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鲁门。”
摩根行长用完餐,解开系在脖子上的餐巾擦了擦嘴。
听到他的呼唤,杜鲁门·摩根轻轻放下刀叉,小心翼翼地回答道:
“是。”
“《信用法》本就是美国经济系统所需的举措。所以,你说的联邦钢铁公司的股份,我也给你。我持有的全部股份。”
“……!!!”
嘶——
他这突如其来的发言,让杜鲁门·摩根震惊得如同遭了雷击,表情瞬间凝固。
摩根行长则像在圣诞节成功送出惊喜的父母一样,嘴角上扬,眼神中满是看着亲生儿子的慈爱。
“虽然迟了点,但这就算是生日礼物吧。”
>>> 返程安排与未来规划
“事情顺利解决了吗?”
咚——
杜鲁门·摩根刚从科赛奥号上下来,在码头等候的詹姆斯就朝杜鲁门·摩根走来。
因为这意外的生日礼物,杜鲁门·摩根有些恍惚地看着詹姆斯。
“呃,嗯,摩根行长比杜鲁门·摩根想象中淡定。反倒是听他说起杰克·特雷西对杜鲁门·摩根做的那些事,我心里很不平静。”
“啊……”
糟糕,杜鲁门·摩根脱口而出,没有经过思考。
杜鲁门·摩根赶紧回过神,恢复镇定。
“不,詹姆斯,我绝对不会怪你。我之前不是让你别告诉我,希望我能忘掉那些事嘛。”
“很抱歉。”
“真的没关系。比起这个,我有些事想请你帮忙。”
一听到“帮忙”这个词,詹姆斯立刻从口袋里掏出笔记本,握着铅笔,笔尖锐利地对着杜鲁门·摩根,全神贯注地等待杜鲁门·摩根开口。
“首先,从对冲基金的秘书处选一个人,去盯着德国的拜耳制药公司。调查一下他们的财务状况和内部情况。”
“这是打算收购的对象吗?”
拜耳(bAYER),德国制药公司,推出了海洛因。
看摩根行长因为杰克·特雷西的事对拜耳公司怒火中烧的样子,拜耳公司肯定会遭到摩根行长的猛烈反击,大概率会破产或者陷入类似的困境。
杰克·特雷西的健康问题也会让拜耳公司承担责任,一场大规模的诉讼即将展开。
“目前还不是,但他们很可能会破产。”
海洛因受害者肯定不止一两个,拜耳公司要承担所有责任的话,破产都不足以抵债。
与其这样,被杜鲁门·摩根收购或许更好。
“拜耳公司就像一只怀揣着金蛋的鹅。对别人来说,它可能只是一个被海洛因赔偿问题缠身的炸弹。”
19世纪末,位于勒沃库森的拜耳公司有着两面性。黑暗的一面自然是毒品海洛因,而光明的一面也同样出名——阿司匹林(Aspirin)。
1899年,这款震撼世界的镇痛药问世。
“杜鲁门·摩根觉得趁机拥有一家制药公司也不错。”
“是的,我也认为这是个不错的选择。”
其实这何止是不错,简直是绝妙,杜鲁门·摩根暗自偷笑。
如果拜耳公司的阿司匹林专利能落入杜鲁门·摩根手里,杜鲁门·摩根就能成为制药界的超级巨头。
实际上,拜耳公司也曾凭借阿司匹林独霸市场一段时间。
“啊,这么说来,弗朗茨·哈伯的合成氨也快问世了。”
dwm公司(德国武器弹药制造公司)也是如此,等去德国收购拜耳公司的时候,得去确认一下。
合成氨打破了马尔萨斯陷阱,解决了人类的粮食问题,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成就。
但现在有更紧急的事。
“另外,你帮我打听几个人的联系方式。”
“人?”
