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德七年正月初三午后,赵匡胤率领大军回军大梁。
回日,他遣苗训和王彦升分别先一步回京。
苗训一入京师,立即求见范质等宰相,强调“不伤害后周皇室及公卿”的承诺,并宣称赵匡胤是“被迫称帝”。
大梁城中顿时人心惶惶,魏仁溥试图拉拢在京的禁军反抗,但是紧接着,王彦升随后率领精锐骑兵返京,石守信和王审琦打开了城门。
可怜汴梁禁军这么多将领,全成了寒蝉仗马,没有一个人敢于领兵勤王护驾。
只有检校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侍卫亲军副都指挥使韩通站了出来,郭威对他有知遇之恩,柴荣待他更是亲厚。
当时他正在宫中当值,听说叛军进城,从宫中飞马而出,想去召集兵马抵抗。
奔至御街,正巧王彦升领兵而来,两边走了个对头,韩通见王彦升势大,拔马就走,意图先躲避一下,以图后举。
但是王彦升天生残暴,一直追了下去,追至韩通家,将其一家老小,一个不留全部杀死。
韩通是这场政变中,唯一被杀的禁军将领。
苗训和王彦升,一个白脸一个红脸,把大梁城中局势稳住了。
当日傍晚时分,赵匡胤领兵进城,完全控制了汴梁。
晚间,赵匡胤至殿前司公廨,宰相范质等人被赵匡胤所派将士押来。
范质怒气勃发,梗着脖子喝道:“先帝养太尉如子,今身未冷,奈何如此?”
意思是,先帝尸骨未寒,你就这样欺负孤儿寡母?
没等赵匡胤说话,殿前司散员都虞侯罗彦瓌,拔刀怒道:“我辈无主,今日必得天子”
赵匡胤装模作样的喝退罗彦瓌,柔声安抚:“我也是没办法.......”
面对钢刀,范质还是怕了,默然不语。
正没奈何时,衣角被扯了扯,范质扭头一看,是王溥扯他。
王溥一用力,拉着范质跪了下来,高呼万岁。
魏仁溥则是直立不跪,沉默不语,既不投降,也不反抗。
搞定了宰相们,第二日清晨,赵匡胤带兵进宫。
赵太后带着小皇帝,在赵匡胤进城时,就已经主动迁往西宫。
翰林学士陶谷就在文德殿掏出事先拟好的禅位诏书,逼迫柴宗训禅让。
从领兵出京到黄袍加身,一环扣一环,一项接一项,简直像是提前演练过一般,若说这不是事先准备好的,鬼都不信。
柴宗训才七岁,他有什么办法?赵太后降下懿旨,宣布皇帝禅位,后周王朝灭亡。
显德七年正月初四(公元960年2月4日),赵太后降下懿旨,宣布皇帝禅位,后周王朝灭亡,赵匡胤在崇元殿继皇帝位。
封柴宗训为郑王,传召天下各级官吏“官职不变”“厚赐财物”。
谁也没想到,赵匡胤继位之后,为了不过分刺激徐灏,出人意料的暂时没有改国号,继续沿用显德年号,还给西北的徐灏写了一封信,征求他对新国号的意见,大有“只要你敢说,我就敢用”之意。
信中先是解释了一下兵变“非吾所愿,皆诸将胁迫”,接下来就承诺封徐灏为亲王,永镇西北,只要奉他赵匡胤为皇帝,使用他赵匡胤的年号,年年遣使进贡就可以,姿态放得不能再低了。
接到赵匡胤信的时候,徐灏亲率两万大军,过了潼关,正在去陕州的路上。
他一边看信一边笑,赵大还真敢想,居然想把天下一分为二,他想当西楚霸王,可惜他徐灏不答应。
他不怀疑赵大的诚意,如果他同意这个条件,赵大说不定真会让他裂土封王,崽卖爷田不心疼,放弃国土换和平是赵家的传统艺能,整个北宋就不是一个大一统的朝代,但是徐灏不愿意,中国决不能在他手上分裂。
当下也不去理会赵匡胤的异想天开,挥军东进。
显德七年二月十九日,徐灏在风陵渡渡过黄河,和屯兵陕州的曹彬三万人马汇合,彰武朔方军主力在陕州集结完毕。
黑云压城城欲摧,战争的阴云笼罩着整个天下,赵匡胤已经无路可退。
二月二十四日,赵匡胤率领八万禁军精锐,离开汴梁西行,直奔洛阳。
公元十世纪,东亚最强的两支军队,将在洛阳检验各自的成色,是被大漠朔风熏陶的西北男儿更厉害,还是自古英雄辈出的中原健儿更能打,即将分个胜负。
这一仗是不折不扣的战略决战,将决定天下的归属。
二月二十五日,赵匡胤命石守信率领“侍卫龙捷军”一万五千骑兵,昼夜不停,连夜赶路,目标是孟州(河阳渡),和孟津(河阴渡)。
目的一是意图把彰武军封锁在黄河两岸的滩涂与丘陵地带里,二是,隔绝黄河两岸,重点是防止徐灏与昭义节度使李筠合兵。
说来奇怪,到现在为止,天下手握重兵的节度使们,没有一个人站队,全都在静静地观望。
赵匡胤的反应速度不可谓不快,可惜徐灏也不慢,郑四率领八千骑兵,也在日夜兼程的赶来。
他的目标是孟津和新安,徐灏也同样拿不准李筠的态度,所以他要封锁黄河渡口,不能让李筠加入战场,占领新安是为了掩护自己的侧翼。
双方统帅都不是等闲之辈,不约而同的看中这里,试图占领此地,掐断敌人的后勤线路。
郑四是五天前接到命令的,命令一下,他立刻点起八千骑兵,一人三马,日夜不休的赶来。
这八千人里,有三千党项重甲骑兵,八年过去,原定难军的党项人,基本已经被同化成功。
三月一日,两军前锋几乎同时出现在孟津周边,洛阳之战的前哨战“孟津之战”就此爆发。
孟津又叫盟津,以周武王会八百诸侯于孟津渡而得名。
这里是黄河从晋陕峡谷进入华北平原的首个大型渡口,向北可直达河东,向南直抵洛阳(距洛阳城仅约 60里),是连接中原、河东、河北、西北的“黄金十字路口”。
隋唐时期,政府在孟津设“河阴仓”(全国六大官仓之一),储存江淮漕粮,经洛河转运洛阳(含嘉仓)。
谁控制了孟津,谁就掐断了敌方漕运生命线。
洛阳之战的第一阶段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