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略角度上,孙权限于冷兵器时代的行军能力,攻城能力,实在是作战艰难。其实正面攻城战直到发明枪炮的时代才逐渐解决。在当下的三国时代,是很难解决这个问题的。孙权也可以制造投石车攻城,但是除非把工场设置在汝南或者很靠近彭城的地方,不然限于当时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把笨重的投石车从东吴运输到千里之外的彭城,还得过九华山的山区山道。这些都不可能实现的。不然袁尚为何把制造工场放在距离前线最近的黎阳郡,就是因为能够运输。不然在邺城制造哪怕千门投石车,又如何运输到陈留郡?
孙权从计策层面也已经是最大限度的运用智谋了,用吕布招降高顺试过了,分兵攻徐州城引诱彭城出兵失败了,鏖兵计效果甚微,退而复返的偷袭也被袁军尽数识破。
从武力上,孙权七万大军四面攻城,连攻三天,损失上万人,却只能望城兴叹;后来鏖兵计也曾趁着彭城守军疲乏,发动几次大规模进攻,虽然杀伤了一些袁军,但是彭城依旧稳如泰山!
孙权收拢军队,最初的七万大军只剩下四万五千人,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折损了两万五千人,却什么都没有得到!
孙权不禁是心灰意冷,他也在努力的回想原史中,那些将领都是怎么破坚城的,想来想去似乎也都是守城将领与自己主公有矛盾从而叛变。三国成型后,正八经的国战,无论是蜀国攻魏国,还是魏国攻吴国,还是蜀国攻伐吴国,面对要塞,面对坚城,正面进攻,几乎没有成功的。饶是强悍的刘备举七十万大军为关张报仇,也在陆逊的层层防御下最终败北;饶是诸葛亮这种智慧高超之人也在司马懿的防守体系下五六次的吃瘪,还有一次空城计去和司马懿博弈,好在司马懿选择了养寇来维持自己的权力,不然诸葛亮也就早早的在第一次北伐时就被魏国生擒了!
无奈之下,孙权只好撤军,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
东吴一批非常重要的粮草被袁军截了!全部付之一炬!
且说李典的两千游击队一直潜伏于九华山之中,他们在华佗的医疗资料中找到一种祛除蚊虫的药方,并且大规模的采集和使用,以确保他们在夏季的山区能够潜伏。李典还选择了一些通风干燥的山洞存放粮食和兵械物资。李典还在出发前就让司马懿选取徐州城中军民有猎户经验和熟悉九华山的当地人加入到游击队中,这样李典很快就摸清楚了九华山的情况。
李典本人也是每天装作猎户,在九华山内佯装打猎,其实是在侦查东吴军队的粮道运输路线。
不出十五日,李典就把东吴军队的路线摸熟了,还确定两处吴军必定在山中歇息的营盘。李典最终选取一处道路相对狭窄,而且树林茂密的地方作为伏击地点。就专门等大批的粮草物资经过再下手。平日里,李典会故意放一些小批的物资运往彭城吴军大营。为的是放长线钓大鱼,防止打草惊蛇!
然而近期,有一批重要的粮草物资要经过九华山运往彭城,这批粮草足够东吴大军一个月的开销,数目非同小可。
李典认为时机已到,于是开始部署作战计划。
这一日东吴的两位将领陈武,董袭,率领三千士兵押送粮草经过九华山。天气炎热,山区又十分干燥,导致运粮队伍的士兵们都十分疲乏,加上这里并非交战区,运输队来回经过十几次也都十分安全,别提袁军偷袭了,就连半个袁军的影子都看不到,最多看到几波打猎的猎户于山中打猎。陈武,董袭倒是在九华山见过老虎(华南虎),倒是没有见过袁军。
所以整个运输队的防备十分松懈,尽管孙权曾经告诫行军时要注意防范,但是后勤部队还是阳奉阴违。两位将领也都把运输工作当成了苦力工作。
李典的斥候都扮作猎户,老远的观察这支部队,并且把情况回禀李典。李典心中大喜,准备当夜偷袭。
也该李典立功受赏,天公作美,夜间并无雨云,气温居高不下,正是适合火攻的时候!
