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罢朱辰钰为自己所做的辩护之词,朱聿建十分感动,他忽然觉得终于有人理解他的苦了。
打小儿就不让爷爷待见,跟他的倒霉老子一起蹲大牢,吃糠咽菜,饥一顿饱一顿的,从来就没有一天享受过皇亲国戚这个名头带给他的雨露和阳光!
就连朱由检这个扶不起的阿斗也看不上他,他急于证明自己的价值,却总是与理想背道而驰,越是努力,越是遭到帝王的猜忌!
这样的日子,他实在是受够了,所以,这次带兵勤王,也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便是兴武朝兵强马壮,他也曾幻想过有朝一日,能凭借自己的努力,去改变命运,改变自己的命运以及大明帝国的命运!
现在,他见到了他的曙光,一个强大,睿智的女人。现在的皇帝对她总是笑意融融,文武大臣对她都是毕恭毕敬!
想想自己见识过的一切,朱聿建不断刷新着对她的感官。
有关争论没有停止,朱辰钰也没有制止的意思,先让舆论飞一会儿吧!
皇明日报如实登载了发生在朝堂的事情,消息迅速传遍全国,凡是识文断字的,不论贩夫走卒,还是名流大咖,都在议论这件事情,究竟是严格执法,还是多讲一些人情?
民间同样分成两派!
“要我说啊,这规矩就得严格遵从,祖宗立的规矩不能破,否则,离天下大乱就不远了!”
一名茶楼上喝茶的布巾男子一边看着皇明日报,一边慢条斯理的评论。
“呵,唐王谋反?这能怪他吗?但凡前面儿的两个能顶点儿事,也不至于让唐王这么操心!要说在下佩服的,还得是以前的老燕王!
这唐王倒是有几分燕王之姿,只可惜出师不利,一到地方就遇到了天山女侠!大明长公主殿下!”
戴着斗笠的江湖侠客,闲坐在船头,一边看着皇明日报,一边自言自语。
“不过,这倒不见得是坏事!长公主英明神武,是我辈习武之人的梦中女神,女神相中的唐王,那估计也不会是什么简单人物。日后定能有一番大的作为!”
这时,摆渡的老者笑道:“这赦免的好!这位公主大气,压根儿就不在乎什么谋反不谋反的,老朽以为,只要她还在,这大明就没人敢造次!”
渐渐的,支持赦免唐王的声音开始多了起来,尤其是那些东南地方的文人和乡绅,对朱聿建多有了解,有些受其恩惠照顾颇多。
民间的声音很快也传到了朝堂,就有大臣不失时机的劝谏皇上要有气度,有够包容。皇帝自然是从谏如流。
朱辰钰的心思皇帝不用猜,因为这一切都是对方让他安排的,总之,这戏份要做足,做好。造反?随便,跟我朱常淓有什么关系?
最终,唐王谋反的案件就这样波澜不惊的解决了。
接下来,收编郑家水师才是重头戏,朝廷给郑家所有重要成员都进行封赏,郑森正式更名朱成功,民间称为国姓爷,一时间风头无两。惹得众多人羡慕。
郑家水师更名南洋水师,让郑家出人,主导江南造船厂。
江南造船厂上马就是全新的铁甲舰,一切从零开始,朱辰钰搜罗全国最好的造船工匠,钢铁材料处理专家,新型蒸汽机制造团队,共同投入新式铁甲舰的研制,夜以继日的展开工作。
东海和南海的水面上涛声依旧,远洋来的商贾以及东印度公司的战船依旧在游曳,只是最近那些洋人发现,附近的海盗似乎活动不那么频繁了。
打着郑家旗号的船也有所减少。这些人感到十分高兴,地头蛇似乎受到了重创,更有甚者,有郑家水师全军覆没的消息传来。
而只有郑芝龙他们才明白,大明帝国的水师在韬光养晦,某一天,铁甲舰会横空出世,那个时候,才是大明水师的高光时刻。
兴武的土地改革和户政改革迅速蔓延到江浙闽一带,朱以海仍旧是以前的鲁王,皇帝答应了将山东收复后,将其作为封地给鲁王的条件,并且册封了小鲁王朱宏侠,作为朱辰钰的第二名正式弟子,小鲁王被寄予厚望。
因此鲁王朱以海非常高兴,他很清楚加入长公主一方阵营究竟意味着什么,那就无异于手握一柄绝世好剑,看哪个不顺眼,一剑送往西天。生杀大权,比其他权力要凶猛霸道的多。
鲁王也听闻北洋水师正在筹备,主导权就准备留给朱宏侠,这说明,鲁王一脉的势力,将成为武将集团的嫡系,更加稳固了鲁王派系的地位。
唐王,鲁王皆和平收入麾下,朱辰钰开始将目光投向北方,满清皇族和大清帝国的命运几乎板上钉钉,迅猛崛起的南明帝国不可能给他们任何喘息机会。
朱辰钰心爱的男人被多铎坑杀,这仇恨不共戴天,若不是顾及大局,她早就亲自率领明军直捣黄龙了。
水师还在建设中,此时能够北上作战的只有骑兵,步兵和炮兵。这其中,明军炮兵部队最是强大,尤其是装备的野战大炮,已经十分接近原位面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期水准。
炮兵的技术能力足足超越世界其他地方二百年!此时的大明已经是名符其实的位面之子。不过,如此强横的实力,仍旧隐蔽在旧世界的黑暗面纱后头,只待露出爪牙,世界将为之地覆天翻。
11月,一则消息传来,大明朝举国震惊!原大明第一女将,二品诰命秦良玉,因病不治,薨逝于石柱家中!
朱辰钰在得到这则电报时,脑袋里一片空白,足足待了半个小时,才缓过劲来。
南昌大捷时,秦良玉就病卧在床,朱辰钰早料到这位传奇女将会不久于人世,但听到她薨逝的消息,朱辰钰还是很难接受。
可以说,今日的时局,有一半的功劳是秦家军的,秦良玉间接的缔造了半个大明帝国!于国家有莫大功劳,于朱辰钰和董彦都有再造之恩!
朱辰钰赶到石柱吊唁,亲自披麻戴孝。而大明帝国第二次盛大国葬仪式再次举行,朱常淓也身着丧服,迎出数十里,金陵城万人空巷,举国哀悼。皇帝特批,在钟山为秦良玉修建衣冠冢,自此钟山开辟出一块公墓,凡为国战死者或有大功者,可葬于此处,或于此处立衣冠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