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章我们讲了“耽读玩市,寓目囊箱”我们开始讲中“隐隐于市”甚至于“大隐隐于朝”,或许有人会说凭借这一句话就确定这个基调不太确切,然而接下来讲的便是市井之间,家庭之内的事情了。那么今天咱们要深入剖析的“易輶攸畏,属耳垣墙”,同样与市井生活息息相关的。它所传达出来的那种对细微之处的警惕以及对周围环境的敏感认知,想必也能给大家带来不少新的启发和思考。
“易”,这个字在中国文化中是非常有意思的字。最早见于甲骨文。一种解释“易”是由上“日”和下“月”组成的,其造字本义就是日月更替,日夜变换称之为“易”。《秘书》说:“日月爲易,象阴阳也。一曰从勿。凡易之属皆从易。 ”
但是“易”还有其他的几种说法。我们也一起来看看。“易”字的甲骨文有繁体、简体两种,在繁体甲骨文中的字形模拟双手拿器皿把里面的水注入另一个器皿里的样子;也有字形省去了双手,直接表达的是液体从一个容器转移到另一个容器的过程。所以,“易”在这里的本义就是变化、变换的意思。
“易”的意义由甲骨文金文倾倒、倾注的意向发展而来。倾倒、倾注的直接结果是动作的对象(液体)在量上有了变化,故可引申为变易、改易的意思;倾倒、倾注意味着双方的行为和动作对象的变化,故可引申为交易的意思;倾倒、倾注意味着将液体给了承受者,对施予者来说相当于赐予、赏赐的意思(甲骨文、金文中的赏赐、赐予均作“易”,“赐”是后起的分化字);倾倒、倾注也意味着施予一方在量上的减少(变轻);故“易”又有了轻、轻易的意思,再引申为容易的意思。
《説文解字》:“易,蜥易(蜴),蝘蜓,守宫也,象形。”这里的解释易是蜥蜴的意思,因为蜥蜴是会变色的,所以易便有了变易的意思。
“輶”,形声字,从车,酋声。左边的 “车” 表示这个字和车有关;右边的 “酋” 表示读音,表示的是首领的意思,一般的车都是载有重物的重车,首领乘坐的车都是较为轻便、速度比较快的轻车,篆文的写法也体现了它的造字本义可能是一种轻便的车。
“攸”,会意字,商代甲骨文中已经出现。在甲骨文中其字形左边是一个“人”,代表和人有关,而右边是“攴”,代指的是敲打的意思;整个字形是手持直棒、带杈棒或带柄锤击人的样子,所以其本义击打的意思。到西周时期,其字形发生三种变化,一种是人与攴之间衍出一竖笔;一种是人与攴之间衍生出三点、两点或一点水;一种是人的竖笔上衍生三横。小篆时期,以人与攴间衍一竖笔的字形为正体;同时保存了从攴从水的字形。隶变后楷书分别作??与攸,今通用攸,少用??。《说文解字》:“攸,行水也。从攴从人;水省,??。”此时的“攸”有了治水、疏浚河道等劳役的含义。后来引申指居处,处所的意思。《诗经·大雅》:“为韩姞相攸,莫如韩乐。”
顺畅的水流都是很从容的,所以引申出安闲从容、自得其乐的意思。《临顿里》:“谁识先生乐,攸然卧枕肱。”这里的“攸”和“悠”是相通的。流水一般都比较长,因此其义有引申出久,长远的意思。《隶释·汉冀州从事张表碑》:“令德攸兮宣重光,仕郡州兮迪民康。”
“畏”,会意字,在甲骨文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在甲骨文中,其字形的右部是“鬼”字,字形像人身大头的鬼的形象;左部像棍棒的形象。恶鬼令人生畏,鬼拿着棍棒,比不拿武器的鬼更凶恶、更可怕;表达的是鬼执棍棒以使人畏的意思。也有观点认为其字形本义像巫师头戴鬼面具,手执魔杖表演降神仪式。《说文解字》:“畏,恶也。从甶(fu,指鬼头),虎省。鬼头而虎爪,可畏也。”由此可见,“畏”字的本义为恐惧的意思。又由恐惧可引申为动词是害怕、吓唬的意思;《逸周书·命训》:“夫民生而恶死,无以畏之,能无恐乎?若恐而承教,则度至于极。”又进一步引申出使人敬畏、使人佩服的意思。《论语》:“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向另一个方向引申便成了厌恶、忌妒的意思。《史记·魏公子列传》:“是后魏王畏公子之贤能,不敢任公子以国政。”
