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报》的总编梧桐此刻正坐镇在编辑部中审稿,他看着下一版的尚未排满的初稿,心情有些焦虑,眉头都微微皱起。
他显然有些头疼:对于一个报社而言,想要凑齐一版足够真实,又有吸引力的新闻可真不是一件容易事。
“梧桐总编,侯先生来了!”
门卫跌跌撞撞的赶过来喊道,他的声音很大,消息瞬间传遍了整个编辑部。
梧桐听到这个消息,顿时心中一喜,原本有些疲乏的脑子也清醒了不少。
他即刻放下手中的工作,在粗略地整理一番自己的白色领口后,就起身准备亲自去接待侯先生。
毫无疑问,现如今的侯德榜是个当红人物,完全值得一名总编亲自来接待。
去年,也就是民国十五年,侯德榜带领永利制碱厂在费城博览会上赢得金奖,制出来的纯碱更是被称为“发展中华民国主要化学工业之象征”,可以说是为国争了不少的光。
现如今已到了十七年末,中间隔了一年多,如果在这短短的时间内,永利制碱厂厂在制碱法方面又有新的突破的话,无疑是一个大新闻。
报社内的几个编辑听到这个消息后,虽然也想要过去采访询问一番,奈何手中还有众多工作未完成,只能在面面相觑一番后,只能眼巴巴地看着总编离开,然后继续完成自己手头的工作。
越过编辑部的门槛,再穿过一道不长不短的玄关走廊,便到报社主厅。
报社主厅的西墙第一道门打开便是待客厅,想来侯先生此刻就待在里面。
宽阔的待客厅墙壁周围挂着各式山水字画,偌大的窗帘半开半掩的,几缕阳光从外头照进来,微风浮动帘布,靠窗的大理石上地板上就光影闪动。
在正中央处有一张纯黑色的主桌,其上摆放着纸笔、瓜果、饮料,以及各种可以消遣时间的杂志、报纸,周遭摆放着正好八只椅子。
此刻,房间内只有侯德榜和包国维两人,他们早已落座在主桌上,对面而坐,讨论着有关新式制碱法的事宜。
侯先生的手中正拿着一只铅笔,唰唰的在纸上写着:
“包国维同学,这上面就是范先生的座机号码,他平时比较忙,几个城市飞来飞去的,时常联系不上。
那几个常用的号码我都已经给你写在纸上了,具体的情况过会儿你可以自己和他谈。
哦,对了,你好像还不知道我的座机号码吧,我现在把我的号码也写上去。”
包国维听到侯先生对自己的称呼,总觉得有些生分了,经过昨天的事儿,现在也是时候攀攀关系了:
“好的,这真是谢谢侯先生了,不过……我觉得以后侯先生还是直接称呼我为包国维即可,后面总是要加一个同学,未免有些太生分了。”
侯先生放下铅笔,将一张纸递过来,脸上露出些许笑容:
“哈哈,这一点倒是疏忽了,要是这样说的话,直接称呼伱的姓名也有些生分了,以后直接叫你国维吧,你要是不介意,以后叫我侯叔就行!”
对于眼前这个十分有“才华”,又十分懂事的学生,侯先生也巴不得把这称呼拉的亲近些。
还没等两人来一出神情互喊“国维”、“侯叔”的好戏,待客室的门就忽然被人拉开。
梧桐一拉开待客厅门,就着重打量了一番坐在侯德榜对面的包国维。
刚刚他站在门口偷听了一小会,两人之间的谈话已经尽收耳底,故而对包国维十分好奇。
以他的眼力,见到包国维第一时间就察觉出其气质不凡,带个眼镜一副大家少爷的模样,来头肯定不简单。
“侯先生亲临,本社真是蓬荜生辉,这位小先生和侯先生是一起来的吧,就是不知道要怎么称呼?”
