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谈《气厥论》
逗哏:小岳
捧哏:老孙
小岳:(满脸笑容,大步上台)嘿,各位观众朋友们,祝大伙吃嘛嘛香,身体倍儿棒!
老孙:(紧跟其后,鞠躬致意)是嘞,也祝大家顺顺利利,开开心心!
小岳:最近我可研究了个好东西,老祖宗留下来的经典,《黄帝内经》里的《气厥论》,这里面学问可大了去了。
老孙:哟,这《气厥论》我可听说过,好像挺难懂的。
小岳:您这就不懂了,听我给您细细道来。就说这脏腑之间寒热互相转移,能闹出不少病症呢!
老孙:(好奇地凑近)都有啥病症啊?快给我讲讲。
小岳:比如说啊,肾移寒于脾,这就会闹出痈肿和少气的毛病。
老孙:(一脸疑惑)这肾寒咋还能跑到脾那儿去,还弄出痈肿和少气,啥原理啊?
小岳:(摇头晃脑,故作高深)您想啊,肾脏的寒气跑到脾脏,脾阳被打压,水湿运化不了,就像下水道堵了,垃圾都堆一块儿,聚成痰,痰和瘀血一搅和,就变成痈肿啦;阳气也被伤着了,气都不够用,自然就少气咯。
老孙:(恍然大悟,拍拍手)嘿,这么一解释,还真明白了,那还有别的吗?
小岳:当然有啦!脾移寒于肝,这就会得痈肿和筋挛。
老孙:这又是为啥呢?
小岳:脾寒传给肝,肝里的气血运行就不顺畅了,气堵着血也堵着,就容易变成痈肿;而且寒这玩意儿爱收缩,筋脉被它一折腾,就拘挛起来了。
老孙:(感叹)老祖宗观察得可真细致,那肝移寒于心呢,又会咋样?
小岳:(来劲了,比划着)肝寒跑到心这儿,人就容易发狂,还会觉得胸膈之间堵得慌。肝寒影响到心脏管神志的功能,人就神志不清,发起狂来;寒把气机给阻滞了,胸膈就不通畅啦。
老孙:好家伙,这脏腑之间的事儿还真复杂。那心移寒于肺呢?
小岳:这叫“肺消”,症状可奇特了,喝一点水,却能尿出两倍的量,而且这病发展得特别快,不好治。
老孙:(惊讶地瞪大眼)还有这种病?这是咋回事啊?
小岳:心阳不足,火就没法温暖肺,肺管水液代谢的功能就乱套了,喝进去的水存不住,都变成尿排出去了,就成了肺消。
老孙:(点头)原来是这样,那肺移寒于肾呢?
小岳:这叫“涌水”,肚子变得老大,四肢还有点浮肿,用手按一下,坑都起不来。肺寒影响到肾,肾没办法正常蒸腾气化,水就在身体里到处乱窜,跑到肚子里肚子就大,跑到四肢就浮肿。
老孙:(感慨)老祖宗对这些病的认识,真让人佩服。那要是热转移呢?
小岳:热转移也有不少事儿呢!脾移热于肝,就会出现惊恐和鼻出血。
老孙:这脾热和惊恐、鼻出血有啥关系?
小岳:脾热传给肝,肝里热得慌,神魂都不安宁了,人就容易惊恐;热还把血络给灼伤了,血就往上冲,从鼻子里跑出来,可不就鼻出血嘛。
老孙:(笑着说)还真是这么个道理,那肝移热于心呢?
小岳:还是狂证和膈中,肝热把心给搅和得心神失常,人就发狂;热把胸膈这儿的气机给堵住了,就觉得膈中堵得慌。
老孙:看来这热和寒转移,有些症状还挺像。那心移热于肺呢?
小岳:这叫“膈消”,主要就是口渴得厉害,老想喝水。心热跑到肺里,把肺给弄干燥了,津液没办法正常分布,嘴巴就干巴,老想喝水。
老孙:(好奇)那肺移热于肾呢?
小岳:这叫“柔痉”,人身体变得强直,还发热、出汗、口渴。肺肾阴虚,虚热冒出来,筋脉得不到滋养,再加上可能受点外邪,就成了柔痉这毛病。
老孙:(由衷赞叹)老祖宗对这些病症的总结,太到位了。那肾移热于脾呢?
