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章咱们讲到李密占据金墉城,距入主洛阳城号令天下近在咫尺,离他的皇帝梦仅有一步之遥。
长安城内,大丞相府武德殿内,气氛凝重。
李渊在长安城中的大丞相府办公地点是武德殿。武德殿不仅是李渊处理政务的地方,也是唐朝初期政治活动的重要场所,见证了唐朝的建立和早期发展。
唐王李渊坐在府堂正中,谋臣、将官们分坐两旁,他们正在探讨李密窥取东都之事。
裴寂上前一步,恭敬地奏道:“唐王,那李密如今势大,若真让他攻入洛阳,必将成陛下逐鹿天下的大患。洛阳乃天下之中,城郭坚固,人口众多,物产丰饶,得之可挟天子以令诸侯,此等良机李密不会放过。我们必须有所行动啊。”
李渊微微点头,手轻敲着王座的扶手,缓缓道:“本王亦有此担忧,可派谁去为好?这李密军力强盛,若派军不利,恐怕适得其反。”
一旁的李世民上前,眼神坚定而炽热:“父王,儿臣愿往。李密虽兵锋锐利,但儿臣得知翟让被他所害之后,瓦岗军内部已军心不稳,将士之间更是貌合神离。且洛阳城内隋兵虽困,但亦不会坐以待毙,儿臣愿与大哥李建成带兵前去,定能破敌。”
李建成看着弟弟,也赶忙说道:“父王,二弟说得对。我二人领兵出战,相互配合,必能阻止李密攻入东都。儿臣在军中亦有诸多经验,此次定不辱使命。”
李渊看着自己的两个儿子,心中既欣慰又担忧。欣慰的是他们如此积极进取、忠心耿耿,担忧的是战场无情,万一有失……但他知道,此事不容犹豫。
“本王亦知你们的决心,但你等也要小心。李密的瓦岗军也不是等闲之辈,你们出兵之后,要以保存实力为上,不可恋战。洛阳之地,我们不可轻易让与他人,但也不必强攻,只需能拖住李密的脚步便是大功一件。”
李建成、李世民朗声道:“父王放心,儿臣明白。我们唐军前去,定能让李密首尾不能相顾。”
李渊微微颔首,目光中多了一丝赞许:“本王给你们拨调十万精兵,你们可要小心应对。目前各方势力盘踞,周边局势瞬息万变,一切小心为上。”
公元618年正月十七日,李建成被封为抚宁大将军、东讨元帅,李世民作为副将,率领十万(一说七万)兵马向东掠地,伺机夺取洛阳。
李渊此时做出派兵救援洛阳的战略考量,其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首先从战略意图方面来讲,李渊刚占据长安才两个多月,新政权根基尚未稳固,派遣军队以救援洛阳为名,实际上是为了巩固自己在关中的统治地位,并试图在天下大势中占据有利位置。
另外的目的也很明确,是为了防止李密占据洛阳。李密若成功攻占洛阳,将成为李渊统一天下的重大威胁。因此,李渊希望通过救援行动,阻止李密进一步扩张势力。
从军事力量方面讲,此次唐军出征,间接的给洛阳的隋军“打气”鼓劲儿。毕竟唐王李渊扶持的皇帝也是隋朝朝廷的后代,李渊尚未自立门户,严格来讲唐军暂时还是隋朝的军队,唐军“救援东都”的口号喊响之后,确实延缓了李密的进攻洛阳的时间,洛阳方面也暗存侥幸之心,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洛阳守军的士气。
唐军出征后,通过一系列小规模的战斗,李建成、李世民两人率领的大军成功牵制了李密的部队,使其无法全力攻打洛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洛阳的安全。
从政治方面来看,此时唐军的军事行动,再次展示了李渊的仁德形象,以救援为名出兵,符合儒家倡导的仁德之举,展现出“李渊忠于国家的情怀”,有助于提升李渊在天下人心中的形象,为后续的统一战争赢得更多支持。
另外,唐军出征后,按照李渊的指导思想,一直避免与李密产生大规模正面冲突,李渊并未与李密彻底决裂,双方仍处于表面上的盟友关系,这为李渊后续的军事行动留下了回旋余地。
总的说来,李渊的军队在救援过程中成功牵制了李密的进攻,使洛阳守军得以喘息,暂时缓解了洛阳的危机。由于李渊军队的介入,李密的进攻步伐被迫放缓,无法迅速攻占洛阳,这为其他势力的发展提供了机会。
