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氏为了充分表达对苏婆子的关心,特意把昨日从镇上买来的骨头,加上萝卜和野菜,熬制成了一锅汤。汤煮好之后,邹氏呼唤苏晓强过来,准备让他给苏婆子送一碗。
苏晓悦看着碗里煮得奶白色的骨头汤,拿起筷子将碗里的骨头夹了出来,说道:“奶年纪大了,牙口不好,啃不得骨头,来,晓强,把碗端过来,我再给咱奶盛两块萝卜,咱娘炖的萝卜软烂入味,入口即化。”
接着,她又盛了一些野菜叶,仔细地盖住碗里的萝卜,然后在野菜的最上方,精心挑选了大块的骨头放在碗上,乍一看,就像是满满的一碗肉骨头。
苏晓悦仔细瞧瞧碗里的骨头汤,又在厨房环视了一周,随后端过一旁的猪油罐,满满地挖了一勺猪油放在碗里,并用筷子轻轻地搅拌骨头汤,耐心地待到猪油完全融化,这才将碗递给苏晓强,说道:“快趁热送去吧。”
邹氏看着往碗里放猪油的闺女,又瞅瞅儿子,欲言又止,最后用手指轻点苏晓悦的额头,无奈地摇摇头,说道:“你呀。”
苏晓悦看着端着骨头汤走出院子的晓强,她也来到院门口,对着苏晓强大声喊道:“晓强,快趁热将娘专门熬的骨头汤给奶送去,奶拉了一天一夜的肚子,可得好好补补。”
苏晓强瞬间领会姐姐的意思,同样大声回应道:“姐,我一定把骨头汤给奶送去,看着奶把骨头汤喝完再回来。”
“好,你快给奶送骨头汤去吧。”
苏晓悦的大嗓门,那可真是响亮至极,别说村里的人了,恐怕就连山上的野物都能清晰地听到。
估计今儿大家饭后茶余谈论的话题都会是邹氏一家多么多么孝顺,而苏婆子又是多么不知好歹,偏心老大。
苏晓悦家里的饭后话题则围绕着今天捡到钱袋这件事展开。苏晓强绘声绘色地向邹氏和晓果讲述了他捡到钱袋的经过,并且夸大其词地描述了其中的细节。最后,他得意洋洋地总结说:“所以,我应该感谢我的姐姐。”
被逗笑的苏晓悦将怀中的钱袋子取出来,放在桌上。邹氏拿起钱袋子,轻轻掂量一下,惊叹道:“娘还是第一次见到这么多钱呢!这里面起码有十几两吧。”说完,她将桌子上的银子重新放回钱袋,并递给苏晓悦,说道:“晓果,晓强,你们跟娘一起去洗碗,让你姐把这些银子藏好。”
“好!”
日子在忙忙碌碌中缓缓度过,这天,苏晓悦找来了一些稻草和白土,在院子里兴致勃勃地玩起了泥巴。
娘俩计划着卖饼,虽说饼子是提前在家做好的半成品,可到了地方还是得加热一下,到时候再刷酱,倒鸡蛋,苏晓悦就琢磨着做个炉子。
想到前世有一次去村里谈助农项目的时候,看到一个大娘用白土加稻草做的炉子,她也想尝试一下,万一做成了呢?毕竟自己的创业资金有限,苏晓悦想着该省的地方还是要尽量省着点花的。
她将昨日从山上挖来的白土,混合着稻草,和成了软硬程度合适的泥土。
苏晓悦让悦悦从空间的文玩馆找来一个大葫芦,锯成两半,当作模具。因为现代没有塑料袋这种东西,苏晓悦找来了晓强的一件上衣,均匀地盖在葫芦上,接着开始往上衣上糊泥土。
苏晓强看到姐姐往自己衣服上糊土,气得嗷嗷直喊:“姐,你快住手,这是我唯一的一件补丁少的上衣,你不能用它玩泥巴。”
苏晓悦看了看晓强,说道:“等姐过两天用完拆下来再还你,到时候你拿到河边洗洗,比新的还耐穿。姐是因为爱你才用的你的衣服,你看姐怎么不用莲香姐姐的衣服,怎么不用你奶奶的衣服。”
苏晓强想想,比起莲香和苏婆子,苏晓悦确实最疼爱自己,好吃的也都紧着他吃,还带他去镇上买好吃的。
最重要的是,上次苏婆子得罪了姐姐,姐姐又是加了料的猪肉,又是加猪油的骨头汤,那样变态的报复手段现在回忆起来都觉得菊花一紧,仔细想想自己也招架不住,打又打不过,还能怎么办?自己的姐姐自己宠着呗。这么一想,苏晓强只好答应让姐姐用自己的衣服做炉子。
待到苏晓悦将泥土均匀地涂抹在葫芦上,炉子的大体形状也就基本做好了,接下来就是晾晒的环节。
待炉子晒得差不多的时候,将炉子反过来,取下葫芦,接下来就是在衣服上洒水,等到水分将粘连着衣服的那层泥土浸湿,苏晓悦拽着衣服的一角,轻轻往上一拽,衣服就顺利地拽下来了,炉子的雏形也清晰地出现在大家面前。
苏晓悦将衣服递给晓强,说道:“姐没骗你吧,是不是连个补丁都没少。”
苏晓强接过衣服,仔仔细细地一点点检查:“姐,你也太牛了,等下次你做炉子,我还愿意给你用我衣服。”
“打盆水将衣服泡起来,一会娘给你洗。”在一旁围观的邹氏对苏晓强交代道。
苏晓强将衣服紧紧抱在怀里:“不用了娘,我自己洗。”
苏晓悦先是用竹竿在炉子的底部扎了几个通风的小孔,又用和好的泥巴一点点给炉子加高,还给炉子搭建了一个小小的烟囱。然后继续放在阴凉处晾晒。待到全部晾干,如果不追求颜值,就可以直接使用了,如果追求颜值,还可以用白土和泥,薄薄地给炉子外围抹上那么一圈。(炉子的制作方法来自作者的奶奶,感兴趣的可以动手试试。)
待到炉子晾好,苏晓悦用自己做的炉子做了一顿饭,这一步是为了让炉子在搬运的过程中更加坚固。
一切准备就绪,终于到了苏晓悦摆摊的日子,娘俩将头天晚上做好的饼胚用笼布包着放在背篓里,背篓上面放了两个大号的玻璃密封罐,一个罐子里装的是熬好的酱,另一个罐子里是猪油,背篓的最上面倒扣着一口平底锅,由苏晓悦背着,另一个背篓里放的是苏晓悦做好的炉子,和一个看起来平整的木板以及一些柴火,由邹氏背着。
娘俩安排好苏晓强在家照顾妹妹,便坐着老杨头的牛车往镇上走去。
牛车一路晃晃悠悠,晃得苏晓悦的脑袋一点一点的,老杨头先是将母女俩送到了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