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岗
周雨晴站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人事处的走廊上,手里捏着两份岗位意向书,指节因用力而发白。窗外五月的阳光透过玻璃洒在她身上,却驱散不了她心头的阴霾。临床岗位意向书是浅蓝色的,科研岗位是淡绿色的,两种颜色在她眼前交织,如同她此刻纷乱的思绪。
\"周博士,您考虑好了吗?\"人事处的小张推了推眼镜,\"两份表格您都带回去仔细看看,下周一前交回来就行。\"
雨晴勉强挤出一个微笑:\"好的,谢谢。\"
走出行政楼,雨晴深吸一口气。医院里永远弥漫着消毒水的气味,这味道她早已习惯,却在此刻格外刺鼻。她抬头看了看表,下午三点,离与父母约定的晚饭时间还有两个小时。她决定先回实验室整理一下思绪。
实验室里空无一人,她的专属工作台上摆着几份未完成的实验报告和半杯已经凉透的咖啡。雨晴放下意向书,拿起咖啡杯抿了一口,苦涩的滋味在舌尖蔓延。她打开电脑,屏幕上是一篇刚完成初稿的论文——《新型靶向药物在肺癌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咚咚咚。\"敲门声打断了她的思绪。
\"请进。\"
门被推开,她的导师张教授走了进来。六十多岁的张教授是医院肿瘤科的权威,也是国内知名的医学专家,一头银发梳得一丝不苟,白大褂永远整洁如新。
\"雨晴,听说你今天去人事处拿意向书了?\"张教授在她对面坐下,目光落在桌上的两份表格上。
雨晴点点头,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咖啡杯边缘:\"老师,我...我不知道该怎么选。\"
张教授没有立即回答,而是从公文包里拿出一份文件递给她:\"先看看这个。\"
雨晴接过文件,是一份临床病例报告。患者是一名五岁的小女孩,诊断为罕见型白血病,常规治疗方案效果不佳。
\"这是昨天急诊收治的病例,我想听听你的意见。\"张教授说。
雨晴仔细阅读报告,眉头渐渐皱起。她抬头看向导师:\"这个基因突变型很特殊,常规化疗可能效果有限,我建议尝试cAR-t细胞疗法,结合...\"
她突然停住了,因为她看到张教授脸上露出了然的微笑。
\"雨晴,你知道我为什么把这个病例给你看吗?\"张教授轻声说,\"因为你在分析时,首先考虑的是如何救治这个孩子,而不是这个病例能给你带来什么研究价值或论文素材。\"
雨晴愣住了。
\"八年前你刚进我实验室时,我就问过你为什么要学医。\"张教授继续说,\"你说你想'治愈病痛,挽救生命'。这些年你在科研上的成就有目共睹,但我始终记得你当初说这句话时的眼神。\"
雨晴感到眼眶发热。她低头看着病例报告上小女孩的照片,那双充满恐惧和无助的大眼睛直直地望着她。
\"老师,您是建议我选择临床岗位?\"
张教授摇摇头:\"我不是在替你做决定,只是提醒你不要忘记初心。无论选择哪条路,都能为医学事业做贡献,关键是要选最适合自己的。\"
他站起身,拍了拍雨晴的肩膀:\"好好考虑吧,无论你做什么选择,我都会支持你。\"
张教授离开后,雨晴呆坐了许久。她打开抽屉,从最底层拿出一本相册。翻开第一页,是十二岁的她和爷爷的合影。爷爷因肺癌去世那年,她就在病床前发誓要成为一名医生。后来她以优异成绩考入医学院,又一路读到博士,每一步都是为了离那个誓言更近一些。
可是现在,当真正面临选择时,她却犹豫了。
手机铃声打断了她的回忆。是母亲打来的。
\"晴晴,你爸已经到饭店了,你什么时候过来?\"
雨晴看了看时间,已经五点半了:\"妈,我马上出发,二十分钟就到。\"
挂断电话,她将两份意向书小心地放进包里,关灯离开了实验室。
饭店包间里,父亲周建国和母亲李芳已经点好了菜。看到女儿进来,周建国立刻站起身:\"晴晴,快来坐,菜刚上齐。\"
雨晴在父母中间坐下。餐桌上摆满了她爱吃的菜:糖醋排骨、清蒸鲈鱼、蒜蓉空心菜...母亲还特意带了她煲的玉米排骨汤。
\"怎么样,今天去人事处还顺利吗?\"李芳给女儿盛了碗汤,装作随意地问道。
雨晴知道逃不过这个话题。她从包里拿出两份意向书放在桌上:\"就是这两份,一份临床,一份科研。\"
周建国拿起意向书仔细看了看,眉头渐渐舒展:\"临床好啊,当医生多光荣!你爷爷要是知道你能在一附院当医生,不知道得多高兴。\"
李芳却不以为然:\"临床太辛苦了,三天两头值夜班,医患关系又紧张。搞科研多好,稳定,还有时间顾家。晴晴都二十八了,也该考虑个人问题了。\"
