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人微微一笑,向我抱拳行礼,说道:“于少侠。”
接着,他从袖中掏出一封密信,郑重地递到我手中。这封信,仿佛承载着整个世界的希望,沉甸甸的。
我急忙打开密信,只见信笺质地精良,微微泛黄,仿佛在无声诉说着它辗转传递的艰难历程,每一道折痕都像是岁月留下的沧桑印记。信上的字迹刚劲有力,力透纸背,正是祖大寿的手笔。
“于少侠亲启,见字如晤。当下袁督师蒙冤,局势危如累卵。此乃我大明之殇,亦是崇焕将军之劫。吾深知少侠义薄云天,为救袁督师不遗余力。
数月前,袁督师便有预感自己可能会遭奸人陷害,陷入绝境,遂与我暗中谋划,培养替身以备不时之需。军中知晓其替身身份者,唯我与袁督师二人,极为隐秘。
今遣李世昌前来,此人乃袁督师多年悉心培养之替身,其容貌、身形与袁督师极为相似,且言行举止皆经精心雕琢,几可乱真。望少侠能借助李世昌,寻机以假乱真,救袁督师于生死绝境。祖大寿敬上。”
看完信件,我内心犹如翻江倒海一般,情绪如汹涌的波涛,一波接着一波。回想起初见袁督师时,他身披战甲,目光如炬,慷慨激昂地畅谈抗金方略,那股为了国家、为了黎民百姓甘愿赴死的豪情壮志,深深震撼了我,如同熊熊烈火点燃了我心中的正义之火。
说起李世昌,他本是辽东苦寒之地的孤儿,在一次战火中被袁督师救下。那时的他,身形瘦小,眼神中满是恐惧与无助。袁督师见他可怜,便将他带回军中。
此后,李世昌在军营中长大,袁督师亲自教他骑马射箭,传授他兵法谋略。袁督师对他的教诲,不仅仅是武艺与学识,更是为人处世的道理和精忠报国的大义。
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李世昌对袁督师的崇敬逐渐化为一种坚定的忠诚,他视袁督师如父如师,心中暗暗发誓,愿为袁督师赴汤蹈火。
当祖大寿找到他,告知他要成为袁督师替身的计划时,他的内心先是一阵强烈的震撼。毕竟,这意味着要直面生死。但很快,他便坚定了决心,他深知袁督师对大明的重要性,若能以自己的命换袁督师平安,那便是死得其所。
此刻,他单膝跪地,眼中满是坚定与决然,那是对袁督师深厚的感恩之情在熊熊燃烧,仿佛要将整个世界照亮。他的这份赤诚,像一记重锤,重重地敲击着我的心,让我更加坚定了拯救袁督师的决心。
又忆起此前与赵毅一同为营救袁督师所经历的种种艰难险阻,每一次陷入绝境却又顽强坚持,不正是因为心中那份对正义、对良将的执着守护吗?
如今,祖大寿送来这封信,带来了这个看似冒险却又充满希望的计划,这不正是命运再次赐予我们的机会吗?就像在黑暗的深渊中,出现了一丝曙光,哪怕这曙光微弱,我们也要紧紧抓住。
我转头看向赵毅,他与我目光交汇,无需言语,我便从他眼中看到了同样的坚定,那是一种生死与共、绝不放弃的坚定。
此刻,我心中已有了答案。我深吸一口气,上前一步,双手扶起李世昌,沉声道:“袁督师对国家和百姓都有大功,如今蒙冤,我定不会袖手旁观。既然祖将军信得过我,把这重任托付给我,我便拼尽全力,定要让袁督师脱离险境!哪怕与全世界为敌,我也在所不惜!”