“对。”
就算《信用法》在国会山的国会通过,要选定国家认可的信用评级机构(NRSRo),还得有信用评级公司。
在这个时代,标准普尔(S&p)的创始人、穆迪(moody’s)的创始人、惠誉(Fitch)的创始人都还在世。
不过惠誉的创始人几乎和杜鲁门·摩根同龄,先排除。
“鲁特·利·布莱克、亨利·威廉·普尔、约翰·穆迪,就这三个人。”
鲁特·利·布莱克是标准公司(Standard)的创始人,该公司公开非铁路公司的财务和经营信息。
亨利·威廉·普尔和他父亲一起创立了普尔公司(poor’s),公开铁路公司的财务和经营信息。
而约翰·穆迪是21世纪债券界的巨头穆迪公司(moody’s)的创始人。
“特别是约翰·穆迪,一定要把他招揽过来。”
21世纪债券界的巨头穆迪公司(moody’s)是建立在约翰·穆迪的《穆迪手册》基础上的信用评级公司。
此时约翰·穆迪还未创立穆迪公司,正忙于撰写关于铁路和工业证券的《穆迪手册》,正是抢先招揽他的好时机。
毕竟他连出版公司都还没成立。
“嗯,和穆迪公司不同,我们采用从AAA到d这样简单易懂的方式评定信用等级。”
这样一来,美国债券的信用等级就将在杜鲁门·摩根的监督之下。
杜鲁门·摩根会制定严格的信用评级标准,阻止cdo带来的灾难,虽然只是在美国范围内。
“对了,《华尔街日报》按计划发新闻了吗?”
“是的,一切都在稳步推进。”
这是杜鲁门·摩根来杰基尔岛之前就安排好的。
华尔街和华盛顿很快就会热闹起来。
“很期待。”
而且,“那边也该热闹起来了。”
——是的,正如你所料,他是罗斯柴尔德家族的董事。今天,他也以唐宁街(英国政府所在地)代理人的身份来找你。
大英帝国的势力也开始蠢蠢欲动了。
>>> 债券风波与舆论影响
[美国财政部发行战时债券,沃尔多夫 - 阿斯托里亚酒店的秘密协商。]
[华尔街大型银行垄断战时债券,民间无份额?]
[被剥夺爱国权利的华尔街,战时债券成了他们的专属游戏。]
——《华尔街日报》
“这说的是什么?”
像往常一样等待纽约证券交易所开盘的华尔街投资者们,看到《华尔街日报》上关于战时债券的报道,都露出了疑惑的表情。
“说是发行了债券,战时债券的话,条件应该比普通国债好才对。”
几个对债券稍有了解的投资者开始围着报纸小声议论。
“债券这事儿,收益率不是很一般吗?利率也只和银行利率差不多,才2%,这是要坑谁呢?”
“你懂什么,10年期债券,意味着10年都有2%的稳定收益,而且还有折扣,能从中获取收益。再说了,这可是战时债券,利息应该更高才对吧?”
“稳定收益……”
投资者们开始盘算自己的收益率。
大部分人因为古巴战争的失利,纽约证券市场大幅下跌,遭受了不小的损失。
而且不是2%、3%的损失,而是10%、20%的损失。
只要战争持续,纽约证券市场恐怕就得一直承受战争风险。
“每年稳定有2%的收益,好像也不错?”
仔细想想,好像确实还可以。
“在损失惨重的情况下,每年能有稳定的收入,这很诱人啊。但这债券真的安全吗?”
“别胡说八道了,只要美国不垮,债券就安全。”
“但有点奇怪啊,通常战时债券是面向民间发售的,这次却只卖给华尔街的投资银行。”
他们的目光又回到报道上。
但看到报道最后一行,投资者们都惊讶得瞪大了眼睛。
[利率5%,折扣率10%。条件比国债好两倍的战时债券,财政部与华尔街的不合理勾结。]
2%?
轰——
投资者们气得满脸通红。
这些华尔街的大银行,这不是想自己独占好处吗?
这些混蛋!
“这是欺诈!!!无法容忍的暴行!!!华尔街的大银行在我们不知道的背后,偷偷享受着这样的甜头!!!”
“年利率5%,还是复利!!!这是对国民权利的公然剥夺!!!”
“财政部这些家伙!!!果然是华尔街的走狗!!!华尔街给的回扣就那么香吗!!!”
“我们因为他们在战争部的失败而遭受损失!!!联邦政府和财政部必须给个说法!!!”
