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湖村的农民房比卓西度想象的还要简陋。砖墙裸露着,没有粉刷,屋顶的石棉瓦有几处裂缝,房东老周用塑料布草草补了补。\"下雨会漏,但深圳半年不下雨。\"老周叼着烟说,\"一个月15块,水电另算。\"
卓西度用手摸了摸墙壁,湿漉漉的触感告诉他,这房子在回南天会变成蒸笼。但这是他在深圳能找到的最便宜住处了。从南宁带来的136元,扣除车票和两天吃饭,还剩98元。他必须精打细算。
\"能便宜点吗?我一次付三个月。\"卓西度学着用粤语讲价,虽然发音蹩脚,但态度诚恳。
老周眯起眼睛打量这个说普通话的年轻人:\"学生仔?偷渡来的?\"
\"大学毕业,来深圳找工作。\"卓西度掏出毕业证复印件。前世经验告诉他,在特区初期,大学文凭能赢得几分尊重。
果然,老周态度缓和了些:\"40块三个月,水电每月5块。押金10块。\"他指了指墙角的一个煤油炉,\"这个借你用,别弄坏了。\"
卓西度迅速心算:40+15+10=65元。付完这笔钱,他只剩33元生活费了。但有了落脚处,就能开始谋划下一步。
签完简陋的租房协议,卓西度把行李放进不到八平米的房间。屋内只有一张木板床和一个小木凳,窗户没有玻璃,只用铁丝网和塑料布挡着。他坐在床边,从内裤暗袋里取出剩下的钱,仔细数了两遍——98元整。
\"做什么生意好?\"他自言自语。前世作为大学教授的知识此刻在脑海中翻涌:1983年的深圳,基建狂潮带动了建材、电子产品和日用品的贸易,但这些都需要较多本钱。他需要的是低成本、快周转的小生意。
窗外传来工地打桩机的轰鸣声。卓西度探头望去,不远处的空地上,几十个戴安全帽的工人正在烈日下劳作。时近中午,几个小贩推着自行车,后座绑着泡沫箱,向工人们兜售盒饭。
灵光一闪。\"饮食业!\"卓西度几乎跳起来。深圳建设者来自五湖四海,但食堂供应有限,快餐需求巨大。前世他在农场子弟学校时,曾跟食堂师傅学过煮广西米粉,简单易做,成本低廉。
下午,卓西度开始了市场调研。他走遍了罗湖一带的工地、市场和商业街,观察人流量和消费习惯。在人民南路的一个工地外,他看到三个小摊贩排成一排:一个卖盒饭,一个卖包子,一个卖甘蔗汁。盒饭摊前排了十几个人,包子摊前五六人,甘蔗汁摊前只有零星顾客。
\"盒饭多少钱一份?\"卓西度问排队的一个年轻工人。
\"五毛,一荤两素。\"工人抹着汗说,\"量太少,我吃两份才饱。\"
卓西度注意到盒饭里的菜色——炒白菜、萝卜干和几片肥肉。他又观察了一会儿,发现工人们对价格敏感,更看重分量而非质量。
回到出租屋,卓西度在笔记本上列出数据:
- 米粉批发价:0.1元\/斤
- 猪骨:0.3元\/斤(可熬汤底)
- 青菜:0.05元\/斤
- 调料、燃料:约0.02元\/碗
按一碗粉用0.2斤米粉计算,原料成本约0.05元。如果卖0.2元一碗,毛利0.15元。一天卖100碗就是15元,一个月450元,远超农场教师42.5元的工资!
这个数字让卓西度心跳加速。但他很快冷静下来——这只是理想状态。实际经营中会有损耗、天气影响、竞争等因素。而且,他需要先解决设备问题。
次日一早,卓西度来到东门市场。这个自发形成的市场熙熙攘攘,到处是讲潮汕话、客家话的商贩。他找到一家卖厨具的摊位,花5元买了一个大铝锅、一个长柄勺和一副挑担用的竹筐。又去粮油摊,用3元买了20斤米粉、2斤猪骨和一些干辣椒、酸豆角等配料。最后在杂货摊花2元买了两个塑料桶和几个粗瓷碗。
总共花费10元,还剩下23元应急资金。卓西度挑着采购的物品回到出租屋,开始试验他的煮粉配方。
煤油炉的火力不够旺,他只能小火慢熬骨头汤。前世在农场食堂学的配方很简单:猪骨熬汤底,加入少许姜和八角去腥,米粉烫熟后浇上热汤,再放一勺辣椒酱和酸豆角。他尝了尝第一碗试验品,味道平平,但足够鲜香热辣,适合体力劳动者的口味。
下午,卓西度继续完善他的商业计划。他需要一辆移动摊车,但最便宜的三轮车也要100多元,远超出他的预算。最后,他决定用竹筐挑着煤油炉和锅碗,走到工地附近再支摊。
第二天凌晨四点,卓西度就起床准备。他熬好一锅骨头汤,烫好10斤米粉分装在塑料桶里,辣椒酱和酸豆角分别用塑料袋装好。所有东西分装在两个竹筐中,用扁担挑着,向昨天看好的工地出发。
清晨六点,工地已经开工。卓西度在离大门50米处的树荫下摆开阵势:煤油炉点燃,汤锅架好,旁边的小木板上用粉笔写着\"广西煮粉 0.2元\/碗\"。
第一个顾客是个皮肤黝黑的中年工人。\"广西粉?有什么特别的?\"他好奇地问。
\"酸辣鲜香,管饱。\"卓西度麻利地烫了一碗粉,浇上热汤,加了一大勺辣椒酱,\"您尝尝,不好吃不要钱。\"
工人蹲在路边吃起来,呼噜呼噜几口就见了底。\"够味!再来一碗!\"
开张顺利,卓西度松了口气。随着上班时间临近,越来越多的工人被香味吸引过来。他一个人忙得团团转:烫粉、加汤、收钱、找零。不到两小时,准备的10斤米粉全部卖完,共卖出30碗,收入6元。
