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1(2008.11.11)
下午把早已经录好的一首歌推翻重录。当时觉得已经不错的。一直觉得已经不错的。今天觉得不好。今天觉得什么都不好。
当那些曾经觉得已然很好的东西无法预知的在未来的一个时间点里觉得不好,需要割舍掉的时候。理所当然会疼痛。就算是一颗多余的肿瘤里,毕竟也流淌着自己的血。
但愿的,我们为此付出的心痛,是的的确确为了奔向更好而不是浑然不觉的退后。11.11,我真的不记得去年此时自己的嬉笑模样。这比记得很清楚更让人难过。好在我完全的沉浸在自己的音乐里。精神上的自给自足。
有何不可(2008.12.13)
在做这张《自定义》的时光里,我不断的有话想说,有文字想写。现在真的完成了,对着发白的输入框又突然写不出话来。还是等音乐开口说话吧。最近忙的反应有点迟钝,等到回过神来再来围绕专辑写点什么。
来首试听曲:《有何不可》
高音质版本:
从来不会输,如果不计成败。
回忆里的人(2009.1.3)
好久没来,留言很多,看了一遍,祝福谢过。新年同乐。
一个人。漆黑的房间没有开灯。
看着屏幕上威尔史密斯的新海报端详了一会。角度。神情。想起以前的一些电影。
听回三四年前听的一张唱片,想起在某个时间曾经和谁一人一个耳塞听过这些歌,在旅途中颠簸。笑逐颜开。
电脑旁的一个小盆栽,两天不浇水叶子就会蔫掉,一浇水立刻亭亭玉立。于是总也没有人把它太当回事。心想着反正它永远不会挂掉。可是前天的浇水,直到今天也没有任何生命的光华展现。它没给你改过的机会。
听了一遍自定义,像一个过客一样去听。不去集中注意力。可是创作它们的那些时刻的那些场景依旧一一浮现。它们记录下了那些时光,归于回忆。真实的,但却难以触摸。
下楼去附近的饭店吃了碗馄饨。头一次光顾。老板是个福建女人,带着些闽南口音。一对男女在我旁边的桌上坐下。互喂的暧昧。店门敞开,笑迎宾朋。风很冷。我起身去关掉它,但又不断有人进来,打开它。
出来的时候,嗅到了冬天的味道。锈锈的干干的味道。月光很暗淡的照着路旁的枯枝们,突然觉得这场景似曾相识。坠入回忆里的人,回忆起回忆里的那些人和事,有些情绪悄悄、自以为是的解开了。
一些公司邀约第二张唱片的合作。可是暂时有些无心恋战。想着理应趁着心情大好,春节将至,沉淀一段时间。很久没有跑书店,该出发了。
0点。睡觉~
闲言(2009.1.26)
举凡节日,只是一种念想或借口。
“节日”和“平时”落差太大的话,不是什么好事。生活的大多数时候是在“平时”里演绎的。若想彻底精彩,就把每一天都过的像节日。若做不到,不如让节日平淡如平时。
17岁以后就没有再看过春节晚会,今年不幸看了一个小时。
年前的几天在深圳。
新年继续认真做音乐。还有很多想法没有在《自定义》里表达,还有很多曲风没有在《自定义》里展现,还有很多技术没有在《自定义》里实施。这些正是继续做下去的必要性所在。
新年新玩具,fantom G6编曲工作站。可以接鼠标操作,也可以接话筒直接录采样。功能繁复,琢磨中......
