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初六,榆园。
定王朱慈炯端起饭碗刚要吃饭,亲兵来报:李定国回来了。
紧接着脚步声响起,李定国从远处走了过来。
朱慈炯命人多盛了一碗饭。
李定国很快走到他面前,不等李定国施礼,朱慈炯便指着碗里的饭抢先说道:“坐,吃。”
李定国客气了一下,端起饭碗开始吃饭。
朱慈炯问:“粮草筹备可还顺利?”
李定国放下筷子:“顺利,比想象中还要顺利。”
朱慈炯放心点头:“那就好,见到梁敏和范次吾的家人了?”
李定国摇头:“没有。”
“没找到他的家人?”
“找到了,但是没去见他们。”
“为何?”
“哎!”李定国叹息一声:“臣也不知道为什么,或许是觉得有些唐突,所以只打听了一下他们家人的近况,听闻日子过的还不错,也就没去相见。”
朱慈炯放下碗,平静地说道:“你做的对,关心他们并不意味着要打扰他们。”
李定国若有所思的点点头,继续吃饭。
吃完饭。
李宪忠派人送来消息:他已抵达梁山集附近,朱国弼的主力就在他身后。
朱慈炯站起身看向李定国:“叛军主力有数万之众,咱们能打赢吗?”
李定国双手抱拳:“殿下放心,此战必胜。”
“好!”朱慈炯转身下令:“告诉李宪忠,让他按照计划行事。”
两个时辰后,李宪忠得到了消息。
他立刻转身向后,朝着追击而来的朱国弼主动发起了进攻。
朱国弼得到探马消息时被吓了一跳,连忙问道:“你说对方有多少兵马?”
探马回答:“不到三千骑兵。”
朱国弼还是有些不信,追问道:“三千后面没有万吧?”
探马被问懵了,因为他对三千万这个数字没有概念。
探马眨了眨眼睛重复道:“对方确实只有不到三千骑兵,正列阵朝我军先锋部队杀来。”
朱国弼开始疑惑。
驻守在东昌府的赵之龙告诉他,李定国总兵力约有九千。
现在他只找到不到三千人,剩下的六千人去了哪里
是长驱直入南京了,还是埋伏起来等待他上钩呢?
要知道他麾下兵力比二十个三千还要多。
换做其他人跑还来不及呢,怎么敢主动向自己发起进攻?
旁边的刘孔昭问:“朱兄在犹豫什么?”
说出心中的疑虑后,刘孔昭提议:“无论如何也要出击,否则影响我军士气。为了防止遭遇埋伏,咱们可以沿着运河追。”
“沿着运河?”
“对!李定国没有水师也没有船,即便设伏也只能在道路一侧设伏。咱们追击的时候只需要防备一侧,不必担心两侧遇伏。”
朱国弼点头:“刘兄言之有理,就按你的办法来。”
随着朱国弼一声令下,他麾下一万骑兵朝着李宪忠围了上来。
李宪忠边战边退,很快退到梁山集一带。
道路一侧是榆园,一侧是运河。
为了谨慎起见,朱国弼派出数支小股部队接近榆园,查探里面的情况。
简单探查之后发现,榆园里有大量人类活动的痕迹。
看着那些明显且崭新的痕迹,朱国弼笃定道:“李定国肯定在里面。”
刘孔昭回答:“不一定!”
“痕迹就摆在这,为何不一定?”
“痕迹只代表他曾经来过这里,现在不一定在里面。”
“那到底在不在里面?”
“难说!”
“你...”朱国弼被气的想骂人:“别说风凉话了,快想个法子吧。”
刘孔昭琢磨了一会:“停止追击,深入探查。”
朱国弼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点头同意。
数万大军在榆园外,运河旁扎营,进入榆园寻找李定国的踪迹。
找了一天不但没找到李定国的踪迹,还跟丢了李宪忠。
听完探马汇报,朱国弼头都大了。
为了找到李定国,朱国弼把所有探马全都派了出去。
同时联络南京锦衣卫,让他们提供情报。
一天后锦衣卫送来消息:有一支明军渡过运河,朝兖州府方向而去。
兖州府在梁山集东南方向,是朱国弼的后方。
朱国弼大惊,立刻加速行军。
刚追到一半,锦衣卫又送来消息:有一支番号不明的明军再次渡过运河,朝济宁州方向杀去。
济宁是运河上的重镇,不能有失。
朱国弼只能调转方向,驰援济宁。
追到济宁时他发现李定国已经离开。
朱国弼拽着济宁守将的脖领子:“李定国去了哪里?”
“朝巨野方向跑了。”
“追!”
巨野在济宁西面,当朱国弼率兵来到巨野时,巨野守军告诉他李定国确实曾出现在城外。
不过并未停留,而是径直北上了。
“北上?”朱国弼拿出地图,打开后仔细查看。
巨野北面是郓城。
攻打那里没有意义。
再往北是梁山集。
梁山集北面则是安平镇。
看到安平镇三个字,朱国弼忽然有种不祥的感觉。
他问身边的人:“今天什么日子?”
“回大人,今天是九月初十。”
朱国弼大呼不妙:“坏了!”
为了追击李定国,他辎重放到后面,由水师押运。
按照里程推算,水师刚好抵达安平镇附近。
安平镇附近的水面并不宽。
李定国虽然没有水师,但可以在岸边放火烧船。
那些辎重很可能被李定国毁掉。
另外安平镇是漕运重镇,不能有失。
为此。
朱国弼再次调整方向,朝安平镇疾驰。
赶路的时候,朱国弼拿出地图将自己的行军路线画了下来。
随着最后一笔落下,他才看清那是一个大圆圈。
朱国弼狠狠的将地图摔在地上:“他妈的,李定国把老子当成狗了,牵着老子的鼻子绕了一大圈!”
骂完之后他捡起地图,下令加速行军。
他要追上李定国,用击败对方的方式找回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