\"明天还来吗?\"最后一个顾客意犹未尽地问。
\"来,以后天天来!\"卓西度擦着汗承诺。扣除成本,他今天净赚约3元,虽然不多,但验证了商业模式的可行性。
接下来几天,卓西度逐渐摸清了规律:早上六点到八点是黄金时间,工人们上班前要吃早餐;中午十一点到一点也有需求,但竞争更激烈,已经有三个盒饭摊在那里扎根。他决定专注早餐时段,每天准备15斤米粉,目标卖出50碗。
第五天早上,意外发生了。卓西度刚摆好摊,两个穿蓝色制服的人走了过来:\"有营业执照吗?\"
卓西度心里一紧。前世记忆中,1983年的深圳对个体经济政策尚不明朗,很多小贩都是无证经营。\"同志,我刚来深圳,正在办......\"
\"无证经营要罚款10元。\"一个城管严肃地说,\"或者没收经营工具。\"
卓西度急中生智,从兜里掏出毕业证:\"我是大学毕业生,响应国家号召来自谋职业。听说特区鼓励个体经济,但我确实不清楚怎么办证。能不能给个机会?\"
也许是大学毕业生的身份起了作用,两个城管的态度缓和了。\"大学生也来摆摊?\"高个城管摇摇头,\"去工商所办个临时执照,只要5块钱。明天要是还无证经营,一定罚款。\"
他们走后,卓西度长舒一口气。当天收摊后,他立刻去工商所办了临时营业执照,又花2元印了100张简易餐券,准备发展固定客户。
第二周,卓西度的煮粉摊已经有了稳定客流。他创新地在汤底中加入少许中药材,使味道更醇厚;又推出\"加量粉\"0.3元一碗,满足食量大工人的需求。日销售额稳定在10元左右,净利润5元。
一天中午,卓西度正在出租屋清点一周的收入——35元,相当于农场教师大半个月工资。突然有人敲门,是房东老周,身后跟着一个瘦高的年轻人。
\"陈生想租隔壁屋,也是大学生。\"老周介绍道,\"你们认识下,都是文化人。\"
年轻人主动伸出手:\"陈伟明,汕头人,中山大学物理系毕业。\"
\"卓西度,桂西大学数学系。\"卓西度与他握手,注意到对方手指上有电子元件焊接留下的痕迹。
陈伟明笑着说:\"听说你摆摊卖煮粉?我在华强北装收音机,有空交流下生意经。\"
就这样,卓西度在深圳结识了第一个朋友。当晚,陈伟明来串门,带来两个自家做的蚝烙。\"尝尝潮汕风味。\"他热情地说,\"你煮粉生意怎么样?\"
卓西度分享了这些天的经历,陈伟明听得连连点头:\"有头脑!不过深圳马上要迎来大发展,光摆摊可惜了。\"他压低声音,\"我在电子厂有关系,能拿到处理价的电子表,转手一只赚10元。有兴趣合作吗?\"
卓西度心中一动。前世记忆中,1983-1984年正是电子表走私最猖獗的时期,后来政府严厉打击,很多人因此入狱。\"风险太大。\"他摇头,\"我还是做实业稳当。\"
陈伟明不以为意:\"各有各的路子。对了,明天有大雨,你出摊吗?\"
卓西度这才注意到窗外闷雷滚动。夏季的暴雨说来就来,他的露天摊位根本无法应对。\"得想个办法......\"
第二天清晨,暴雨如注。卓西度望着瓢泼大雨发愁——不出摊会损失一天收入,还可能失去熟客;出摊的话,煤油炉在雨中根本无法使用。
突然,他灵机一动:既然工人不能出来吃,为什么不送进去?他迅速煮好一锅粉,分装在十个塑料袋里,又用旧报纸包好保温,冒雨跑到工地门口。
\"老张!\"他喊住一个熟客,\"今天送餐上门,要粉吗?\"
老张又惊又喜:\"正愁没早饭呢!来两碗。\"
就这样,卓西度在雨中完成了第一单外卖服务。更让他惊喜的是,工地包工头看到后,主动提出让他承包部分工人的早餐供应,每天固定送50碗,价格优惠到0.18元\/碗。
\"包在我身上!\"卓西度一口答应。这意味着每天稳定收入9元,扣除成本净赚4.5元,而且不受天气影响。
暴雨持续了三天。这期间,卓西度每天准时送餐到工地,赢得了工人们的信任。包工头甚至提出,如果他能提供午餐,可以给更高的价格。
卓西度意识到,这是一个扩大规模的契机。但凭他一个人,无法同时做早餐和午餐。他需要帮手,需要更大的操作空间,需要更好的设备——这一切都需要资金投入。
晚上,他翻开账本:半个月来,累计盈利56元。加上之前剩下的钱,总共有79元。足够买一辆二手三轮车和更大的炊具了。
\"下一步,租个小店面?\"卓西度在笔记本上写下规划。前世的经验告诉他,1984年深圳将迎来第一波商业繁荣,临街店铺的租金会暴涨。如果现在能锁定一个固定摊位,将来无论是自己经营还是转租,都有利可图。
窗外,雨停了,深圳的夜空罕见地露出几颗星星。卓西度想起前世临终前病房窗外的天空,也是这般清澈。重生给了他改变命运的机会,而深圳给了无限可能。
\"明天去看店铺。\"他对自己说,吹灭了煤油灯。黑暗中,老鼠在房梁上窸窸窣窣地跑过,远处工地上的探照灯把光影投在斑驳的墙上,像一幅流动的未来蓝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