错位的优雅(2009.1.30)
这几日一直埋头练琴。拒绝了聚会,宴请。
反而觉得每一天都很丰盛。
年前在深圳的某个晚上。在四海一家吃自助餐。人们端着盘子在菜品前如梭。听见有人钢琴弹唱,唱得很好。走了过去。是一个中年老外,哼着jazz,眼睛闭着,看起来很投入。我在很近的位置站着听了5分钟,他都没有察觉。
一个服务生看我不动,走过来问我,先生是否需要什么帮助。我说没有,她就带着一些莫名走开了。
老外唱完一首,自顾自摇了摇头,欠身轻声说了句sorry,然后更小声的自我点评了几句,大概是对自己刚才的演唱并不满意。但并没有停顿太久,他又开始了下一首。这首唱完,他微笑,说了句thank u。自我鼓励。那种音量属于自言自语。无人会注意到他,他早已习惯这一点。杯盏碰撞声和人声几乎淹没了他的琴声和歌声。
离场时,他对着琴一鞠躬,对着四方食客二鞠躬。
而对比强烈的是,这一切都像是独角戏。他的全情投入和优雅礼貌,得不到任何反馈。
仅仅得到的一些演出报酬,似乎仅仅是购买他的弹唱,并不要求他附带优雅与认真。只能解释为,他在享受自己的音乐,而不是演给别人看——也实在没什么人在看;亦不是为了赚取生活费而麻木的唱着——像很多酒店的琴师,一边弹,一边打量着往来的顾客,再打几个哈欠,多上几次洗手间,无所用心。
同样是卖唱,也有不同的境界。有的人,卖唱都卖的不敬业,不称职;而有的人,论水平早已不该停留在那些喧嚣之地,却因为种种原因,还在那些不为人注意的角落用错位的优雅注释着自己对音乐的热爱。
听起来总归是有些悲壮的。
悦然指上(2009.2.26)
弹琴很愉快。
近日很好,勿念。
好友(2009.3.13)
从香港回来以后,一直在接电台和杂志的专访,每日一两个的频率。因为在最近一年的时间里,答应了很多dj和编辑朋友做采访,可是一直拖拖拖。我本打算用整个三月的时间集中处理完这些事,这样三月以后便又可回到安静。可是虽然这些访谈节目的内容在当地的听众听来是全新的,可是之于我,问答是颇有重复的。如此一来便多少有些虚妄的感觉。可能是过于理想化。然而不管怎样,网上的那些录音们,其实听一个就等于全部了。
昨晚和一个朋友聊起友情。他问我把朋友按照亲疏分成几类。我似乎从未认真的考虑过这个问题,即使现在认真考虑,也似乎很难给出一个稳妥的让自己信服的总结。在我的生活里,没有刻意花时间去经营友情。须知带着某种企图和希冀去交结的朋友是很难成为真正的朋友的。朋友二字的第一要义便是无所求。但是你又不得不承认,在人潮汹涌川流不息的现代社会,不少友情随着同窗时代的结束,工作的变动,物理的距离,甚至qq号码的被盗而失去联系进而消逝。也是无奈。我的朋友,即使比较苛刻的筛选,还是可以称得上挺多。有一个虽然不够全面但很显着的特点:有着较深层精神交流但没有什么经济交流的人,很可能成为你的朋友。我一直觉得,有直接经济瓜葛的两个人,也许你们能成为很好的业务伙伴,同事,上下级,但在你们的经济往来停止之前,朋友二字稍显附会。它毕竟有分崩离析的诱因。
当然,每个人都会有看错人、交到损友的尴尬时刻。当你非常惊诧的听着第三者第四者转述着一个自己相当信任的好友说出的那些诽谤你的话来时,你有些脸红吧。因为首先,你居然到现在才知道自己被假象骗了;第二,因为这个中伤你的人在别人眼里是你好友的身份,于是他对你的恶毒评价便似乎有了相当高的可信度和杀伤力,你有点担心你的声名遭到进一步破坏。可是,你能有什么好办法呢?率先表示与其划清界线?弄不清状况的人以为是你怕了所以只能恶人先作态,背弃朋友。找他好好谈谈?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很多天生的小人是不会因为你的真情流露就放弃整你的想法却只会更加得意。诉诸法律?我的天,除非事情真的闹到比较大的地步,否则警察叔叔只会劝你提升修养扩大胸襟而已。我当然遇到过这种情况。渐渐的明白,不去想这种事,就是避免伤害的唯一方法。注意,是去避免伤害,而对此采取的任何行动,只不过是去避免伤害带来的后果。并没有解决实质性问题。因为就算你成功的摆平了这个小小的个人名誉危机,你也已经为此付出了足够的脑力和精神代价。那么其实你已经输的很惨了。很多朋友给我写信,有相当多都提到“被最信任的朋友出卖”云云的话题,仅在此讲这么几句仅供参考。
很多事并非我们所想的那么严重。我们每个人本身并非我们所想的那么重要。之于他人,我们可能只不过是再再普通不过的一个地球人类,一只平凡造作的哺乳类动物。矫枉过正的去把自己想的卑微一点,逊一点,把自己自尊心受伤害的阈值升高一点,就可以少受很多伤害,可以更加心情愉悦的生活,工作。人类生理上的趋利避害的潜能应该扩展到心理上来。对吧。共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