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全城发出布告,七之内,渑池内部禁止任何人出入。若是没有老夫令牌,一律缉拿,若有人反抗,就地正法。”上官竭的声音没有透出一点表情:“下去!”
如今距离会媚时间,越来越近。哪怕是心中早有预谋的当口,老谋深算的上官竭,也有些忐忑不安了起来。
这在他成为河南国一年半,快两年的时间中,从来都没有这一幕发生
“是是是……”渑池县令一看上官竭冷若冰霜的脸,忙不迭擦着汗退出大帐之郑
他心里清楚,上官竭代表着河南王申阳,他根本就没有反抗的余地。故而,对于上官竭的命令,除了照办还是照办。
只是上官竭没有因为这件事影响谋划,在大帐中用罢晚餐。他开始了安排以及任命。
这一次的会盟,由于殷王,韩王,西魏王会先来,而河南王最后一个到。故而,上官竭需要接待三国国君。
这是一个难事,并不简单。哪怕是对于上官竭这样的老江湖而言,也是如此。
故而,他需要慎重以待,毕竟河南国太了,到他们不得不谨慎。
将所有人都委派出去,在长案前思考着这一次事件的严密程度,许久之后,上官竭松了一口气,信步踱出帐外。
此际已经是月上中了,已经是深秋,丰山之上吹来的风已是一片寒冷,显得颇为凌厉。
就像是中原大地之上的西楚霸王,锋利之气席卷地,下间无人能挡。
心中念头闪烁,上官竭望着一星斗与渑池城中的连绵灯火,一时间,油然生出一腔感慨。
函谷关外下相王已经两年了,他也出山三年了,做了河南国丞相两年了。在这期间,虽然略有名声,还远远达不到名动下的地步。
上官竭心里清楚,必须有一举牵动下格局的功业,才算真正达到了名士的最高境界。
譬如商鞅在秦国的变法,一举使秦国成为超强大国而举世闻名。譬如李斯,辅佐始皇帝开创了大秦帝国体系。
这便是上官竭的目标!
就算是在文官一途做不到极致,也要做到文武双全,在整个中原大地之上举足轻重。
毕竟一个既能够统帅三军驰骋疆场,又能够谋划长策捭阖于下诸侯之间者,方得为真名士也。
这一切,都将因为四国会媚实现而使上官竭迈出第一步。尽管这件事极其艰难,但他是满怀信心的。
上官竭相信他一定会成功,一定会改变河南国的命运。成为这个时代数一数二的名士,千古留名。
心中满怀希望的上官竭,却并不清楚,他这一切的谋划布局,都给秦帝胡亥做了嫁衣。
正所谓,螳螂扑蝉,黄雀在后!
……
丰山的清晨分外壮美,由于处于深秋季节,整个山脉之间树叶发黄,遥远望去,地之间一片黄色。
就在这个时候,一轮红日涌出水相接处,山水风物顿成朦朦红色剪影,苍茫山野仿佛穿上了一层金装。
连绵不断的各式军帐、战车、幡旗、矛戈结成的壮阔行营,环绕水面形成一个巨大的弧形。
这便是丰山之上,全部的景象。
这一次,上官竭对于各国行辕区,并没有设置在山下,而是选择在了半山腰。在他看来,这个位置无疑是最安全的。
就算是发生了意外,也有足够的距离,争取到足够的时间来应变。
“唏律律……”
“呜呜……”
……
悠扬沉重的号角伴着萧萧马鸣此起彼伏,丰山之下,一骑红色快马飞驰而来,犹如闪电一般。
上官竭望着飞奔而来的信使,嘴角勾起一抹上扬,他心里清楚,洛阳的信使到了,一切都将要开始了。
心中念头闪烁之余,便听见大帐外骏马嘶鸣。他微微一怔间,护卫已经高声宣呼:“洛阳信使到——”
上官竭一摆手,信使已经大步走来,从背上抽出一个铜管双手捧起禀报:“王上急命,交丞相开启。”
闻言,上官竭眉头一挑。按理来,这个时候已经是河南王申阳开拔之时,根本不需要向自己传达命令。
毕竟洛阳距离渑池并不远,一日之间就可以到达,有任何的事情,都可以来到丰山再不迟。
但是在这个关键时刻,河南王申阳却传来的王命,一时间,念头闪烁,上官竭想到了很多。
沉思良久,上官竭方才拱手接过铜管,拧开顶端铜帽,抽出一卷羊皮打开,两行大字赫然入目:“上官竭我卿,以代本王迎接三国君主,预商会盟事项。”
这一刻,上官竭心中再一瞬间涌起一阵冲动,却在片刻之后,又消失的干干净净。他已经不再是年少,自然是心性沉稳至极。
一想到这里,上官竭面上却是不动声色,对着使者,道:“请告我王,上官竭当尽力而为,以求不负我王。”
上官竭是一个聪明人,他心里清楚,这个时候信使到来,不仅仅是因为河南王申阳对他的信任。
同样也因为对他的不信任,信使到来,未必就不是对他的监督。
心中想法万千,但是面上丝毫不显。随及拿起公案上的一支六寸长的青铜令箭,交给信使。
信使接到六寸青铜令箭,对着上官竭一拱手,道:“回执如信,本使告辞。”罢,大步出帐,上马疾驰而去。
目送信使离开,上官竭心头有一丝不舒服。他为了河南国尽心尽力,以一己之力促成了四国会盟。
但是河南王申阳的做法,却是让他觉得心寒。
“呼……”
长长的吐出一口气,上官竭心里虽然极度不满,但是他已经踏上了这一艘破船,目前是下不来了。
无奈之下的上官竭,只能继续为河南国奔走。但是也正因为如此,君臣之间嫌疑已生,这意味着背叛就在日后。
“王上,你有何必呢!”
上官竭在乎的只是名士境界,他对于执掌下的权力,根本就不在意。
要是他想要权力,又何必成为河南国丞相,在秦帝胡亥求贤令之时,入秦岂不是更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