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令墨走了,江婉的女子学堂开始招生了。
生源都差不多都是来自祠部司下属的庵堂里,祠部司的女孩子十二三岁就开始说亲。快的十二岁慢的也就是十四岁也就出嫁了。之所以嫁的早,仅仅是为了省成本。
启国这几年还算是风调雨顺,这年头把孩子扔到祠部司或是寺院庵堂门口的,如果不是女孩子那大多数就是身有疾病的男孩。而且多数情况都比较严重,在这个缺医少药的年代,活下来的机会很小。
所以祠部司里男孩子不多,不多的男孩子到了十四岁能自食其力的也少。说是十四岁就打发出去,但真遇到智力有问题,或是的确无法自己谋生的男孩,寺院也不会把他们赶出去,只能在寺院里做些粗活,聊以为生。
女孩子被家里扔出来的多数年纪很小,有些身体不好的也无法活下来,在庵堂里养到五六岁就开始帮着干活。到了十一二岁就开始说亲,除非问题太严重,否则都是能在十四五岁的时候嫁出去。
但嫁出去的女孩因为本身的问题,夫家多数家境不好,遇到好人家还能同甘共苦。遇到像江婉看到的那个嫁到凶恶婆婆家里的女孩也不在少数,但没有娘家撑腰,真的只能是等着千年的媳妇熬成婆了。
祠部司不是不想出声,但出声又能怎么样?领回来?谁养活?明知说了没用,搞不好还会起反作用,那就不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而是两眼一闭全当不知道了。
江婉办这个女子学本事的地方,就是想给这些孤女多一个选择的机会。如果会绣花,会织布,就可以自食其力,实在不行就不嫁人。哪怕嫁人了,自己有手艺,夫家也会高看一眼,日子也能好过一点吧?
地方选好,屋子盖好,学生到位,纺纱织布没有什么难度,这个侯府里的针线上的人就可以教。绣花侯府里也有绣娘,也可以让侯府派出些个绣娘来教。其它的手艺,还没想出来,只能慢慢来了。
开学前还给学堂起了名字,说叫学堂似乎也不是很合适,但就是那么个意思。最后江婉和柳怀宁商量了半天,这两个起名废最后定了个‘女工学’的名字。字面的意思,女子学了可以做工的学堂。
两人感觉挺好。吕老听了把头发都揪掉了好几根,最后好说歹说名字改成‘女工堂’。说真的,听着还是怪怪的。
名字定下来,柳怀宁就要回家动员公主来剪彩。江婉也要把老太太余夫人和大奶奶拉过来捧捧场。毕竟这银子是余夫人出的,教员、如果侯府绣娘们也算是教员的话,这些教员也是大奶奶挑选安排的。
这回开这个女工堂,柳怀宁跟着跑前跑后,要说银子,整个公主府的家底都没余夫人的嫁妆银子多。德王世子出了大力气,这回没叫他来剪彩,也是因为这人又出差了。这回是皇上安排的差事,是去皇庄上做事,具体干什么江婉不知道。
唐世子走的时候托付江婉帮着照顾德王,江婉就琢磨着,唐世子不来,德王能不能来呢?能来!德王一听,爽快的就答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