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年后,孟氏集团正式宣布,旗下\"永恒香\"品牌推出全新“土地面包系列”。这一系列面包以全球不同地区的风土特色为卖点,完全采用当地农场直供小麦,结合精准发酵技术和适度工业化流程生产。
新品发布会上,孟氏集团全球cEo李怀山站在台上,意气风发地宣布了这一计划:
“我们用百年工业积累,还原土地的原生语言,为消费者提供真正‘脚踏实地’的味道。”
他还特意提到,这一系列产品将从种植、收割到包装的全过程引入可追溯系统,每块面包的包装上,都会印有一段土地的故事——从小麦田的经纬度,到耕种农夫的姓名。
与此同时,李怀山在演讲的末尾,特意提到了几个月前的盲品测试——那场击败孟氏“土地微生物面包”和“技术复刻风味面包”的“金穗面包”:
“要感谢那些坚持初心的面包人,他们提醒我们,工业化需要学习的,不仅仅是效率,而是土地的真诚。”
---
2.
陈阳的面包坊则正迎来一个新的挑战。
林鸢拿着一叠数据报表走了进来,\"陈老板,这是今年国内外‘风土面包节’的邀请函——14个,比去年多了两倍。\"
\"看来,‘土地’确实是未来的关键词。\"陈阳合上报告,起身走到窗边,窗外是金黄的麦田。一阵风吹过,麦浪轻轻翻滚,远处的村庄静谧安详。
林鸢笑着补充:\"对了,陈启刚发来的消息,孟氏集团和联合国粮农署联合发起了‘土地面包传承计划’,邀请他当项目顾问,说要用他的土法发酵技术推动全球乡村经济和面包文化传播。\"
\"他呀,\"陈阳笑了笑,\"终于走上我当年的‘不归路’,开始用匠人精神感动世界了。\"
林鸢挑了挑眉:\"那你呢?‘金穗面包’已经成了全球乡村面包的标杆,接下来有什么动作吗?\"
陈阳若有所思地走回到桌前,拿起一个刚烘焙好的面包,说:\"接下来......我想重新定义‘面包’。不是用原料,不是用工艺,而是让人知道,面包本身,是一种关于土地、记忆,和未来的语言。\"
林鸢歪头问:\"什么意思?\"
陈阳没有回答,只是将话筒里林鸢和陈启的讨论声放大,远处,隐约传来陈阳儿子稚嫩的声音:“妈妈,什么是面包的故事?”女孩回答:“每一口面包里都有一片土地。”
---
3.
几天后,陈阳应邀登上了一场国际食品文化大会的讲台。他的演讲题目是:\"面包:超越食物的文化信使\"。
面对台下来自数十个国家的学者、面包师和消费者,他慢慢开口:
“我们总以为,食物的最终形态是味觉上的享受。但当我研究面包超过20年,我发现,面包真正的意义从来不在味道本身,而在它背后的故事。”
他拿起一片金穗面包,将它放在灯光下,展示那略带裂纹的纹理,和微微泛黄的麦香外皮:
“这,就是金穗面包,它不是用技术复刻土壤的味道,而是用农人的双手,将土地的呼吸揉进了面团中。每一片小麦的形状,都是太阳赋予它的痕迹。而它,承载的是人类与土地、与时间的对话。”
台下,一位非洲面包师突然站了起来,眼里闪着泪光:“陈先生,你的演讲让我想起了自己小时候,帮奶奶做面包的日子......那时候,每一块面包里都有太阳的味道。”
陈阳微笑着点头:“真正的面包,不是工业生产线的产品,而是一种可以连接过去与未来的信仰。”
---
4.
在非洲,一场“土地面包节”正在举行。
这源于去年宋小麦的一次提议:将地方风土面包作为文化交流的媒介,在不同国家推动土地故事的传播。
这一届面包节的组织者邀请了宋小麦、陈阳和陈启三人,同时还有来自南美、法国、日本等各国的面包师参与,主题是“面包连接土地,而土地连接心灵”。
某天晚上,陈启独自坐在篝火旁,手里拿着一盘刚刚烤好的面包。面包的外皮带着碳烤的焦香,而内里柔软,甚至能尝得出一丝木头与土壤混合的味道。
这时,一位非洲老妇走到他身边,用生涩的英语说:“这面包,好像我们的‘Ugali’。”(东非一种玉米饼)
陈启愣了一下,随即问:“为什么觉得像呢?”
老妇人笑着说:“因为这块面包,让人感觉回到了土地。你父亲说的对,土地能让人回到初心。”
---
5.
同一时间,欧洲的一些媒体开始关注“土地信仰面包”的异军突起,尤其是“金穗面包”如何用古老的手工技艺撼动了工业面包的市场地位。
英国《卫报》刊登了一篇标题为**“面包里的灵魂之战:机器复刻 vs. 手工真实”的报道,分析了工业化面包技术为什么突然在全球范围内失去了一部分市场:
——“消费者正在寻找更多的情感联结,他们不仅想吃‘面包’,还想吃下土地与人的关系。”
这篇报道特意提到了孟氏集团的李怀山,他由技术主导的复刻风土面包在市场上大受欢迎,但也有人担忧,工业化手法可能“模拟了土壤的味道,却丢失了泥土的温度”。
而在文章的最后,作者特意配了一张照片——那是云南某个村庄里一位老人正在揉面的场景。
---
6.
与此同时,全球土地面包节的线上社群突然出现了热议:
法国消费者分享了他们用陈启的技术制作的\"地方酵母发酵面包\",并配文:\"我仿佛尝到了勃艮第的春天。\"
巴西的一位消费者上传了她用\"金穗方法\"的面包体验:\"这面包太独特了,每一口都能尝到地球另一端的阳光。\"
最特别的是一条来自非洲的匿名帖子:\"我奶奶曾说,我们的祖先靠土地吃饭,现在轮到我们用心吃饭。感谢金穗面包,让我重新理解了土地的恩赐。\"
这场由陈阳、李怀山和宋小麦共同推动的面包运动,真正打开了土地与消费者心灵的大门。
---
7.
几个月后,陈阳终于答应带着妻儿回到家乡——那个小小的村庄,也是\"金穗面包\"的发源地。
一天清晨,他站在村口,看着远处金黄的麦浪在晨光中起伏,忽然听到远处传来一个稚嫩的声音,带着乡音喊道:
\"陈爷爷!陈爷爷!快来尝尝!\"
他转过头,看到孙子小土豆拿着一篮新鲜的麦穗面包,跑向他。
小土豆递上篮子,笑得眼睛弯弯:\"这是我跟爷爷学做的面包,还烤焦了!\"
陈阳蹲下身,笑着接过篮子:\"焦了也没关系,这焦香味,只有土地教得出来。\"
这一刻,他的脸上浮现出深深的满足——他知道,“金穗面包”不仅是一种味道,更是一种传承。而这种传承,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