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
逗: 小岳 捧: 老孙
小岳:(满脸笑容,快步上台鞠躬)亲爱的观众朋友们,大家好啊!今儿个我来给大伙唠唠《黄帝内经》里一篇超有学问的《刺志论》 。
老孙:哟呵,你还研究上《黄帝内经》啦?没看出来啊!
小岳:那可不咋的!您知道不,这《刺志论》里讲,正常来讲,气要是足,这人就倍儿壮实;气不足呢,这人就蔫儿吧唧的。吃饭多,气就足;吃饭少,气就弱。还有啊,脉要是实,血就实;脉要是虚,血就虚。这是正常状态,要是反过来,那可就出毛病喽!
老孙:嘿,还真是这么个事儿!
小岳:还有更神的呢!有的人,气可足了,但是身体还怕冷,这是咋回事呢?是受了寒邪啦!还有的人,气不足,可身体还发热,这是被暑邪给缠上了。
老孙:哟,这听起来还挺复杂。
小岳:复杂的还在后头呢!有的人胃口特好,吃嘛嘛香,按道理血气应该足吧,结果他血气不足。这有可能是失血了,或者是湿邪在下面捣乱。还有的人,吃啥都不香,吃得少,可血气还挺足,这是邪气跑到胃和肺里去了。
老孙:好家伙,这里头门道真不少!
小岳:那可不!再跟您说说这脉,脉小,血却多,这是啥情况?是酒喝太多啦,中焦热得慌。脉大,血却少,这是风邪钻进脉里了,还不咋喝水。
老孙:哎呀,你这一说,还真有点意思。
小岳:这《刺志论》还讲了,实证就是邪气跑进来搞破坏,虚证呢,就是正气跑出去“溜达”啦。气实了,人就发热;气虚了,人就发冷。
老孙:哦,原来是这么回事儿。
小岳:最后讲讲这针刺的方法,扎实证的时候,左手得把针孔开大喽,让邪气快点滚蛋;扎虚证呢,左手得把针孔捂严实了,把正气留住。
老孙:行嘞,听你这么一讲,这《刺志论》好像也没那么难懂。
小岳:(兴致勃勃,手舞足蹈地比划)这针刺的讲究可不止这点。您想想,这进针的深度也有大学问。在扎不同的穴位,针对不同的病症时,进针的深浅得拿捏得恰到好处。要是病在浅表,进针太深,不但治不了病,还可能伤了元气;要是病在深层,进针太浅,那药力根本达不到病灶,也是白费功夫。
老孙:(微微皱眉,满脸疑惑)那怎么判断病在浅表还是深层呢?这可太难为人了。
小岳:嘿嘿,这就得靠老祖宗传下来的经验和大夫自己的本事啦。一般来说,摸摸脉象,再看看病人的症状表现,就能大概知道病的深浅。比如,要是病人只是感觉皮肤表面有点酸痛,脉象也比较浮,那多半病在浅表;要是病人觉得内里脏腑都不舒服,脉象又沉又弱,那病就比较深了。
老孙:(恍然大悟,不住点头)原来是这样啊,看来中医这门道,真不是一朝一夕能学透的。
小岳:没错!就拿这《刺志论》来说,里面还有好多细节值得咱们细细琢磨。您再听我讲讲这虚实和补泻的关系。实症要用泻法,把邪气赶出去;虚症就得用补法,把正气补回来。但这补泻也不是随便来的,得根据病人的体质、病情的轻重来调整。
老孙:(好奇地凑近)快说说,这具体咋调整啊?
小岳:要是病人年轻力壮,那泻的时候力度就可以大一点;要是病人年老体弱,补泻都得悠着点,循序渐进。而且啊,这补泻的手法也有好多种,像提插补泻、捻转补泻,每种手法都有它的妙处。 这提插补泻,就是进针后,通过提针和插针的轻重、快慢来实现补泻。补的时候,插针重、提针轻,速度也慢一点;泻的时候呢,提针重、插针轻,速度还得快。这捻转补泻,是通过旋转针柄来操作,向左捻转角度小、用力轻,就是补法;向右捻转角度大、用力重,就是泻法。
老孙:(惊叹不已)乖乖,这么多讲究!看来这中医里的每一个小细节,都藏着大秘密啊。
小岳:那可不!老祖宗留下的这些智慧,咱们得好好学,好好传承。
老孙: 以后啊,咱再跟别人唠起这《黄帝内经》,那也能说得头头是道,让更多人了解中医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