\"妇人之见!\"周建国放下筷子,\"当医生才能救死扶伤,搞科研整天对着小白鼠能有什么出息?\"
\"你说谁妇人之见?\"李芳声音提高了八度,\"现在多少医生过劳死你没看新闻吗?我就这么一个女儿,我不想她那么辛苦有错吗?\"
雨晴看着父母又开始争吵,感到一阵疲惫。这样的场景在过去一个月已经上演了无数次。她低头喝汤,任由父母的争论声在耳边回荡。
\"够了!\"雨晴突然放下碗,声音不大却让父母立刻安静下来,\"这是我的选择,让我自己决定好吗?\"
包间里一时陷入尴尬的沉默。最后还是周建国先开口:\"晴晴,爸爸不是要干涉你,只是...\"
\"我知道你们都是为我好。\"雨晴深吸一口气,\"但这是我的人生,我需要时间好好考虑。\"
晚饭在略显沉闷的气氛中结束。雨晴婉拒了父母送她回家的提议,独自走在夜色中的街道上。五月的晚风带着丝丝凉意,她裹紧了外套。
手机突然响起,是医院急诊科的同事王医生:\"周博士,急诊来了个疑似药物过敏导致多器官衰竭的病人,情况危急,张教授说您对药物过敏有研究,请您立刻过来会诊!\"
雨晴心头一紧:\"我马上到!\"
她拦了辆出租车,十分钟后冲进急诊科。抢救室里一片忙乱,监护仪发出刺耳的警报声。病床上躺着一位中年女性,面色青紫,全身布满皮疹,已经插管上呼吸机。
\"什么情况?\"雨晴迅速戴上手套和口罩。
王医生快速汇报:\"48岁女性,因头痛自行服用止痛药后出现皮疹、呼吸困难,送来时已休克。初步判断是药物过敏导致的过敏性休克伴多器官功能障碍。\"
雨晴检查了病人的瞳孔和各项生命体征,又快速浏览了化验单:\"肝肾功能急剧恶化,心肌酶升高,这是典型的超敏反应综合征。立即停用所有可疑药物,给予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和免疫球蛋白冲击治疗!\"
\"可是...\"王医生犹豫道,\"患者有糖尿病史,大剂量激素会不会...\"
\"顾不了那么多了,先救命!\"雨晴斩钉截铁地说,\"准备血浆置换,同时联系IcU准备cRRt(连续肾脏替代治疗)。\"
接下来的六个小时里,雨晴寸步不离地守在病人身边,根据各项指标不断调整治疗方案。凌晨三点,病人的生命体征终于趋于稳定,尿量开始恢复,皮肤皮疹也逐渐消退。
\"周博士,您真厉害。\"护士小刘递给她一杯温水,\"要不是您果断决策,病人恐怕...\"
雨晴摇摇头,疲惫地靠在墙上:\"是团队合作的结果。\"她看着监护仪上逐渐平稳的波形,一种久违的满足感涌上心头。
走出抢救室,雨晴意外地看到张教授坐在走廊长椅上。
\"老师?您怎么...\"
张教授微笑着站起身:\"听说你处理得很漂亮。\"
雨晴有些不好意思:\"只是按常规流程处理。\"
\"不,\"张教授摇头,\"你在没有基因检测结果的情况下,准确判断出患者是hLA-b*5801基因阳性导致的别嘌呤醇超敏反应,这需要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扎实的科研基础。\"
雨晴愣住了:\"您怎么知道我在考虑基因因素?\"
\"因为你提到了免疫球蛋白治疗,这是针对特定基因型超敏反应的最新方案。\"张教授眼中闪烁着赞许的光芒,\"而且你在治疗过程中同时采集了患者的血液样本用于后续基因分析,这正是临床与科研结合的典范。\"
雨晴突然感到一阵醍醐灌顶。也许她不必非要在临床和科研之间二选一。急诊室里的那个瞬间,当她看到病人情况好转时那种喜悦,与她发现实验数据支持假设时的兴奋同样真实而强烈。
\"老师,我有个想法...\"雨晴犹豫着开口。
张教授鼓励地看着她:\"说说看。\"
\"如果...如果我选择临床岗位,但同时保留一部分科研时间,将临床中遇到的特殊病例转化为研究方向,您觉得可行吗?\"
张教授笑了:\"医院最近正在筹建'临床-科研转化中心',旨在培养既能看病又能搞研究的复合型人才。如果你有兴趣,我可以推荐你加入。\"
雨晴感到心脏在胸腔里剧烈跳动。这不正是她一直在寻找的答案吗?既能在一线救治患者,又能将临床问题带回实验室深入研究。
\"我想试试。\"她听见自己说,声音坚定而清晰。
一周后,雨晴将填写好的岗位意向书交到了人事处。表格上\"临床医师\"一栏被打上了勾,但在备注栏里,她工工整整写着“临床-科研转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