道:“这朝局变幻莫测,我们还是小心为上。”
苏大人点点头:“是啊,如今只能看天后的意思了。”
李显在这幽禁的生活中,每日都在悲愤与无奈中度过,却又找不到任何出路,只能任由命运的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