通过此次救援行动,李渊进一步巩固了在关中的统治地位,而且将其军事部署植入中原,为后续的统一战争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又再次间接加速了隋朝的灭亡,各路反王在这段时间内相互争斗,消耗了大量实力,从军力来说,为李渊最终统一天下创造了有利条件。
正月底,在隋朝局势动荡不安的环境下,各地叛乱频仍,东都洛阳就像一只被群狼围困的绵羊,陷入各方势力包围之中,其中粮食匮乏成为极为严峻的问题。
隋朝太府卿元文都等官员为稳定东都局势,想出了一个荒唐的应对之策,正如现今社会一些所谓的专家,不经过调研,未经科学论证,坐在办公室里脑瓜子一转,便提出一个损人不利己的主意。
他们决定招募那些愿意坚守城池且能够自行解决温饱、不吃公家粮食供应的人,并且给予这些人散官二品的优厚待遇。前文我们介绍过,散官二品在当时的官僚体系中虽无实际职掌权责,但代表着很高的地位与荣耀。
这种举措有着多方面的考虑。一方面,通过给予优厚待遇激励民众参与到守城的行动中来,以增强东都的防御力量,抵御可能到来的敌军攻击;另一方面,也是在艰难局势下利用有限的资源来动员民众自救。
但他们忽略了一个主观问题,能自行解决温饱问题的人群,必定不会是那些受苦受难的劳苦大众。这一举措果然带来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影响。
许多商人受到利益的驱使,他们拿着象牙前来朝廷。在古代,象牙是一种珍贵的物品,这些商人拿出象牙有着不同的目的。有的可能是为了表示对朝廷这种积极守城政策的支持,希望能够借此与朝廷建立良好关系;有的则是妄图通过与官员的交往,在东都的局势中获取更多的商业利益,比如在物资调配、商业特许等方面得到特殊待遇。
由于利益诱惑巨大,这样的情况越来越多,前来朝见献象牙等贵重物品的商人多得数不过来。这种现象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东都局势下复杂的政治经济关系,一方面是官方为挽救局势危机,仓皇失措间做出不符合实际的努力与权衡,另一方面是民间势力基于自身利益的应对与角逐。
总之,元文都等庸官专家们采取的这个方案,不但未起到一点作用,反而让百姓们嗤之以鼻,丧失民心。
时间很快到了二月份,李渊结合部将谋士的建议,考虑到南方地区仍然存在着隋朝的一些势力控制区域以及地方割据势力。尤其是南阳、安陆、荆州和襄州等地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南阳位于中原与江汉平原的连接处,是控制长江流域与中原地区交通往来的关键节点。古南阳与今日南阳市地理位置变化不大,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地处鄂豫陕三省交界处,属于南阳盆地。这一地区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军事要地。
西周时期,南阳属荆州,被称为“周南”。春秋战国时期,南阳大部分地域属于楚国,设有宛邑。秦朝时期,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设立南阳郡,郡治设在宛县(今南阳市)。隋开皇三年(583年)废南阳郡,隋大业三年(607年)复置,南阳郡下辖多个县,包括宛县、穰县等,这些地区大多位于今天的南阳市境内。
南阳在隋朝时期不仅是一个行政区域,其经济和文化也相当发达。南阳盆地因其肥沃的土地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农业生产的重点区域。同时,南阳的冶铁业也非常发达,为全国冶铁中心之一。南阳在隋朝时期不仅是一个重要的行政区域,其经济和文化也相当发达,是兵家必争之地。
安陆、荆州和襄州地区则是南方重要的经济和文化区域,人口众多,物产丰富。