华尔街的投资者们被激怒了。
《华尔街日报》的爆料文章引发了纽约投资者们的强烈愤怒,再加上那些满怀爱国热情的年轻人加入,一场如烈火般的抗议浪潮席卷了全美国。
投资者们意识到自己的权益被剥夺,而那些热血青年们则渴望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战争,他们涌上街头。
本来战时债券向民间发售是理所当然的事,所以市民们自然会关注。
平时大家对债券没什么兴趣,觉得理所当然。
但一旦有人要收回这个权利,他们突然觉得这个权利无比珍贵,好像自己受到了损失。
“财政部必须保障市民的权利!!!”
他们手持标语,涌向华盛顿特区的财政部。
[联邦政府必须保障国民权利!]
[连爱国权利都没有的国家。]
[停止财政部与华尔街的勾结!]
然而,财政部大楼内部却与外面的喧嚣形成鲜明对比,一片平静祥和。
公务员们像往常一样处理公务,部长办公室里也只有盖章的声音砰砰作响。
咯噔——
提前得到杜鲁门董事通知的盖奇部长,悠闲地靠在部长办公室的椅子上,端着茶杯。
反倒是他的秘书坐立不安。
“部长,现在大楼前面……”
“别管,我们做我们的事。三天后就会平静下来。”
“是……”
其实,财政部长心里都想欢呼万岁了。
正常情况下,财政部得花大量预算做宣传,苦口婆心地向国民推销债券。
现在市民们却喊着“请拿走我的钱!”在财政部大楼前抗议,这可太好了。
“好,很好。”
杜鲁门董事的预料完全正确。
认为自己权利被侵犯的美国人,像被按下开关一样愤怒爆发,跑到财政部,恳请他们出售债券。
现在抗议人群看起来气势汹汹,但其实……
“未来几年,不用再为战时债券的事头疼了。”
形势变了。
战时债券的需求暴增,而供应却极度短缺,财政部现在成了香饽饽。
以后国民可能会觉得购买债券是一种“权利”。
至少债券需求增加了,这让人欣慰。
“人对损失比对利益更敏感,尤其是我们美国的市民,把权利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媒体有时候还真能帮上忙。”
咯噔——
盖奇部长把脚搭在桌子上,翻开了《华盛顿邮报》。
哐当——
突然,不知从哪儿飞来一块石头,打破窗户,砸在书房的书架上。
秘书吓得浑身发抖,而盖奇部长却面带微笑,淡定地拍掉溅到衣服上的茶水。
“比起那些让人头疼的账本,扔石头的人还挺可爱的。”
盖奇部长揉了揉被震得嗡嗡响的脑袋。比起那些无情地吞噬他头发的可恶账本,还是被石头砸一下更可爱。
更别提债券销售情况糟糕的时候了。
“哈哈,最近生活有点滋味了。”
盖奇部长轻声笑着,财政部大楼今天依旧平静。
“部长,你头上流血了!!!”
>>> 对冲基金的新基金与市场反应
[华尔街英雄,对冲基金。通过Jp摩根银行推出新基金。]
[债券基金,由包括战时债券在内的优质债券组成的新概念基金。]
[最低分红率10%。只要加入基金,每年保证10%的收益率。]
——《华尔街日报》
在因抗议而陷入混乱的纽约证券交易所前,联邦大厅的投资者们看着当天的《华尔街日报》,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快看!!!大家都过来看看!对冲基金推出了新基金!”
“什么,分红率10%?战时债券占30%,这收益率能实现吗?”
“看看,30%是战时债券,60%是优质债券,剩下10%是不良债券。”
“不良债券?那要是不良债券破产,债券基金不也得跟着完蛋?”
不良债券,这个负面词汇让投资者们本能地产生抵触情绪。但不到一分钟,10%的高收益率就开始在他们脑海中盘旋。
因为失去购买战时债券的权利而愤怒的投资者们,被这10%的收益率这个“金融疗法”安抚下来,血压逐渐恢复正常。
“但,不良债券比例只有10%,就算破产,债券基金应该也不会倒闭吧?”
“你说得对。看看债券基金的其他构成,都是铁路托拉斯和国营企业之类的优质债券!就算10%的不良债券破产,债券基金也不会有事。”
“哎呀!看看这篇报道!!!”
[对冲基金表示,“若债券基金出现债务违约债券,对冲基金将全权负责,确保基金的维持或赎回。当然,手续费会比较高。”]
“债券出现违约,他们也全权负责?那还能有收益吗?”
