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起风灯,从书局西到街头都挂上!”
“东主说了,天寒落雪,街道湿滑,多点几盏灯给客人照亮。”
“诸位客人,如果无甚要紧事还是请回吧,天黑的早,路不好走,一会再犯了宵禁就麻烦了!”
伙计们有人在掌灯,一人多高的风灯点亮之后,挑高悬在屋檐下,将整个街道照亮。
史玉瓒和袁枚都是看的点头。
贾芸这行为举止……大气!
很多人发了财,仍不改小家子气,就眼前这些气死风灯点的是拳头粗的蜡烛,价格可不便宜。
贾记书局就是为了给这些客人照路,一般人可舍不得这么做。
外人摔就摔了,关书局何事?
这样一做,贾芸的名声和形象口碑当然只会越来越好。
史玉瓒和袁枚当然不会走,师徒二人一径走到书局门前。
内里灯火通明。
正中位置卖书的地方,一排排的大书架摆放着一部部大部头的书籍。
最显眼的当然是射雕。
这书已经出了全集,书店里的客人全部是奔着它来的。
哪怕书局伙计一再强调合集射雕管够,但买书的人还是舍不得走,仍然有几十人在排队。
一套二十四册,原价四十八两,全集折价为四十五两。
便宜了三两银。
之前没有买的,买这合集当然是合算的多。
合集刚出就引发这样的风潮,可想而知,几年之后全城都知道消息时,书局这里必定是大排长龙了。
另外还有十开间的堂房就是日报的编辑室。
正中开间是接待室,三开间的屋子里如同茶馆一样,有编辑接待,伙计上茶,还有几十张椅子可坐。
就是收消息,收新闻。
另外就是更新物价消息。
报纸的物价消息越来越专业。
还附带各地的自然灾害消息。
比如山东今夏入秋时有水患,结果很多人判断今冬菜价会涨,不少聪明人赶紧囤菜,借此赚了不少银子。
类似的事越来越多,书局日报的受众越来越广不是没道理的。
不光是士绅们会订,很多商家也会订报。
民生,物价,漕运,水涝旱灾消息。
只有官员调任,兵灾,叛乱,民变,这些消息不会登,只能抄录朝廷的邸抄。
这也足够专业了。
日报这里有专业的探事员,另外会花钱买消息。
很多外来的商人到京城就会派人过来或是自己过来,带来外地的物价消息和各种消息。
这也是报社在大周京城的独有条件。
换了任何一个大城市都不可能持续不断有全国各地的消息汇总。
若是在西安府,虽然也是西北重镇的大城市,在这个时代想在西北地方见到一个福建人或两广人,基本上难于登天。
不是特殊人群根本不会出远门,更不要说从海南到西安。
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只有京城,官员,举子,名士,僧道……
全国各地的人都会定期前来,京城内有过百家会馆,以省,各府,州,乃至县为单位,招待来自全国各地的家乡人。
这是时代特有的特色。
甚至延续到后世,在后世的京城,也是有全国各地的招待所,这和红楼世界的会馆感觉是异曲同工。
史玉瓒和袁枚穿过熙熙攘攘的热闹人群,已经有个伙计盯上了他们,从大堂另一侧迎了过来。
“这位先生,请问有何贵干?”
史玉瓒的目光已经转向院落内的东西两侧厢房。
两侧厢房都是摆满了桌椅,一个个编辑正在忙碌着。
有的在奋笔书写。
有的在校阅写好的内容。
也有的已经拿着清样交付伙计,交给伙计拿去排版。
日报是半夜就印,五更时就有不少脚夫出身的送报人过来领报纸,一天几万份,光是送报人就有好几百人之多。
这些情形史玉瓒早就听说过,但听说和亲眼所见还是大有不同。
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感袭上心头。
不光是史玉瓒,向来因为智商超群而极为自负的袁枚也是变得表情呆滞。
神童一般是很有傲气的,特别是小时候,性格跳脱没大没小的时候……
要不是史玉瓒自己都呆了,他一定会好好嘲笑一下向来眼高于顶的袁子才。
“先生?”
“哦,哦,我是来应聘编辑的。”
伙计再次提醒时,史玉瓒才清醒过来。
对面的伙计微微一笑,颇为和气的道:“敢问先生高姓大名,籍贯何处,可有功名?可有什么独到之处?请先生恕罪,来应聘者甚众,我们东主吩咐下来,要做一些基本的了解再进行下一步,所以要劳烦先生写封自荐。”
“当然,理所应当。”
如果不是亲眼看到了书局报社的规模和忙碌的情形,还有大量的闲杂人员在附近窥探,史玉瓒肯定会因为这些规定掉头就走……
好歹自己也算是浙省的一方名士!
但亲眼看到之后,他就完全理解了。
当下由伙计引路找到一张空桌,上面有一个黑色的瓶子和几支硬笔。
“先生用硬笔蘸一点墨水,不需要太多,防止滴落。”
眼前的一切对史玉瓒和袁枚都太过新奇。
“这硬笔我倒是听说过,但第一次见,这墨水……更是闻所未闻啊。”
这个时代都是用毛笔加墨块,每次写字都要有砚台,放上墨块,然后用专门的工具来研磨。
在中间还要添水,最终根据经验得到合适的墨水。
这肯定是需要时间和水磨功夫。
所以一般有点钱的读书人都会备个书童来做这些繁琐的准备工作。
要是丫鬟便更好了。
所谓红袖添香夜读书。
现成的墨水,对史玉瓒来说当然是新鲜玩意了。
“这是我们东主调配的,就是为了提高诸位先生的工作效率。”
“原来如此。”
史玉瓒含笑应了一句。
内心隐隐有了些急迫和紧张感。
他蘸了一些墨水,在伙计的提醒下在瓶口荡了一下。
然后就用蘸了墨水的硬笔在纸上写起来。
纸上已经有了现成的格式,这位举人如同蒙童一样,在提示下逐行写了起来。
姓名:史玉瓒。
籍贯:浙江绍兴。
年龄:36
功名:秀才。
……
虽然硬笔写起来不是很习惯,但史玉瓒的一笔字还是相当的流畅,漂亮。
伙计看了一眼,便是笑道:“原来是位秀才相公,请您稍等,我这就去拿给东主看。”
史玉瓒这才明白,原来这个穿着朴实的伙计居然也是识字的。
再看那些和编辑讨论校样的伙计,来来去去,居然个个都识字。
而据说这些伙计都是身手过人,禀赋强悍,能面对几百个凶徒挺身而上,一战刺死过百个暴徒!
身手,年龄,加上识字,一个个都是精明外露,做事都是极为利落,干练!
但所有的伙计在面对客人还是彬彬有礼的模样……
史玉瓒感觉自己又一次大开眼界。
心中对贾芸这位书局东主更加好奇了。
能调教出眼前这些少年的人,又会是何等出色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