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朝。
奉天殿内。
处理完一堆日常政务之后,朱元璋把礼部尚书高信喊了出来。
“高信,咱兄长盱眙王之子朱旺,德才兼备,有大功于国,咱准备把当初追封的昭信王换掉,直接给他封个一字王,你这边有什么建议吗?”
朱元璋的话音刚落,底下的众大臣就是一阵安静。
所有人都被这个消息给惊住了,但由于朱元璋的个人气场太强,以至于大家都屏气凝神,没有人敢说话。
但是,高信却是不得不开口,因为朱元璋专门问他了。
他小心的把朱元璋的话在心里飞速的咀嚼了好几遍,立刻就感受到了朱元璋的真实意图。
皇帝这是让自己给出支持声音。
那还说什么呢!
高信直接拱了拱手,“陛下圣明,自殿下归来之后,发明天花疫苗,拿出亩产万斤的新粮食,发明千里镜光学电报等等,无一不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
臣觉得,给殿下封个一字亲王,实至名归。”
高老头说完,后面马上涌出一堆看惯眼色的。
“臣附议!”
“臣附议!”
“臣觉得理当如此!”
眼看着下面一堆同意的声音,朱元璋脸上的表情不悲不喜,让人看不出他在想什么。
“那各位觉得应该用什么字呢?”
一听朱元璋的问题,本来还很热闹的大殿,立刻又安静了下来。
高信则又被众人给推了出来,毕竟这是他礼部的分内之事。
没办法,他只能硬着头皮站了出来,同时在绞尽脑汁,想着到底该用哪个字。
老头虽然年纪大,但脑子还是挺好使的,掰着手指头开始数了起来。
“秦,晋,燕,周,楚,齐,潭,赵,鲁,蜀,湘,豫,肃,辽,庆,这些是已经被封的字。”
“那剩下的国名还有:魏、梁、代、陈、韩、宋、吴、越等等。”
又在心里计较了一番,决定先找几个小国名试探一下。
“回陛下,臣以为梁、代、韩、宋这几个字可用。”
朱元璋不置可否,“其他人的意见呢?”
其他人能有什么意见,反正都是他们老朱家的事,只要不点名,傻子才愿意出头呢!
见没人说话,朱元璋也不生气,他从袖筒里掏出了一张纸,让太监传了下去。
“我选了一个字,高信你看看怎么样。”
高信赶忙躬身双手接过,拆开之后,只见纸上写了大大的一个字——澳!
老头赶忙头脑风暴,想着这个字的含义,一时间眼珠乱转。
“澳,从水,奥声,水边陆地。以澳字为简称的地名,在印象里只有广东附近的濠镜澳,难道要封到那里?”
高信悄悄抬头看了一眼朱元璋,然后把手里的纸递给身后其他人。
“原来自己猜错了!陛下虽然想封个一字王,但是想找个不常用的字。”
想到这里,高信全明白了!
“陛下,臣以为此字相当合适!”
“正所谓澳者,水边陆地也,而殿下向来喜欢水,现在还住在后湖洲上,这个封字甚是贴切。”
高信说完,马上就有人附和。
“高大人所言甚是!此字相当贴切。”
“臣附议!”
“臣附议!”
“......”
看着下面的一帮应声虫,朱元璋一脸的无奈。
想到朱旺曾经的一个说法,觉得当前的场景很贴切。
“这帮人果然是一群复读鸡!”
于是朱旺被封为澳王的事,就这么愉快的决定了下来。
礼部负责组织后面的认祖归宗和祭祖事宜。
......
应天府,郊县。
常家田庄里,最近来参观的豪门大族家的人已经很少了。
但是取而代之的,则是一些小地主。
他们都是买了常家红薯藤去种的客户,时不时的就想过来请教一下。
常茂得了朱旺的提醒,说这些人可能也会是他家玉米土豆种子的买家,所以常家人对这些人也很是客气。
参观咨询,那是一点问题没有!
“老路,我们俩去注射天花疫苗了,你让下面人眼睛放亮点,别出什么问题哈。”
“放心吧二公子,我又买了几条狗回来,每个棚子栓一只,保证晚上不会再出问题。”
常升听完点了点头,翻身上马,跟常森几人一块向句容县的疫苗接种点赶去。
两个人倒也不急着去排队,毕竟他们也不用排队,身份一亮,肯定优先注射。
“哥,你说有了狗是不是我们家的红薯苗就不会被偷了?”
听到自己弟弟的话,常升摇了摇头。
“我觉得够呛,主要是亩产万斤的诱惑太大了。我们人手也不足,本来想再招点护院,但是娘又不肯,说什么怕别人说闲话。”
对此,常森也叹了口气。
“我觉得娘有点太小题大做了,几个家丁护院而已,就算是武装到牙齿,难道就能造反不成?估计分分钟就被灭了。”
常升苦笑一声,“行了,娘一直都是这样谨小慎微,你难道才知道吗?不然为啥直到现在才让我俩去接种疫苗,还不是她怕疫苗有什么问题。”
“要我说,旺哥人家是神仙一样的人物,发明的疫苗怎么可能有问题。”
听到常森的话,常升朝他挥了挥手。
“在外人面前不要叫旺哥,那不是我们能叫的,要叫殿下。另外,现在对外的说法是陛下的仁德,上天让他侄子带回了疫苗之法。”
常森撇了撇嘴,一脸的不以为然。
“大家都知道是怎么回事,现在再这么说又有什么用。”
“行了,赶紧去接种了疫苗,我觉得还得再买几条狗。”
......
句容县县衙。
由于疫苗局刚成立,还没有自己独立的场地,所以暂借县衙来接种疫苗。
刚开始的头两天,县衙里接种的人还不算多。
但是两天之后,见接种过的人没什么异样,老百姓的热情可就高涨了。
况且价格也不贵,一个人才10文钱,如果嫌贵,还有一文钱的猪痘可以选。
所以每天天还不亮,县衙门口就挤满了人。
即便衙役拿着棍子一直喊着让排队,也收效甚微,一个个的生怕挨不上自己家孩子。
直到最后从皇城传出来了一个排号制度,情况才有所缓解。
当然县衙的衙役们对此也是乐见其成,毕竟他们终于有了上下起手的机会,一个靠前的号多加那么两三文,还是有很多人趋之若鹜的。
但是他们也不敢太明目张胆,毕竟锦衣卫就在边上呢,万一激起民愤,他们可只有一个脑袋!
常升常森跟随从们来到县衙门口的时候,就看到了一个个拿着号码的人规规矩矩的排着队。
两个人把马交给随从,直接向县衙侧门走去。
只不过还没走到侧门,就被人伸手给拦住了。
“两位兄台,这么多人围在这县衙门口,是干啥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