隋朝安陆是今日的湖北省孝感市安陆市,安陆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文化丰富,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也是李白故里,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战国晚期,“安陆”名称已经出现,当时属楚国属地。新中国成立后,于1987年撤县设市。值得一提的是,安陆市还拥有许多具有代表性的旅游景点,如李白故居、白兆山公园等,吸引了大量李白的粉丝前往朝拜。
古代荆州,又称江陵,其名源自《尚书·禹贡》,因境内荆山蜿蜒高耸而得名。荆州在春秋战国时期属楚,是楚国的别称,楚国曾在此建国并定都长达411年之久,其地理位置主要对应现代的湖北省。具体来说,隋朝时期的荆州包括了江陵、竟陵等县,这些地区仍在现今的湖北省内。
今荆州市不仅是湖北省的一个重要城市,也是长江中游的重要商业城市与交通枢纽,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此外,荆州还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文化遗产。
隋朝襄州,即今天的襄阳市襄州区,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水中游平原腹地。襄州区不仅是历史文化名城,也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经济中心。如今,这里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如古隆中、襄阳古城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参观。
唐代着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孟浩然,在襄州创作了大量与襄阳有关的诗歌,如《与诸子登岘山》等,这些作品不仅描绘了襄阳的自然风光,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氛围。《全唐诗》中近5万首诗歌中4000多首提到襄阳,显示了襄州在唐代文人墨客心中的重要地位。所以,襄州在唐朝时期不仅是军事上的重要据点,也是文化交流和诗歌创作的重要场所。
李渊如果能够将这些地区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不仅能够扩大自己的统治地域,还能增强自身在南方的影响力,为日后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公元618年农历二月初九,唐王李渊下达军令,派遣太常卿郑元暃率领军队从商州、洛州出发,去攻取南阳;让左领军府司马安陆人马元规去攻取安陆以及荆州、襄州。
郑元璹,字德芳,开封人,被列为唐初二十四开国功臣之一。也有史书将他的名字改写为“郑元寿”。郑元璹是隋朝开国元勋郑译之子,初为骠骑将军,后转武贲郎将,数以军功进位右光禄大夫,迁右候卫将军。李渊起兵后投靠唐军,他担任过太常卿、参旗将军、鸿胪卿、左武候大将军、宜州刺史等职。
唐朝建立后,郑元璹以其机智和谋略,成功完成了五次出使远方国家的使命,而不辱君命。突厥起兵侵犯山西太原,郑元璹被唐高祖遣出使突厥,成功劝退匈奴,后因突厥内乱被扣留,直到高祖与突厥和亲才被放还。
郑元璹在突厥被扣期间,面对满山遍野的突厥铁骑,单刀赴会,深入敌丛,展现了非凡的外交智慧和勇气。他不仅在道义上令突厥无言,还对颉利可汗晓以利害,劝其早收兵马,遣使和好,最终带兵回去,消除了边境隐患。
唐高祖曾慰劳元璹说:“卿在虏庭,累载拘系,苏武弗之过也。”这是极高的赞誉,说明郑元璹的外交才能和勇气堪比历史上的苏武和张骞。
郑元璹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家,也是一位深谙治军之法的将领。他的事迹不仅在当时受到赞誉,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
