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9章 蓼国公文登整军
张鹿安按照自己心腹幕僚阎尔梅的建议,特意派遣钱澄之和应廷吉陪同史士林“考察”登州城,安排文臣之首的范复粹出面,与清国的使者史士林商谈“投降”的条件。
只是对于登莱这边提出的王爵和以胶东为藩镇辖区的条件,史士林压根就不敢擅专,表示一定回去报告上峰知晓。
这是张鹿安这边对于清廷的劝降行为,第一次出现语言松动的情况,清国的山东地面的巡抚方大猷自然是格外重视,一面上报北京,一面派史士林再去登州接洽。
为了给谈判制造相应的空间,张鹿安还下令前线的于七和张应举两部故意示弱,张应举所部撤退到老根据地琅琊山,作为敌后独立武装力量存在;
于七率领所部人马撤退到莱州城,负责北线的防守;
裴守政所部东撤胶州,负责南线的防守。
对于张鹿安的这种主动撤退的行为,登莱内部确实有很多人不满,认为如果不是榆园军突然大起,清军也不会突然西撤,现如今危险暂时解除,整个蓼军却突然东撤,分明是置友军于危险之地而不顾。
外部则因清廷对外大肆的宣传“张鹿安乞降”的消息,拼命丑化张鹿安的形象,确实迷惑了一些无知群众,暗地里对张鹿安是各种咒骂。
按照他们的想法,他们是因为“手无缚鸡之力”才投降是合理的,张鹿安有能力还“乞降”,那就是不忠不孝之辈。
对于这种思潮和负面反馈,张鹿安采取的做法就是一来对内说明粮饷和武器弹药的不继,二来就是转移矛盾,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
张鹿安先是派人将永历皇帝的使者郝为送走,然后委派王征负责与史士林继续商谈条件,最大程度的拖延时间。
张鹿安则是利用这段时间,一方面强令总后勤司动员一切力量组织武器弹药的生产工作,对于所有战舰进行维修维护,为新的远征作准备;
另一方面又下令总行政司应廷吉负责将所有的非一线野战军力量,再加上前一个战役中表现良好的义勇,全部秘密调遣到文登城附近,开展新一轮的整军运动。
整军运动首先从编制上面进行。
大明蓼军原本的军事编制还是按照浮山军时期的编制为主体,在去年的靖北军元帅府旗下进行自上而下重新混合编制的,主要编制单位为协、营、汛、队、什、伍。
其中最高的军事编制为协,每协总兵力为固定的三千人,下辖若干营,而营作为基础统一军事编制单位,每个步兵营510人,每个骑兵营为310人。
经过一系列的战斗之后,张鹿安发现原有的编制已经无法满足日益频繁的战斗了,决定在协的上面增加“镇”的编制,在营和汛之间增加哨的编制,具体情况下如下:
基本的统一军事编制单位仍然为营,但是每个步兵营的人数提高到1250人,三个营组成一个协,再加上协部辅助人员,每协的总人数编制为4000人;
三协组成一个镇,每镇的总编制人数为人;
营以下则是增加哨的编制,每营下辖三哨,每哨400人,哨以下管辖三个汛和直辖的三个队,汛以下的编制不变,每汛仍为100人,辖三队,每队32人。
军事级别增加了,将领和军官的等级自然也得增加,经过张鹿安对原本大明将官体系进行微调,每镇的正职为总兵,副职为副将;每协的正职为参将,副职为新增加的偏将;每营的正职为游击,副职为新增加的裨将;每哨的正职为千总,副职为副千户;每汛的正职为把总,副职为百户或者试百户;每队有一名队长(又称总旗官)和一名副队长(新增加副总旗的称呼);什长又称为小旗官。