李典是经历过芒砀山徐庶用火攻准备伏击袁军的,当初就是他的阻拦,张合的先锋部队才免于被火攻的。如今李典也要用火攻了。他把引火之物备齐,都是木屑树叶易燃物品,不但如此,还有很多火油。除此之外,他还命两千游击队,没人携带五个自制的火把,留作夜晚火攻之用。
天气炎热,东吴军队在表面安全的一处营寨休息,夜间九华山此处因为山势影响,刮起了东南风。
李典率军占住上风向,派出五百人的敢死队,他们的任务不是潜入东吴军去杀人,而是把易燃物品撒满东吴军的营地!
剩余下的一千五百人,则手持火把随时听命!
五百敢死队乘着夜色,分东西两个方向进入营寨,专门把引火之物都洒在粮草物资的地方!
虽然中途东吴的士兵们发现了,并且唤醒东吴将领和士兵们开始击杀李典的敢死队,但是绝大多数的敢死队员都把一袋袋的易燃物品撒在了东吴营中,尤其是物资粮草的区域。
这些敢死队都是找腿脚利索的年轻士兵,他们进去之后不厮杀,就是扔完就跑,而且进入之时,他们就把袋子提前戳了两个洞,这样他们在营中跑到哪,袋子里的被火油搅拌过的树叶和木渣就一路散落!最后袋子越来越轻,他们把袋子扔在粮草处,撒腿就往营外跑!
因为敢死队知道,在计划时间内,李典就将发动火攻了!
陈武,董袭在这追杀营中四处乱窜的敌军,倒未见厮杀,这些敌军只顾乱跑,很多人跑进来,随后又自己跑走了,因此也没有斩杀太多人。
只是吴军上下都感觉鼻子气味有些不对劲,总觉得这帮人冲进来后,营中便散发出一些奇怪的气味。
终于董袭反应过来,这个味道是火油的味道,随后大声对着陈武和吴军喊道:“速速灭了火把!千万别走水!敌军在营中撒满了火油之物!”
然而等吴军察觉,一切都晚了!
李典见约定时间快到了,也顾不得还有很多敢死队依旧在吴军之中,索性发动火攻,连吴军和敢死队一起放火烧了!
李典一声令下,游击队点燃火把,瞬间一千五百多枚火把点亮了!
随后,士兵们把这些火把不间断的投入到吴军营寨之中,足有将近九千只火把从东西两侧扔到了吴军营寨之中!
扔完火把李典还率领弓箭手五百人,不断的往吴军粮草的区域射击火箭!
瞬间吴军营寨一片火海!天上是火把和火箭,地上都是树叶木渣火油的混合物,吴军自家的帐篷,干燥的粮食,还有九华山茂密的树林,这简直就是放火的绝佳之处!
东南风再这么一刮!
吴军营寨火势迅速蔓延,瞬间整个营地被火海吞噬。东南风一吹,火势更加猛烈,火焰在空中熊熊燃烧,将天空映红。地面上,树叶木渣和火油混合物燃烧着,发出噼啪的声音。
吴军士兵惊恐地四处奔逃,但火势蔓延得太快,他们根本无法逃脱。有人被火焰吞噬,发出凄厉的惨叫声;有人被烟雾呛得无法呼吸,倒在地上挣扎;还有人被高温灼烧,皮肤起泡,痛苦不堪!山林大火使得这片区域整个的温度都在上百度!
营地内的帐篷、粮食堆、武器装备全部被火焰吞噬,发出嘶嘶的声音。九华山茂密的树林也被火势波及,树木发出咔嚓的声音,化为灰烬。
火势向北方和西北方迅速蔓延,整个战场都笼罩在浓烟和火光之中。吴军的防线在火海中崩溃,士兵们惊恐绝望地望着四周一片红色的景象,无力挽回这场灾难。
最终,整个吴军营寨被大火吞噬殆尽,只留下一片焦土和哀嚎声。这场惨烈的火灾给吴军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也让李典率领的这次火攻声名大振。
李典自己也没有想到竟然会有这么好的战果!别说吴军营寨了,就连九华山的这处山区,上百亩的山头都被烧光了!若不是有些地方没有树木,李典感觉整个九华山北部数百里他都能给点燃了!
