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间,两人居然靠着剑术斗了个旗鼓相当。看得现在观众目瞪口呆。
之所以能惊呆现场观众,则是因为王朝的这一手太出乎众人的意外了。潘明心的剑术是什么水平,现在的众人都是知道的。能和潘明心斗剑斗个旗鼓相当。那他的剑术水平的有多高?
之前王朝给所有人的影响,都是一位拳脚极其厉害的高手,可现在众人才现王朝不但拳脚厉害,剑术水平貌似也是顶尖,这怎能不让人意外。
不过王朝现在虽然和潘明心斗了个旗鼓相当,但他自己却并不满意。原因很简单,这并没有达到他预期的结果。
按照王朝的预期,他必须要在河潘明心的战斗中,靠着剑术先占据优势,然后想办法逼对方用出成名绝技白龙云烟剑。
只有这样,他才能根据对方白龙云烟剑的特性,想出应对的办法。
可现在,潘明心和他暂时打平的话,那潘明心是不可能主动去换战技获取优势的,原因很简单,因为潘明心的战气修为高过王朝,一直这么打下去的话,输的绝对会是王朝,所以潘明心没有理由换战技。
一想到这里,王朝不禁有些心急,他已经在一上来就用出《万剑谱》了,可却因为自己对这套剑法的不熟悉而没有取得优势。可他又没有别的办法,这《万剑谱》的剑招太多了,想要靠着平日里的练习来熟悉剑招会花费很多的时间。而王朝这个懒鬼显然是不会花费那么多的时间去干这种事情的。
此刻的潘明心心中同样十分的震惊,他没想到王朝的剑术这么厉害,而且变化如此复杂,从一开始到现在,王朝的剑术中几乎就没有一招是重复的,即便是他故意用处同样的剑招来试探王朝,王朝前后两次的破解都用的是不相同的剑招。
而且最可怕的是,这些没有一招重复的剑招,居然都如此的精妙。
场上的两人转眼间就走了快三百招了,可依旧没有任何停手的意思。不过三百招过后,王朝便没有那么焦急了。
他现,他的对手好像技穷了。潘明心此刻的剑招中,重复的招式开始多了起来。前一百招的时候,里面重复的剑招不过三招。
而第一百到两百招的时候,重复的招式大概有十多招的样子。当两人斗到三百招的时候,王朝现,这潘明心最后的一百招中,重复的招式至少有三十多招。
现这点之后,王朝心中大定,并同时暗叹这《万剑谱》果然厉害。他现在只要一直和对手打下去,潘明心总有招穷的时候,一旦他重复的剑招过百分之五十,王朝就有信心压制住对手。
因为现在潘明心还可以靠着旧招之后接新招来勉强应付王朝,可一旦他没有新招了,旧招接旧招就会被王朝所预料到,被对手预判到下一招的招式,那基本等于没的玩了。
所以王朝现在一点都不慌了,反倒是潘明心,越打越心惊。他现在感觉到的压力越来越大。王朝现在和他交手快过四百招了,可就没出现过一招是重复的,这让他很难对王朝的下一招做出预判,而王朝却能对他的剑招应对自如。
潘明心很清楚,随着时间的推移,王朝如果还是继续保持着全是新招的状态,而他的招式在用光,并被王朝抓住了规律之后,他就要输了。
面对这样的情况,潘明心在心中默默的叹了口气,他原本的想法和王朝预料的差不多,在上手和王朝战成平手之后,他是一点都不着急的。
因为他的战气修为比王朝高出很多,若是这么一直打下去的话,他是稳赢的,因为王朝的战气会撑不住。
可他低估了王朝的实力,或者他是低估了王朝的赋,在河王朝的对战中,凡是他用过一次的剑招,只要再用出来,王朝总是能想出更好的破解办法,而且越来越熟练,没有一招他重复的剑招王朝是破解不了的。
在不知不觉间,王朝依旧占据了上风,这让潘明心有些无奈,王朝战斗赋的强大让他十分的头疼。
终于,潘明心在和王朝的对招中,突然长剑一荡,放弃了对战,直接退开了。
王朝那能这样轻易的让他拉开距离,提剑上前,想要与之缠斗。
可王朝刚一上前,潘明心的剑就到了,这一剑和之前的上百招剑法完全不是一个层面的。快如闪电,却又无半点烟火之气。
王朝被对手的这一剑吓了一跳,因为潘明心的这一剑实在是太快了,让他没有丝毫的防备。
还好王朝反应迅,而且在《万剑谱》的加持下经验丰富,才急忙收住脚步,全力挡下了这一剑。
可这一剑刚挡住,潘明心的第二剑却又来了。同样是极为快的一剑,而且同样不带一丝烟火气息。
这是一种很怪异的感觉,潘明心的剑度很快,也很有气势,可偏偏给人一种平淡无奇的感觉,就好像一个普通人拿着一把剑打来的一般。
面对这种平淡的,不带一丝烟火气息的剑招,王朝本能的会想要随意的抵挡或者一剑建立优势,因为这些剑招给了王朝一种对手很弱的感觉。可偏偏这剑法不能随意抵挡,也不可能一剑就建立起优势,因为对手是一个战皇,一个剑术高强的战皇级高手。
王朝的反应很快,他很快就意识到了对手的这套剑法特点在哪里。那就是错觉,潘明心的白龙云烟剑,会给人一种错觉,一种我很弱,你快来的错觉。
可实际上这剑法一点也不弱,甚至比正常的剑法要强出不少。可不要看这一点,这种错觉在高手的对战中是十分致命的。
因为高手的对战战斗强度是很高的,在连续的高强度对战中,再厉害的高手都会疲劳,都会靠着本能去应付一两招。
而一旦在对战中用本能去应付潘明心的白龙云烟剑,那你就完了。
//
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手机版阅读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