此次郑元璹作为唐王政权的代表人物,被委以重任,从商州出发,前去征讨南阳。商州和洛州是李渊势力范围内比较靠近南阳的战略据点。
商州是今日的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商州在北魏时属洛州,北周宣政元年(578年)改洛州置,因处古商於之地得名。其治所设在今陕西商州市。隋大业三年(607年)改为上洛郡,这一变化对商州的名称和行政区划产生了重要影响。今日的商州是商洛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商州不仅承载着悠久的历史,也是现代陕西乃至全国重要的地区之一。
在出兵之前,郑元璹积极筹备粮草、兵器等物资。他从当地的仓库中调配了大量的粮食,包括粟米、小麦等,并且组织工匠打造和修理兵器,如刀剑、弓箭和攻城器具等。同时,他还挑选了士兵,除了从本地招募的勇猛战士外,还有从关中调来的部分精锐部队。这些士兵经过简单的训练后,集结在商州和洛州(洛阳)附近。
南阳位于商州的南方,两地相距约300公里。
郑元暃率领军队从商州出发后,沿着丹水等河流的河谷地带向南进军。这条路线相对比较隐蔽,并且可以借助河流解决部分饮水和运输问题。在行军过程中,郑元暃的军队遇到了一些隋朝地方守军的抵抗。
在接近南阳时,附近的一些小城池,守军试图阻止唐军的推进。郑元暃采用了先礼后兵的策略,先派人劝降,遭到拒绝后便发动强攻。他的军队利用攻城器具,如云梯等攀爬城墙,同时派遣弓箭手在城下掩护。经过激烈的战斗,唐军逐渐攻克了这些小城池。
最终,郑元暃成功地攻取了南阳。南阳的攻克为唐军在南方的进一步扩张打开了局面。李渊的势力开始向南延伸,并且在南阳地区建立了有效的统治秩序。郑元暃在南阳进行了安抚百姓、征集物资等活动,并且将南阳作为进一步向南进攻的基地。
另一路唐军在马元规的率领下,也是从商洛出发,距安陆约二百公里。马元规大军迅速南下,攻占安陆后,以安陆为大本营,开始步步为营,消除安陆周边的隋朝势力。
之后,马元规继续率领军队向荆州方向推进。荆州位于安陆的西南方向,两地相距大约二百九十公里。
在行军过程中,马元规的军队沿着汉水前行。由于汉水的水路运输较为便利,马元规利用船只运输粮草和士兵。然而,隋军在汉水的一些渡口和据点设防,在行军途中隋朝将领率领的地方军队不时阻击和骚扰唐军。马元规果断指挥军队进行强渡作战,他的士兵乘坐小船,在盾牌的掩护下,逐渐突破了隋军的防线。
到达荆州城下后,马元规再次面临巨大的挑战。荆州城城墙高大坚固,且城内守军众多。马元规首先对荆州城进行了侦察,了解城墙的结构、守军的数量和分布等情况。然后他采用了长期围困与突然袭击相结合的战术。他将一部分军队留在城外负责围困,切断荆州城与外界的联系,使城内的守军无法得到外部的补给。
同时,他带领另一部分精锐部队,在一个夜晚对荆州城的薄弱点位发动突然袭击。他们利用云梯和攻城车攀爬城墙,经过激烈的战斗,突破了荆州城的防线。城内的守军虽然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最终还是被马元规的军队击败。
马元规成功攻取安陆和荆州后,迅速稳定了当地的局势。他在当地采取了减轻赋税、安抚百姓的政策,得到了当地的民心支持。同时,他还整顿了当地的军队,将一部分荆州当地的士兵纳入自己的麾下。
南阳、安陆、荆州等地区的攻克和占领,使得李渊的势力在南方进一步壮大,为后续对其他地区的征战奠定了良好的军事基础。
再说身在金镛城中的李密,得知唐军如今南下得此大胜,在想到唐王李渊这位老大哥派遣两个儿子不断地滋扰自己攻打东都的计划,恨得牙根直痒痒。
但是,李密在内心只怪自己命运不济,前有隋军拥兵自固,后有李渊伺机下手?面对唐王李渊的“老谋深算”,李密暂时还看不透唐军是要直取江都,还是另有算盘?
读友们且拭目以待,看一代枭雄李密能否在这乱世之中寻得转机,我们下章将接着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