吴军的三千士兵连同两位武将陈武,董袭一个也没有能走出这片火海!统统被大火烧死呛死!现场只有一片漆黑!
其实这个战况也不算太强,比起周瑜火烧赤壁和陆逊火烧连营,还都是小巫见大巫了!风借火势,火借风势,当真是不可阻挡!火烧赤壁,火势延绵整个大江北岸,数千艘曹军战船被烧毁,曹军五六十万军队几乎全被击溃了,死伤大半;火烧连营则更为夸张,火势延绵七百多里,蜀军七十万人活下来的不过几千人!
李典这把火烧得是干干净净,以至于东吴这边三千运输队没有一个人活下来,就连给孙权送信的都没有!导致东吴军在彭城之败后,粮草和消息迟迟未到,孙权连同全军上下都十分恐慌。
无奈之下,孙权退兵,好在庞统机智,派出凌统前来九华山探查,才发现这一惨状。东吴军队已经撤军,好在彭城的守军没有追击,不然若是追击吴军,吴军将损失惨重!因为吴军其实已经断粮一日了!
吴军撤回到汝南时,已经饿了快三日,孙权和众将士都是惊魂未定,这次攻打徐州险些死在徐州!
不过撤回到淮南之后,孙权却迟迟没有退军回江东,他也并非是善男信女,一来想着如果曹操的北方战线受挫,陈留乃至许昌不保,他索性直接占领淮南地区,这汝南、寿春、合肥三郡可是原史上东吴除了荆州以外梦寐以求的地盘;二来即便曹操坚守住了陈留和官渡,孙权依旧通过汝南对袁尚给予军事压力,这样徐州的袁军就不敢去援助北方的袁军,算是牵扯一州的兵力,间接的支援曹操。
淮南方面,曹操委任孟建(字公威)与石韬(字广元)主要负责军务,主要是协助孙权借道攻打徐州。二人本就是徐庶的朋友,被推荐到淮南地区治理,倒是把淮南地区治理的不错。但是东吴军队迟迟不撤军,而且孙权直接在寿春城接替了曹军的管控,把曹军赶到汝南城防守,寿春在曹操辖地上已经是名存实亡了。
孟建与石韬便把这个消息传递给许昌的曹操,然而曹操不在许昌,此时正在陈留郡。荀彧和曹丕此时也根本顾不上这些大后方的事情了,官渡曹孙联军新败,徐庶战死,正面战场吃紧。袁尚此时已经兵临陈留城下,荥阳方面贾诩与文丑的斥候已经潜进许昌地区侦查了!
荀彧紧急从襄阳征兵,但是这些新兵缺乏训练,荆州又是新占领的地方,所以可谓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征兵工作也遭到了荆州世家大族的抵制。荀彧可以代替曹操对荆州挥舞屠刀,但是那样子无疑会失去人心。何况前线还有荆州派系的降将。
荀彧得到消息后,向曹操建议两点,第一,干脆直接邀请东吴军队进入中原战场,调兵支援许昌和陈留;第二,荀彧请曹操派出使者与袁尚议和,荀彧也知道这是很难的,但是就当是缓兵之计也好。曹军面对北方袁军的压力,现在连气都喘不过来!兵力越打越少!
袁尚目前已经封锁了陈留以北的一切地区,曹军的消息打探十分困难,从战争角度来说,陈留以北的区域基本上属于盲区了,所谓“战争地图”没有打开,毫无视野。
司马懿不断的把徐州战场的战况告知袁尚,虽然有时间差,但是袁尚基本掌握徐州的态势,袁尚也十分满意四位防守大师的联动。但也告诉司马懿,还是要戒骄戒躁,时刻提防吴军来犯。而且袁尚提醒司马懿,东部地区的下邳临近海域,东吴军队的水军很厉害,陆战攻打彭城受挫,要提防吴军从海上派兵偷袭下邳。当下正好是夏季,东南风居多,吴军坐着舰船从顺风北袭徐州东部不是没有可能。
司马懿也意识到这一点,于是恳请濮阳、平原、青州等地区把兵力向南边的徐州输送,尤其是补充下邳的兵力,毕竟抽调兵力后,下邳只有一万守军。
战场方面,袁尚则开始他的攻坚战,坚城陈留就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