“易輶攸畏”意味着当我们将原本沉重的重车换成轻巧便利的轻车时,更应该心生警惕和畏惧,当心疾驰的车子会有倾覆的危险。这种情况可以类比于生活中的许多小事以及各种细节之处。尽管这些事情看似微不足道,但正因为它们如同驾驶那辆极为轻便的车子一般,稍不留意便可能失去控制,从而引发意想不到的后果。所以,无论是处理日常琐事还是面对工作中的细微环节,都应当怀着一颗敬畏之心去对待,不敢掉以轻心。
在现实世界里,人们往往容易忽视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问题或者小细节。然而,正是这些被忽略的部分有可能逐渐积累成大麻烦。因此,只有时刻保持警觉并对每一个细节都给予足够重视,才能够避免因粗心大意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和困扰。
总之,“易輶攸畏”这句成语提醒着我们,即使面对再简单轻松的事务,也要谨小慎微,切不可心存侥幸或轻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道路上平稳前行,避开潜在的风险与危机。
“属”,有两种读音(shu或zhu),形声字,最早见于金文。金文字形左上部是一个“尾”,表示尾巴的意思,而右下部是“蜀”,“蜀”的本义是大眼睛弯曲在一起的虫子;综合下来其本义是首尾相连的意思。这时的读音为zhu。《说文解字》: “属(zhu),连也。从尾,蜀声。”其本义是连接(侧重于互相衔接),连续的意思。如 “亡国破家相随属”,表示国家灭亡、家庭破败的情况接连不断地出现。有连接、连续的意思衍生出使聚集在一起;集合的意思。《左传》:“齐师将兴, 陈成子属孤子,三日朝。”能够连接、连续在一起的基本上都是同类,故此由其本义引申出同类、同属的的意思。后来也有了叮嘱,告诫的意思,后来衍生出“嘱”来代替。同时也是“瞩”——关注的原型,《国语·晋语五》:“则恐国人之属耳目于我也。”
因为同属一个家族或有血缘关系的人在家族的谱系中是相互连接的,所以引申出亲属的意思,在这里读作shu。表示某个事物或人附属于、受管辖于另一个事物或人,从而有了从属、隶属的意思。
“耳”,象形字,最早见于甲骨文。甲骨文的“耳”字就是展示的人耳的形状,还有清晰的“耳郭”,后来随着文字出现逐渐线条化,演变成现代的字形。耳,顾名思义,就是指人的耳朵。《说文解字》: “耳,主听也。象形”,其本义是指听觉器官耳朵。因为耳朵的功能是听声音,所以引申出闻,听的意思。《韩非子·外储说左》:“君其耳而未之目耶?”由耳朵的形状衍生出类似于耳朵的物品,例如:木耳、耳房等。后来表示限制语气的祝词,是而已、罢了的意思。
“垣”,很多人认为是形声字,始见于战国金文。金文中,其左部为 “土”,从土表示与土地、土墙有关;右部为 “亘(xuān)”,有回旋、连续之意,也有人认为右部像城墙的形状;综合下来,表示的是形成一个环形的绵延不绝的围墙之意。而籀文中,其左部是古文字“??”,“??”是“郭”的初文(一说为“墉”的古字),其字形像城墙,在此作形旁表义。《说文解字》:“垣,墙也。从土亘声。”段玉裁注:“此云垣者,墙也,浑言之;‘墙’下曰垣蔽也,析言之。……垣自其大言之,墙自其高言之。”段玉裁的意思就是说垣虽然是墙的意思,但是二者还是有区别的:垣突出的是广大,而墙突出的是高大。
“垣”的本义为墙,古时的城池或官署都会有院墙,故引申为城池,或某些官署的代称。墙用于划分一定的范围,因此“垣”在传统的天文学术语中,又指所划定的星座范围,专称中宫的太微垣、紫微垣、天市垣为三垣。