“肯定有啊!报道说手续费会定得很高。他们运营着庞大的铁路基金和卖空基金,不至于连这点都做不到吧?”
“那,这么说……”
“当然要加入!!!”
“至少”10%收益的说法吸引了投资者们的目光。一旦看到10%这个数字,想到战时债券“仅仅”5%的收益率,投资者们的心就逐渐偏向了债券基金。
他们一个接一个地离开联邦大厅,涌向华尔街23号。
“先生,请稍等一下。什么?1万美元?请稍等一下。”
“请稍等!!!那边!!!别插队!!!基金名额充足!!!”
“是的,即使战时债券出问题,也会用美国国债替代。而且收益率至少保证10%,你不用担心。”
Jp摩根银行里挤满了华尔街的投资者,全国各地的年轻人也受爱国热情驱使,跟着华尔街的投资者,砸开存钱罐,带着硬币和纸币,吵吵嚷嚷地加入基金。
对他们来说,既有爱国的因素,也觉得既然有稳定收益保障,把钱放在存钱罐里太可惜了。
就这样,全国存钱罐里沉睡的零钱汇聚起来,逐渐形成了一座小山,最终变成了一座泰山。
基金认购突破1亿美元!!!
哇啊啊啊啊!!!
Jp摩根银行的员工们把文件抛向空中,欢呼起来。
仅仅一周,美国Jp摩根银行的全国分行合计认购金额突破1亿美元,基金界的新星就此诞生。
对冲基金的秘书处香槟四溢,华尔街也开始飘起五彩斑斓的纸带。
“这是能通过不良债券筹集资金的手段?”
“债券基金?详细了解一下。”
而且,华尔街各大银行的经理们也开始陆续对债券基金,准确地说是债务担保证券(cdo)产生兴趣。
就这样,债券基金在华尔街掀起了又一阵热潮。
嗖——
几天后,《华尔街日报》的一个小角落里刊登了一篇小报道。
[亲托拉斯倾向的埃尔德里奇共和党参议员,向国会提出《信用法》(credit Act)议案。]
杜鲁门的布局一个接一个地紧密配合,开始发挥作用。
>>> 信用法通过与战争部长推荐
“埃尔德里奇议员提出的《信用法》顺利在参众两院通过。现在联邦货币委员会可以选定国家认可的信用评级机构了。”
“先通过联邦货币委员会把mFK对冲基金注册为信用评级公司之一。既然推出了债券基金,从资格条件上来说应该足够了。”
几天后,在亲托拉斯(亲摩根)系列的国会议员和洛奇议员的支持下,《信用法》在国会山的国会顺利通过。
我以联邦货币委员会临时主席的身份,将mFK对冲基金注册为第一家国家认可的信用评级机构(NRSRo)。当然,这是在其他委员一致同意的情况下。
至此,美国债券的新秩序掌握在了杜鲁门·摩根的手中。
>>>
“另外,洛奇议员有个请求。”
“请求?”
洛奇议员会有什么事求我?共和党的高层之一,找我会有什么事呢?杜鲁门·摩根竖起耳朵。
“啊,与其说是请求,更准确地说是想问你的意见。”
“什么意见?”
“他想让你推荐一下,谁适合担任新组建的战争部部长。”
“哦。”
这么说来,上个月参议院听证会之后,战争部的官员都纷纷离职,确实需要重新组建战争部。
共和党肯定在为选谁当战争部长而头疼。
他们想找一个既有象征意义,又能为美国带来胜利,也就是能“为国争光”的人物。
这个人要能堂堂正正地主张美国的霸权,在战争方面有卓越的眼光,是经过验证的人才,而且在共和党内部,在权力方面绝不让步,像头凶猛的熊一样的人物。
杜鲁门·摩根的脑海中只浮现出一个人。
“西奥多·罗斯福。你就这么回复他。”
抱歉了,泰迪。
你想骑着战马,成为战争英雄的梦想先放一放吧。
“我会帮你成为战争英雄的。”
相信我。
只要成功成为英雄,你以后说不定还能当总统呢。
这可是好事。
杜鲁门·摩根自己也希望在战争部高层有自己的人脉。
几天后,杜鲁门·摩根得知正在得克萨斯州兴高采烈地骑马的罗斯福,被“绑架”到了华盛顿。
……真的很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