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久后,才有人继续说道:“嗯,按贾芸的说法,疆域,农耕方式,生产力和收入已经到顶峰。如果不是有番薯,玉米,土豆这些外来作物……”
“慎言,慎言。”
“这有什么,陛下发下报纸就是令我们讨论,我看贾芸说的有道理。”
“我也赞同,一目了然!”
“据说钦天监和户部已经证实了历朝天文志记录,和贾芸的小冰期之说完全对的上!”
“人口论也对的上,历朝大乱之始,无不是人口到达一定的峰值。疆域大小,生产收获的水准,决定了能承载多少人口。一旦过了极限,便是大乱之始。如果天时好,人和好,那么还能拖延,但爆发大乱是迟早的事,没有缓和的可能。”
“唉,所谓王朝兴废,治乱循环,应天法祖,江山在德不在险……原来都是虚妄。哪怕做足人和,只要人口到了一定基数,崩溃是迟早的事情。”
“那咱们现在做的所有事,有何意义?”
“只能尽全力减缓崩溃的时间啊,贾芸不是说了,每次人口到顶峰的崩溃都是毁灭性的……秦汉之交的大崩溃毁掉了先秦传承的贵族体系。东汉末毁掉了旧有的察举制,出现了门阀世家。唐末之后,世家门阀毁了。宋亡,古典华夏读书人的脊梁骨被打折了……明末的大乱之后,伪清那短短不到二十年,华夏已经成了酱缸,要不是我大周太祖皇帝提三尺剑驱逐鞑虏,现在还不知道是什么模样。”
“明末人口应该是过亿,几十年的战乱损失了最少四五千万人,只剩下不到六千万人口。短短百年不到,现在人口激增到亿人……”
“这是有外来的作物的功能,但也不能不警惕了!”
“这也是陛下敲钟大朝会,分发报纸的原因所在。”
“据说皇城附近所有订报的人家都被绣衣卫和龙禁卫上门了……附近几里的报纸被搜刮一空,这才凑了这几千份出来。”
“贾芸是国士啊……这一次的大朝会我觉得值,应该召开。”
“没错,贾芸真国士也!”
“我还以为贾芸是只知谋利的小说家之流,最多算是能留名史书的文豪,现在看来,可不仅是文豪那么简单!”
“此次不可再无视贾芸之能,刷新吏治,再现人和,绝不能耽搁了!”
“对!现在这局面,如果人心不能趋于一同,那就完了!”
议论纷纷的当然是中下层的官员。
而且是以年轻官员为主。
血仍未冷。
年纪老迈的,眼中就是惊疑不定,他们还没有完全理解。
中年官员,顾虑较多,不敢随意发声。
但基本上他们看完文章后,又彼此交流一会,也是可以确定这天时人口论确实是无可辩驳,引用的史料记录和天时记录,人口记录,都是和贾芸的文章完全契合。
这一下,他们要考虑的不光是站队问题了。
人口论中,关于人口过多造成的大崩盘,哪一次都是极为惨烈。
汉初时,连四匹纯白马都凑不出来,皇帝的车驾都是杂马。
人口减半。
东汉末,蜀汉才九十万人口,东吴不到三百万,实力最强的魏国也就四百多万人,几十万户。
所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人烟。
两汉的世家在东汉几乎全部重新洗牌。
魏晋九品中正制形成的门阀,北方关陇世家形成的门阀,在唐末后荡然无存。
两宋之变,蒙古入侵,人口又是减半,四川几乎被屠光。
多少世家彻底灰飞烟灭。
哪怕距离这样的大崩盘可能还有几十年,但总得为儿孙计,为后人计啊。
这个时代谈不上破除封建迷信。
而且基本上都存在宗族。
宗族是带给人家族责任感。
读书人好歹还有社会责任感,哪怕不多。
最少也是要求名。
生为太傅,门前牌坊高耸,死谥文忠,流芳百世。
此外就是要保住传承。
没有后代不得血食,这时代很多人是信的。
要真的搞到天下大乱,整个大周崩盘,不知道自己家族会不会搞到举族消消乐……
一念及此,哪怕是标准的景和旧臣,此时心思也是变了。
最少,是原本牢不可破的文官联盟,此时最少在所有人的心里已经有了明显的裂痕。
这也是隆正帝追求的效果。
派出禁军搜集报纸,绝对是隆正帝的神来之笔。
读出来,没有看到文字来的震撼。
还有配图。
还有罗列的数字资料。
一目了然。
要不然,哪来这么强大的说服力?
别说这群文官,殿内的宗王,包括忠智亲王,忠廉亲王,忠勇亲王,哲郡王,礼郡王等宗室诸王都是被说服了。
他们多半不是和隆正帝一条心。
当年夺嫡时,大家都是人头打出狗脑子来了。
现在除了一些死硬的宗王外,都是被天时人口论给折服了。
大周要亡国了,大家都没好下场。
子孙后代的富贵也完了。
此外便是赵国公田铎和诸位实权勋贵,都是面色大变。
武夫喜欢战功,但不代表他们喜欢举国大乱的崩盘式的战乱。
他们孜孜以求的勋贵地位和拥有的一切在这样的大乱中都毫无意义。
在这一点上,勋贵们和宗王,皇帝的利益一致相同。
只有廉亲王几人,仍是不为所动模样。
他们对隆正帝的敌意已经深入骨髓,甚至还在义忠亲王之上……
和解是不可能的,这辈子都不可能和解。
就算如此,也是足够了。
隆正帝反不如一开始那么紧张,几千人一起读报的场面太壮观了。
估计也会史书记录下来。
两次敲钟俱是因为一人……
隆正帝也有些好笑的想,这贾芸真的是上天赐下来的瑰宝!
可惜这瑰宝毫无政治上的野心,这一次若不是陶炳吉等人拉着贾家压迫过份,贾芸都未必会出手。
这小子就是个求田问舍,安心当富家翁的性格。
这可不成……
此后得想办法给他压担子才是!
只是还不知道,此子眼光境界高古深远,具有常人难及的战略眼光,一眼能看的清历史的迷雾,实为难得的人才。
但如果处理具体的军政事务,贾芸的能力如何,还有待考察。
隆正帝在贾芸写出王朝周期论时,心里还有个考察之后再说的想法。
这一次,却只是想着要给贾芸找个合适的位置了。
过高不行,有拔苗助长之嫌。
过低也不行,贾芸这样的大才,放个校尉给他,或是干个顺天府通判,同知,都属于浪费人才。
只能暂且抛下此事,容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