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枫笑着接过话筒:“那我就再说两句,耽误了影迷及嘉宾朋友们的观影时间,在此我先道个歉。”
林枫先将大多数的人拉到自己这边,他都已经被迫回答问题了,要是等下记者再不依不饶,观众都会看不过去。
林枫继续道:“港岛是自由港,遵循自由竞争的市场原则,任何作品,想在任何时间上映,这是大家的权利,剩下的只是观众的选择。”
林枫可不想带上《知法犯法》,给它蹭热度的机会。
“另外,我再说一句,《无间道》是纯粹的港片,也将会是港片的巅峰之作。
我说的!
大家先别反驳,电影马上开始,是巧克力还是屎,马上见分晓。”
说完,林枫还回话筒,头也不回地带着主创们下了台。
台下第一排,杨守城小声对旁边的黎总说道:“你觉不觉得林枫去了好莱坞一趟,更自信了?”
黎总点点头:“也更强势了。”
林枫说完后,下面一片嘈杂,众人反应过来后纷纷窃窃私语。
但这时地工作人员已经将灯光熄灭,之后,大屏幕缓缓亮起,影片正式开始放映,影院也随之安静下来。
影片的开头,与原版一样,放了“无间道”片名的来由,也就是佛经《涅盘经》第十九卷“八大地狱之最,称为无间地狱,为无间断遭受大苦之意,故有此名。”
进入正片,镜头是紧接开头那个关于无间道的佛经引用开始的,并由实景佛像引出韩琛(吴振宇饰)的训话。
林枫在这段中,除了必要的台词和对话,更多地利用镜头讲故事。
在开头镜头中,突出了年轻的刘建明(陈冠西饰),在不断地讲话中,在韩琛(吴振宇饰)和陈冠西中间的切换,交代了电影的主角。
然后自然切入刘建明进入警校学习的镜头。
这里运用了经典的对比镜头,在刘建明和陈永仁(余文叻饰)之间来回切换。
在陈永仁被警校开除中,略显静止地对比两人的态度,配合台词,更让人对这改变两人人生开始的一刻印象深刻。
这里林枫还是做了一些改变的。
由于之前的《无间道》是单独一个故事,并没有后面2、3部的规划,所以后面两部都是在为第一部打补丁,说明情况,填补漏洞。
可是林枫不一样了,他在拍摄之前就已经考虑了下部的剧本情况,所以拍摄的时候也做了一些改动和调整。
就比如这里,与那剧中开门的杨锦荣就是后面才硬加上去了,给人的感觉就很割裂,只能通过回闪来强行解释。
但林枫加了一个杨锦荣开门时,与陈永仁交错的镜头特写,突出了两人的命运纠葛。
这个比较隐晦,一般观众可能不会注意,即使注意了也没思考那么多。
但是对于专业的电影人或者影评人来说,每一个镜头都是有意义的,就会给他们在心中种下悬念。
迫切想知道这里的隐喻。
之后继续用紧凑流畅的镜头,表现两人的成长过程。
这部分内容的叙事速度相当之快,且双线交错。
夸张些讲,简直让你看不清此刻屏幕上的人究竟是刘建明还是陈永仁。
这正是林枫想要达到的效果。
二人的人生如同两面镜子,互相映射却又截然不同。
在这加速的画面飞逝中,一切仿佛都变得错乱起来。
然后,画面突然定格。
陈永仁停在了于警局里拍摄犯人照片的那一刻,原本年轻朝气的面孔被参差的胡茬所掩盖,眼里的亮光尽成了厌倦的颓靡。
而刘建明则在一个标准的敬礼后,洗去了年少的不羁与轻佻,变得沉稳坚定。
林枫一直觉得,这部片的原片导演刘玮强,使用两个人扮演同一个人不同的两个年龄段这个想法非常合适。
不像有的影视剧,一个人从16岁演到60岁,那个画面尴尬得让人脚指头能抠出三室一厅。
对,说的就是你,刘奶奶。
在林枫看来,那份气质的更迭,一个人无论怎么扮演,也很难把这份十年光阴带来的巨变如此直接而鲜明地显现出来。
......
老辛是一位独立影评人,一直在给《电影双周刊》和《明报》撰稿。
今天,他也被英黄邀请过来参加首映。
不过他自认为是一个比较有原则的影评人,对于这些电影公司的伎俩一清二楚,本不想答应。
不过,这部电影在之前的宣传中,一直被打上“港片救世之作”的名头,他倒要看看,是不是真的名副其实。
是的,他就是来挑毛病的。
老辛一直觉得,林枫这个导演被人吹捧的太过了。
他的所有电影老辛都看过,除开两部短片,到目前为止的三部长片都不是特别对老辛的胃口。
诚然,老辛也承认《三只猴子》拍得很好,剧本深度、镜头语言、音效等等都属上乘,可并不是老辛的菜,故事总体风格过于阴暗沉闷。
他老辛可不是老学究,不是越晦涩难懂的电影就越喜欢的。
至于剩下的《那些年》和《永无止境》,在老辛看来,无非是有些特点的商业快餐电影,跟经典一点都挨不上边。
当看到开头介绍两个主角的过往时,他迅速在本子上记下:镜头语言出色,剪辑适当,但双线交错过于频繁,会造成部分普通观众的理解障碍。
虽然他写下了缺点,但站在专业影评人的角度,还是认为这个开头是比较优秀的,至少对得起林枫的名头。
于是接着往下看。
故事叙事从音响店的陈刘二人对话到天台见面,故事叙事节奏变慢。
当他看到两位主角在音像店里相遇,天台上“三年又三年”时,会心一笑,并在本子上记下:节奏掌握出色,港味浓郁。
看到这里,老辛对电影还算满意,但是还远未达到宣传中的高度。
就当他以为整部片应该就是这样的水准时,全剧第一个高潮来了——一场毒品交易。
这里开始,叙事节奏又猛然加速。
随着情节紧张气氛的展开,镜头在各人之间的转换加快,而且多处采用运动镜头叙事,也突出了电影开篇手指点墙的特写,动静结合,把整个逮捕行动表现的扣人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