“墙”,会意字,由 “啬”(sè)”和“爿(pán) 两部分组成。“啬” 的古字形像藏谷于廪,作形旁,点明筑墙保护的对象;“爿” 作为声符,有人认为它兼有表意作用,与版筑有关,其甲骨文字形像构筑墙体用的夯土夹板。“爿”是一个象形字,甲骨文字形像构筑墙体用的夯土夹板。它由立柱、板头、拉绳组成。筑土墙时,把两块木板并列排在一起,左右相夹,使木板中间的宽度,等于墙的厚度,然后再在板外,用木柱把两块木板衬住,往里倒进泥土,用杵捣实,泥土凝固后,把木板、木柱拆除,一座土墙就筑好了。到了小篆时期,写作 “墙”,后为了表明质地,又将表意的 “爿” 旁改为 “土”,写作 “墙”,汉字简化后写作 “墙”。《说文解字》:“(墙)垣蔽也。从啬爿声。??,籀文从二禾。??,籀文亦从二来。”其本义为筑起外围屏障来收藏粮食的建筑。后来泛指起遮蔽、阻挡作用的墙壁,进一步引申为是器物上像墙或起隔断作用的部分。
在此要讲一下垣与墙的区别,低矮的范围广的为垣,高大的为墙。“垣墙”在这里指的就是墙壁的意思。
“属耳垣墙”这一词汇源自《诗经·小雅》中的“君子无易由言,耳属于垣”。这句话讲的是即使是身为正人君子也不可轻易地随口说话,因为说不定会有人将耳朵紧贴在墙壁之上偷听呢!换句话说,它提醒人们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谨言慎行,以防自己所说的话语被他人窃听而泄露出去。这个意思在管仲所着的《管子·君臣下》中亦有所体现:“墙有耳,伏寇在侧。墙有耳者,微谋外泄之谓也。”这句话形象地描绘了一种场景——即看似安全平静的环境中可能隐藏着危机,就如同那看似坚固的墙壁背后也许正有人悄悄倾听着我们的谈话,一旦机密之事不慎说出,便极有可能落入敌手或引发意想不到的后果。这种对于言语谨慎性的强调,不仅适用于政治、军事等领域,同样也是日常生活中人际交往时需要谨记的重要原则。
“易輶攸畏,属耳垣墙”讲的是在心性的修行道路上,关注每一个细节至关重要的变化,它们如同隐藏在暗处的陷阱,稍有不慎便可能让人陷入万劫不复之地。因此,我们必须时刻怀揣着一颗敬畏之心,对周围环境的任何一丝变化都保持高度的警觉。哪怕只是极其细微的变动,也有可能引发一系列难以预料的连锁反应,从而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所以,人们着拥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及时的预警能力显得尤为关键。
当身处闹市之中时,那种嘈杂喧嚣、纷繁复杂的氛围更是对我们心性的一种巨大考验。与宁静秀美的山水之间截然不同,这里没有无拘无束地畅所欲言的自由,每一句话都需要经过深思熟虑后方能出口。因为隔墙往往有耳,那些看似不经意间说出的话语,很可能会成为别有用心之人手中的把柄,被他们利用来对你进行褒贬诟病,甚至给你招来杀身之祸。这种情况在历史长河中可谓比比皆是,无数惨痛的教训警示着后人:谨言慎行乃是安身立命之本。
古往今来,多少英雄豪杰因一时口快而断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又有多少仁人志士由于未能守住心中秘密而遭致灭顶之灾。这些血与泪交织而成的故事,无一不在告诫我们,在这个充满诱惑与危机的世界里,只有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谨慎的言行,才能守护好自己的心性,避免陷入不必要的麻烦与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