小岳:这会导致正气虚损,还容易得痢疾。肾热传给脾,脾运化的本事就不行了,时间一长,正气就虚了;热在肠道里捣乱,把肠络都伤着了,就拉脓血,成了痢疾。
老孙:(连连点头)长见识了,那还有别的学问吗?
小岳:当然!胆移热于脑,会让人鼻根这儿感觉辛辣不舒服,接着就变成鼻渊,老是流浊鼻涕,还很难治好。
老孙:(惊讶)这胆热和鼻子还有关系?
小岳:(得意地笑)那可不,胆经有热,顺着经络往上跑,跑到脑袋这儿,把鼻窍给伤着了,热把津液烧成浊涕,就成了鼻渊。
老孙:(竖起大拇指)老祖宗这对人体的研究,太牛了!
小岳:您瞧,就《气厥论》里这些病症和原理,那只是冰山一角,还有不少有趣的说法呢。比如说啊,这病症之间的传变规律,也暗藏着大学问。
老孙:(来了兴致,眼睛放光)哦?还有啥传变规律,快讲讲,我正听得起劲呢!
小岳:就拿前面说的这些脏腑寒热转移来讲,这可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候啊,一个脏腑的毛病,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引发一连串的问题。
老孙:(满脸疑惑,挠挠头)这怎么个连锁反应法?你给我举个例子。
小岳:比如说肾移寒于脾,刚一开始是痈肿和少气。可要是这寒邪一直留在脾里,时间长了,脾的运化功能越来越差,气血生化不足。
老孙:(接话)那会怎么样呢?
小岳:气血不足,就没办法滋养其他脏腑,比如说肝脏。肝血不足,就容易出现眼睛干涩、视物模糊的症状。而且啊,脾阳虚了,还可能进一步影响到胃,导致胃寒,吃点东西就胃胀、胃痛。
老孙:(惊讶)好家伙,一个肾移寒于脾,能引出这么多毛病。
小岳:(越说越激动,手舞足蹈)这还不算完呢!胃寒了之后,消化不好,营养吸收不了,身体越来越虚,抵抗力下降。这时候,外邪就容易趁虚而入,比如说风寒、风热这些邪气,人就容易感冒、发烧。
老孙:(感叹)这病症的发展还真是一环扣一环。那要是热证传变呢?
小岳:热证传变也不简单。就说心移热于肺的膈消,老是口渴多饮。喝进去的水多,脾胃的负担就重。
老孙:(好奇追问)脾胃负担重了又会怎样?
小岳:脾胃长期超负荷工作,就容易受损,变得虚弱。脾胃虚弱了,不能正常运化水湿,水湿就会在体内堆积。
老孙:(接着问)水湿堆积又会引发啥问题?
小岳:水湿堆积久了,就会生痰,痰和热一结合,变成痰热。痰热往上走,堵在咽喉,就会咳嗽、咳痰,而且这痰还特别黏稠,很难咳出来。
老孙:(恍然大悟)原来热证传变也这么复杂。
小岳:(得意地笑)还有更神奇的呢!这些病症在不同季节,表现和发展还不一样。
老孙:(惊讶)季节还能影响病症?这我可头一回听说。
小岳:(清了清嗓子)那可不,比如说春天,万物生发,人体阳气也往上走。这时候要是有脏腑的寒热病症,就容易随着阳气的升发,症状加重。像肝移寒于心的狂证,在春天可能就更容易发作。
老孙:(点头表示赞同)还真是,那夏天呢?
小岳:夏天天气炎热,人体阳气最盛。热证在夏天就可能更严重,因为外界的热和体内的热一叠加,就像火上浇油。比如说肺移热于肾的柔痉,在夏天发作起来,发热、出汗的症状可能就更厉害。
老孙:(好奇)那秋天和冬天呢?
小岳:秋天天气转凉,阳气开始收敛。这时候一些寒证可能就会表现得更明显,因为寒邪和外界的凉气相呼应。冬天阳气内藏,人体抵抗力相对较弱,不管是寒证还是热证,治疗起来都得格外小心,不能损伤体内的阳气。
老孙:(由衷地佩服)老祖宗对这些天时和病症的关系,把握得太精准了。
小岳:(感慨地说)是啊,咱老祖宗的传统医学,把人体和自然都研究透了。这《气厥论》只是其中一小部分,还有好多知识等着咱们去挖掘呢。
老孙:(连忙点头)没错,以后你得多给大伙讲讲这些传统医学的知识。
小岳、老孙:(一起鞠躬)感谢各位的支持,祝大家身体棒棒,事事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