李世昌眼中泪光闪烁,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只是紧紧地握住我的手,仿佛在传递着无尽的力量。赵毅也走上前来,我们三人的手紧紧地交叠在一起,一股炽热的力量在我们之间流淌,那是为了正义、为了拯救袁督师而凝聚的强大力量。
之后,赵毅仿若被恶鬼追撵,马不停蹄地投身于封锁消息的任务中。
我们挑选了一位在京城地下情报网中极为可靠的联络人,此人经验丰富,熟悉京城每一处街巷的隐秘角落。赵毅与他约定了极为复杂的暗语,例如用 “春雨” 指代袁督师,“冬雪” 表示危险,每一次传递消息,都要在特定的地点,以特定的动作作为接头暗号。
为防止泄密,赵毅还制定了多套应对预案,一旦发现有锦衣卫或者可疑人员跟踪,便立即改变路线,用事先准备好的假消息迷惑对方。
他穿梭在京城的大街小巷,像个警惕到极致的孤狼,目光如炬,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泄露风声的蛛丝马迹。与人交谈时,他的眼神时刻警惕地扫视四周,每一个字都仿佛承载着千斤重量,在舌尖反复掂量,生怕稍有不慎,就将这关乎生死存亡的机密泄露出去。
而李世昌蛰伏在卧房中。每日,唯有在夜深人静之时,他才敢蹑手蹑脚地活动一下。他不断在脑海中回忆袁督师的一举一动,模仿袁督师说话时的语气、神态,力求做到分毫不差。
与此同时,我和赵毅在那昏暗逼仄的房间里,对着一张皱巴巴、满是折痕的京城地图,像两个不知疲倦的苦行僧,日夜绞尽脑汁地谋划着秘密计划。
我们深知,此次行动犹如在刀刃上跳舞,稍有差池,便会粉身碎骨。它不仅关乎袁督师的生死,更牵系着大明未来的走向,只许成功,不容有失。
因此,从人员的调配部署,到行动路线的规划安排,每一个细节都被我们翻来覆去地斟酌,力求做到尽善尽美、万无一失。
说起这封密信的传递,实则经历了一番惊心动魄的波折。祖大寿派出的联络人,怀揣着密信,刚进入京城不久,便察觉到有锦衣卫在暗中盯梢。
他佯装镇定,走进一家茶馆,那茶馆里鱼龙混杂,正是传递消息的绝佳场所。他找了个角落坐下,点了一壶茶,眼睛的余光却始终留意着门口那几个可疑的身影。他知道,一旦暴露,整个计划都将功亏一篑。
就在锦衣卫准备上前盘查时,他灵机一动,故意打翻了桌上的茶碗,滚烫的茶水溅到了旁边一位大汉身上。那大汉脾气暴躁,瞬间与他争吵起来,茶馆里顿时乱作一团。
联络人趁乱从茶馆的后门溜了出去,在错综复杂的小巷中七拐八拐,成功甩掉了锦衣卫,这才将密信送到了我的手中。
自我夜探天牢之后,天牢的戒备愈发森严,简直如铜墙铁壁一般。锦衣卫中的精锐力量倾巢而出,将天牢围得水泄不通,无懈可击。
这般情形下,留给我们的最后机会,就只剩下行刑那一天了。这一天,承载着我们所有的希望,也悬着我们所有的担忧,成败与否,在此一举。
行刑那日,京城仿若瞬间坠入了疯狂的深渊,彻底炸开了锅。大街小巷被汹涌如潮的人群挤得水泄不通,百姓们如同失控的洪流,从四面八方疯狂涌向街头,嘈杂的呼喊声、脚步声交织在一起,震耳欲聋。
天空中,厚重如铅块的乌云层层堆叠,密不透风,仿若一块巨大的黑色幕布,沉甸甸地压在众人头顶,压得人呼吸都倍感艰难,仿佛连老天都在为这场悲剧默默默哀。
京城主干道两旁,房屋鳞次栉比,低矮的瓦房错落有致地排列着,狭窄的小巷如同一根根错综复杂的血管,纵横交错,共同构成了一张巨大且复杂的迷宫般的网。
街边的店铺早早地紧闭门板,陷入死寂,偶尔从门缝中透出一丝微弱的光亮,在这混乱不堪的场景中摇曳不定,映照出外面仿若炼狱般的混乱景象。
可令人痛心疾首的是,百姓们全然被朝廷那恶意编造的谣言蛊惑,陷入了癫狂的状态。他们纷纷将手中的鸡蛋、烂菜叶等杂物,如雨点般朝着囚车中的袁督师砸去。
袁督师坐在囚车之中,面容憔悴却依旧身姿挺拔,他挺直脊梁,默默承受着百姓们的辱骂与攻击。曾经在战场上威风八面、令敌军闻风丧胆的他,刹那间竟被京城百姓视为卖国求荣的汉奸。
这一幕,如同一把把锋利无比的刀刃,狠狠地刺痛着我的心,让我义愤填膺,几欲将我整个人吞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