梧桐一边说着话,一边小跑着走到主桌旁边,见二人的茶杯中此时还是空的,立刻开始二人斟茶倒水。
侯先生看样子早就与梧桐总编相识,直接开口喊出了他的真名:
“刘善,这个是包国维,从江南苏州来的,过了年就十六岁,现在还在江南上中学。”
梧桐倒茶水的手法都十分讲究,在无法分清客人谁地位更高的时候,他选择了两份一起倒:
先是把两个茶杯拢到一块,分别倒好之后才把一手抓着一个茶杯,同时放到两人面前:
“哦,原来是包国维同学,这是第一次来我们报社吧?还没尝过这崂山绿茶,尝尝吧,要是好喝,说一声,过一会儿我叫人给你带一袋!回家之后好好享用一番!”
……
一番寒暄过后,就到了谈正事的时间。
梧桐很清楚,侯先生身为永利制碱厂的厂长,平时忙得很,突然到访报社肯定不是找自己来寒暄的,想必一定有正事。
他最终坐到紧挨着包国维的一个椅子上,一番沉吟过后对着侯先生开口说道:
“侯先生这次亲自来临,可是有什么事儿?”
侯德榜举起茶杯,饮了一口不温不热的茶水:
“我这次来可是带来了个好消息——制碱法有新的突破,而且成果不小。”
梧桐早就隐隐约约猜到了是这件事,但当侯先生说出来时,心中还是难免有些激动。
下个刊期的标题他都已经在心中拟好了:《震惊海内外,天才化学家侯德榜再次取得大突破》
于是他急忙开口问道:
“那么侯先生,具体是什么突破?成果大概有多高?”
“我们成功研发出了一种新的制碱法,这几乎是一种全新的制碱方向。
这是一种与索尔维式制碱法的侧重点截然不同,但是实用价值却不输于它的新式制碱法。”
这年头懂得化工学的人相对而言较少,即便是在文化人当中,往往对于理科也知之甚少,因而侯德榜没有说出什么专业性的词汇,梧桐完全可以听得懂。
“侯先生可真是化学领域的大师,去年就获得了费城博览会金奖,今年……”
梧桐的话还没说完,侯先生就连忙摆了摆手,打断了他的吹捧。
“研究出这个方法的人可不是我,而是坐在我旁边的这位同学。”
看到侯先生一脸认真地模样,梧桐也知道这位没有开玩笑,原本想要置疑的话也塞回了肚子里。
他看向包国维,眼神中还带着些错愕和不可置信:
“我记得侯先生刚刚说过,这位包国维同学过了年才十六岁。
也就是说今年他才十五岁,真的就研究出新式制碱法了?”
“是的,而且新式制碱法几乎只由他一个人独立完成,我们只提供了一件实验台和充足的原料。”
梧桐倒吸一口冷气,为全球变暖了贡献,好一阵子他才接受了这个事情,心中。
他已经在心中拟定好了下一版新闻的标题:《震惊海内外,化工天才少年包国维……》
“不知,这新式制碱法叫什么名字?”
“依我看,不如就叫包氏制碱法,不知国维有没有想到什么更好的名字……”
刚刚几乎一直是侯先生和梧桐编辑在谈话,终于轮到包国维说话时,却是这样一个令他有些尴尬的问题……
……
半个小时后,在梧桐总编的带领下,包国维和侯德榜二人一起来到了报社内的摄影室前。
“包国维同学,麻烦你先进去拍个照吧,说不定下一个期刊上面就会有你的人像了……”
拍照这事儿本就十分符合包国维的心意,谁会拒绝自己的脸登上报纸呢?包国维点了点头,便走进去。
摄影室中央有个笨重臃肿的大摄像机,看样子早已有个摄影师等在里面,他指挥包国维站到白色幕布后面。
在包国维摆好姿势后,摄影师就弯着腰开始调试摄像机,大概半分钟后,“喀嚓”几声就给包国维照了几张相片。
待到几张照片被冲洗出来之后,包国维亲自看了看,十分满意——虽然都是黑白照片,不过大抵也能照出自己一半帅气。
待到侯先生和包国维离开报社时,这件事几乎就算完成了:
有侯先生这么权威的人来担保,《大公报》的编辑们已经开始着手在下一份期刊的报纸初稿上拟定内容。
不过作为一家权威性的报社,最基本的调研还是要有的,今天下午他们就会安排人到永利制碱厂内调查一番情况。
……
下午两点多的时候,包国维和侯德榜已经乘坐小轿车返回永利制碱厂。
两人在办公室内给范旭东打了一通座机电话。
起初无人响应,连续拨打了三四次,才终于有人接电话,一接通,话筒里就传来有些大大咧咧的声音:
“外!小侯啊?”
