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还只是小额交易用的铜钱,大宗交易主要靠白银。
可白银交易更是麻烦,有元宝、中锭、小锭等不同形制,每次交易都得用秤仔细称重,还得鉴别成色,稍有差池,就可能吃亏上当。
商人们在交易时,常常为这事儿头疼不已。
多带钱吧,路上不安全,生怕被土匪盯上;少带吧,又做不了大买卖,实在是左右为难。
周云眼下的当务之急,就是针对货币改制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政策。
他先是吩咐泽州的军器局,赶紧铸钱模,试制大夏通宝的小平钱,也就是一文面值的铜钱,打算先造个一千枚出来试试水。
同时,又给军器局下了命令,让他们想法子试制银元,要求含银九成,含铜一成,重七钱二分。
他想着,用银元代替现有的白银交易方式,就能省去称重和鉴别成色这些繁琐流程,既能减少交易过程中因这些环节给商人造成的无形损失。
又方便收取商税,还能杜绝下面的人借着称重和鉴定成色,对商人进行剥削,减少由此滋生的腐败现象。
可问题也来了,周云手头的白银数量严重不足。
而且,市面上一两白银能兑换小平钱一千五六百文,等自己试制出小平钱和银元后,这兑换比例到底该怎么定,成了摆在他面前的一道难题。
定高了,小平钱怕是难以在市场上流通开来;定低了,银元又可能遭遇挤兑,可他手头的白银根本不够应付挤兑的情况。
周云决意推出夏军专属货币,他吩咐瑞昌商行李平,在归德府的商丘城开设第一家钱庄。
这钱庄不仅要开展借贷、存取这些当代钱庄常见的业务,还肩负着推行新钱的重任。
虽说新银元还在筹备之中,但提前谋划总归是好的。
安排好这边的事,周云把事务交给副帅李岩,自己则亲赴山西泽州。
他上次离开泽州至今,一晃已近半年。
尽管一直有泽州的消息传来,那边发生的事他都有所耳闻,可亲眼所见的直观感受,到底是不一样的。
泽州上下一收到周云要回来的消息,整座城都沸腾了,周边乡镇也热闹起来。
现任泽州知州乔伯庸,接到都帅府急报,得知都帅周云近日就会抵达,立刻忙得不可开交。
他先是整顿城内秩序,命令巡检司和府衙的衙役们加派人手巡逻,确保城内市面安全;接着又和侯贵一起调派人马,加强周云到来时的安保工作。
然而,泽州百姓对周云的热情,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想象。
周云从怀庆府进入泽州的碗子城开始,一路视察防务和民生。
泽云军都统罗洪、守卫泽州的十一团团长王奇,还有羽云卫侯贵,早早在天井关迎候。
将士们一听说周云要来,个个兴奋不已。
列队迎接时,他们脸颊涨得通红,眼神里满是坚定与激动,身姿笔挺,目光紧紧追随着周云。
周云登上天井关的关城,手持铁皮喇叭,对着城头上下的将士们,声情并茂地说道:“将士们!前段时间,清军突袭泽州,形势危急万分。
泽州、潞安、沁州,是我们大夏军的根基所在。没了这片土地,我们夏军就没了生存的土壤。”
他语气平静,稍作停顿后,情绪愈发激动:“在清军精锐出其不意的猛烈攻击下,所有人都以为泽州保不住了。
可就是你们,还有那些长眠于此的兄弟们,在这天井关,用生命挡住了清军精锐进犯泽潞沁的脚步。
你们保住了我们夏军的根基,保住了泽潞沁几十万百姓,也保住了你们自己的家人。
我周云,感谢你们!感谢你们救了夏军,救了这天井关后的无数黎民百姓。你们做到了向死而生,做到了逢敌敢亮剑,敢拼了命和鞑子死战到底。
你们是我们夏军的英雄,是夏军的榜样!”
说完,周云向全军将士行了一个抱拳拱手举过头顶、弯腰下拜的军礼。
在夏军,军礼并没有特别严格的要求,一直以来都是抱拳拱手于胸前,微微弯腰行礼,也有半膝下跪拱手行礼的。
因为周云不喜欢双膝跪地行礼,所以夏军里很少有这样的礼节。
此刻,全军将士整齐划一地在城头上下,回了一个庄重的军礼。
城下一名将领高呼:“夏军万岁!” 紧接着,全军跟着齐声高呼,声浪一阵高过一阵,震彻云霄。
周云在天井关没多作停留,便启程前往泽州城。
从泽州城外到城内,百姓和商人们夹道欢迎,“夏军万岁”“都帅万岁” 的呼喊声此起彼伏,让周云心中满是自豪。
能为百姓做些实事,得到他们真心的拥护,他愈发觉得,让百姓过上安定生活是何等重要。
只是这人山人海的场面,可把侯贵的内卫司累坏了。
他们完全没想到会有这么多人来欢迎,侯贵和羽云卫全程提心吊胆,直到周云进了州衙,才彻底松了口气。
接下来的几天,周云都待在铁矿的军器局。
他要对军器局进行改制,将军器局一分为三,分别是军器局、铸币局和工程局。
军器局下设三个军工厂:泽州军工厂,专门负责火炮、炸药、火药罐、火药包的研发与生产;
在潞安府的长子县新设潞安军工厂,主攻火枪、弹药的研发生产;
在归德府的睢州新设归德军工厂,专注于冷兵器、甲胄、车架以及夏军鞋服的研发生产。
铸币局下设两个工厂,铸币厂和印鉴厂,都驻扎在泽州。
铸币厂负责研发、生产、回收和冶炼钱币,印鉴厂则专门制作印鉴、旗绶、号角、特制文书、将士号牌、官吏腰牌、军功奖牌等。
工程局下设矿司、冶炼厂和民司三个衙门。
原来的铁矿司将被取消,人员按照所从事的工作,分别安排到矿司和冶炼厂,驻地仍在泽州境内。
民司则设在归德的睢州,专门生产民用马车、日常用具,以及各地官衙所需的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