具体编制是极为复杂的,以第七协为例,将原亲民官宋德宜撤回,原下辖第七骑兵营调回登州,原来的第三十营游击马天因从孔有德手中获取莫高刀的功劳,晋升为协偏将,成为参将丁维岳的副手,他所空出来的第三十步兵营游击由立功的马德继任。
如果详细述说整编经过会显得特别繁琐,因为涉及到大量的将领和军官的调动,需要同时兼顾“掺沙子”和“埋钉子”,还得照顾新投诚的一些将领的心情,之后先期整编的部队还得与一线的部队进行换防,将一线部队撤下进行重新整编,再派回前线。
整个过程复杂多变,持续了三个月的时间,整编完成后,除了辽南和济州岛的军队外,蓼军的编制简要陈述为:
一、张鹿安直管的近卫镇野战军,包含丘无极统领的近卫协(加强协)、仇有光率领的骑兵第一协(整编后暂时包含六个骑兵营,分别为巴勒的第二骑兵营、周桂轩的第三骑兵营、程万里的第六骑兵营、彭心见的第七骑兵营、贺国勇的第九骑兵营和亚柱的第十骑兵营)、谭应华率领的炮兵协(编制不变)、裴守政的第八步兵协(偏将王驰,下辖马瑞恒的第三十一步兵营、刘桐湘的第三十二步兵营和杨之华的第三十三步兵营)、赵良栋的第九步兵协(偏将为李德,下辖陈利军的第三十四步兵营、来长林的第三十五步兵营和接替了升职的李德职位的降将杜应金所统帅第三十六步兵营)和仇有亮的第十一协(偏将叶晟,下辖杨邦泽的第四十六步兵营、鲁胤昌的第四十七步兵营和骆宾的第四十八步兵营),总兵力合计两万五千余人(近卫镇比较特殊,属于加强军镇)。
二、一线的防守部队为莱州镇和胶州镇,其中莱州镇的总兵为于七,亲民官宋德宸,副将于六,参军董樵,下辖第四协、第五协和新组建的第十五协;
第四协参将曹良臣,偏将曹天助,下辖张状猷的第十三步兵营、孟大石的第十四步兵营和贾得虎的第十五步兵营;
第五协参将为李应详,偏将杨彩,下辖姚来贺的第十六步兵营、李文昇(原杨衍部将,接替李应详原来的位置)的第十七步兵营和秦尚行的第十八步兵营;
第十五协参将为谢迁,副将赵束乡,下辖高三洲(金州降将,接替阵亡的赵慎宽的职位)的第十九步兵营、杨珍(接替阵亡的葛东方的职位)的第二十步兵营和丁可泽(接替调职的程功的职位)的第四十九步兵营。
胶州镇的总兵为张应举,亲民官王朝,副将张勇,参军楚国用,下辖第十二、第十三和第十四协;
其中第十二协参将杨斌,偏将程功,下辖杨鸿升的第二十九步兵营、马德(接替调职的马天的职位)的第三十步兵营和汪思诚的第四十步兵营;
第十三协参将杨御华,偏将为杨衍,下辖孙成功(接替调职的贾明时的职位)的第四十一步兵营、毛邦贵(接替调岗的覃远的职位)的第四十二步兵营和钱鼎新的第四十三步兵营。
第十四协参将为杨三吾,偏将为杨嗣云,下辖宋世尧的第四十四步兵营、秦显率领的第四十五步兵营和陈忠国的第五十步兵营。
三、二线防守机动部队则有受王公弼直管的丁维岳的第七协(偏将马天,下辖张尧中的第二十六步兵营、周魁轩的第二十七步兵营和杨云山的第二十八步兵营)、游击金百里率领的独立第四骑兵营和游击赵不同率领的独立第五骑兵营,驻地为莱阳;
受陈利芸直辖的部队则有覃远率领的第十协(偏将为贾明时,下辖丁岐凤率领的第三十七步兵营、吴成蝰率领的第三十八步兵营和富近仁率领的第三十九步兵营)、游击李二猛率领的独立骑兵第八营(裨将为郭茂才)和游击马国勇率领的独立第十一骑兵营(裨将为巴特尔)。
如果再加上登莱的都司营(省级地方武装)、四个府的守备营(府级地方武装)和各县民团,即使没有近卫镇,只要不是清军倾尽主力而来,登莱一地绝对具备一定的防守之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