“诶!老范,我这边有个人,跟你通一下话啊!”
听到座机中传来的声音,侯德榜把电话筒递给了包国维。
“范先生您好,我是包国维……”
在电话中,包国维详细的说了一番有关新式制碱法被发现的事。
得知新式制碱法的出现,范旭东显然对此很感兴趣,急忙问了问相关事宜。
包国维就在电话中大致概括了一番,而范旭东在初步了解后,即便知道新制碱法的商业价值并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大,却依旧兴趣不减,表明自己会很快坐列车赶到天津。
在了解到包国维的年纪后,他又邀请包国维留在天津上学,兼职在制碱厂内做一个研究员,只不过被包国维婉言拒绝。
他暂时还没有定居北方的打算,毕竟老包在苏州生活了这么些年,骤然间搬到北方恐怕身体受不了。
在谈好相关事宜后,包国维又老实的待在永利制碱厂,应付了一番来自《大公报》报社的记者:
这回他们又扛了个极为笨重的摄影机来,要求包国维在实验室内摆几个做实验的姿势。
……
又过了几天,时间已经来到了一九二七年十二月十四日,包家四人此刻已经离家接近半个月了。
今天的天气十分晴朗,万里无云,只不过气温是越来越低了:当天晚上放一盆水出去,第二天早上再去看,就会发现水盆表面已经结了一层冰。
根据《大公报》总编梧桐的消息,有关包国维的事迹已经刊登到了下一期的报纸上。
这意味包国维的名望即将暴涨,也许根本不用等到他回到江南老家,当他还坐在列车上的时候,报纸的内容就会通过电话、电报迅速传递出去。
一旦得知这个消息,在学术界想来会掀起一阵波澜,那群新式学堂的教员恐怕会比自己还激动,即刻就要都大肆宣传起来。
也许等到包国维回到苏州,便会成为声名不小的“大人物”。
也就是这一天,范旭东先生乘坐的列车抵达了天津,与包国维见了面。
……
十二月十五日,正午十一点,仅仅用了半个月,包国维已经将关于新式制碱法近乎所有事宜处理好。
永利厂门口,包国维看着已经整理好行李的三名家丁,喊了一句他们早就心心念念的话:
“回家!”
在侯德榜和范旭东几人的目送下,包家四人带着大包小包离开了永利制碱厂,前往天津火车站处。
当然,在离开前,众人存放在门卫室的三支枪已经全部取回。
……
无论是苏州、上海、亦或是天津的列车站点,似乎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人山人海的。
在买好票后,包家便开始挤上列车。
吸取了上次的教训,包国维选择坐一等舱。
一等舱是有宽敞的床位的,夜间可以直接在床上睡觉,坐长途火车,若没有个豪华的床位,实在有些难熬。
至于其他三个下人,则被安排到了二等舱内,不过最贵重的行李还是由包国维自己来保管。
这一次出行,包国维收获颇多,几乎堪称是“衣锦还乡”。
汽笛声响起,列车缓缓启动,窗外的景色看时缓缓退去。
包国维看着外面的景象,开始盘算着这一趟的收获:
首先是手上已经多了几份座机号码:
楚泽的、范旭东的、侯德榜的,还有坐列车时遇到的那个富大龙,只不过跟前面的几个人比起来,这个人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玩下九流的终究上不了台面。
量变引起质变,仅仅是这三个人,加起来就是一股不容小觑的人际关系,以后遇到什么事儿,只要打一通电话就能解决。
当然,如果遇到这些人都解决不了的事,那也不用解决了,等死就行。
不过最重要的是现如今包国维即将出名,要变成一个“大腕儿”了,以后无需再趋炎附势,反倒是别人需要来巴结他。
在金钱方面,这一趟包国维也没少赚,范旭东也没有亏待他,几千大洋,再加上专利的部分分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