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蹄声渐息,尘土缓缓落下,两骑骏马昂首立于祭天台前。
马上之人,一位身着玄色龙袍,面容威严,不怒自威,正是大明皇帝朱元璋。
另一人则是身披铠甲,面色沉毅的开国功臣徐达。
朱元璋和徐达翻身下马,一股无形的威压笼罩在祭天台上。
朱枫和二虎连忙躬身行礼,“参见陛下!参见徐大人!”
“平身。”朱元璋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带着一股帝王特有的威严。
他目光落在朱枫身上,眼底深处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似乎有温情,却又很快被压抑下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沉的凝重。
朱元璋的目光灼灼地盯着朱枫,仿佛要将他整个人看穿。
这目光让朱枫感到有些不自在,却不敢有任何闪躲。
他知道,在帝王面前,任何细微的表情和动作都可能被无限放大,解读出不同的含义。
四下里一片寂静,只有风吹动旌旗的猎猎声,以及远处传来的隐隐鼓声。
这鼓声低沉而有力,仿佛一下一下敲击在每个人的心头,更增添了几分肃穆和紧张的气氛。
朱元璋深吸一口气,似乎在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
他缓缓抬起手,指着北方,语气沉重地说道,“……”
“朱枫,”朱元璋的声音低沉得仿佛从胸腔深处发出,带着一丝沙哑,“你可知,幽州告急!”
他顿了顿,目光如炬,仿佛要穿透层层云雾,直达那烽火连天的边关。
“鞑靼三十万大军,如今兵临幽州城下!”
每一个字都像是巨石般砸在朱枫心头,让他呼吸一滞。
三十万!
这数字如同惊涛骇浪般冲击着他的耳膜,震得他头皮发麻。
他难以想象那黑压压的敌军,如同蝗虫过境般席卷而来,是怎样一番可怕景象。
耳边仿佛响起了金戈铁马的碰撞声,喊杀声震天,血流成河……
他下意识地看向徐达,这位久经沙场的老将,此刻也是眉头紧锁,面色凝重。
“幽州……只有三万守军……” 朱元璋的声音更低了,仿佛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一般,其中蕴含着难以言喻的压力和焦虑。
他猛地转头看向朱枫,眼神锐利,“他们……已经奏报求援了……” 朱元璋的声音戛然而止,目光落在北方,幽州的方向。
朱枫的心被朱元璋的话重重一击,仿佛一条无形的巨鞭,抽打在他的胸膛上。
三十万大军,兵临幽州城下,这数字在他脑海中疯狂回荡,如同雷鸣般震耳欲聋。
他感到一股无形的压力,从四面八方涌来,几乎要将他吞噬。
他下意识地看向徐达,这位老将的面容如同铁铸,眉头紧锁,这一幕让他意识到,自己也必须站出来,尽一份力。
“陛下,”朱枫的声音有些颤抖,但他强迫自己镇定下来,“臣虽是一介草民,但国难当头,义不容辞。” 他的话语坚定,仿佛每一个字都蕴含着无尽的勇气和决心。
朱元璋的目光舒缓了些,他微微点头,仿佛在认可朱枫的决心。
他缓缓开口,声音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欣慰:“朱枫,你可知,你在伤兵营的作用,已经成为了定海神针。”
朱枫愣住了,他没有想到自己的努力被如此高度评价。
回想起这十五天来,他在伤兵营的日子,每一天都充满了挑战和艰难。
他亲手为伤兵包扎伤口,为他们熬制汤药,尽力让他们在痛苦中找到一丝温暖和希望。
他看到那些在生死边缘徘徊的士兵,渐渐恢复了生机,重新站了起来,重新找回了战斗的勇气。
“陛下,”朱枫的声音更加坚定,“伤兵营的勇士们,每一个都值得我们去守护。他们的存在,不仅仅是军队的支柱,更是大明的希望。国难当头,我愿用尽一切力量,让他们成活,让他们振奋军心。”
朱元璋的目光突然变得锐利,仿佛一束光芒穿透了黑暗,直指朱枫的心脏。
他深吸一口气,仿佛在权衡什么,然后缓缓开口:“好!你若能坚持下去,大明必有你一席之地。”
朱枫毫不犹豫地点了点头,坚定而有力。
他的心中燃起了熊熊火焰,那是对国家的忠诚,对同胞的责任。
他明白,自己已经不再是那个默默无闻的草民,而是大明最需要的一分子。
“臣,定不负陛下所托!” 朱枫的声音掷地有声,如同坚石般不可动摇。
朱元璋的他心中盘算着,如何调动资源,如何制定战略,如何让幽州城的守军在绝望中看到希望。
“来人,”朱元璋的声音低沉而有力,“传令下去,即刻调集全国各地的粮草与兵员,支援幽州!”
朱枫静静地站在一旁,心中充满了决心和信念。
他知道自己即将面对的,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但他无惧无畏。
因为他知道,自己不再是孤军奋战,而是与整个大明,与每一个勇敢的将士并肩作战。
就在这时,朱元璋突然转头,目光炯炯有神,仿佛在审视什么。
“朱枫,你可知,真正的战火,才刚刚开始……” 他的话语戛然而止,留下无尽的悬念和决心。
朱枫的目光变得悠远,思绪回到了十五天前。
那一天,他第一次踏入伤兵营,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血腥味,让他几乎窒息。
触目所及,皆是伤兵痛苦的呻吟,断肢残臂,血肉模糊。
那场景,比任何地狱绘卷都更加真实,更加残酷。
他至今仍记得,一个年轻的士兵,腹部被敌人的长矛贯穿,肠子流了一地,却紧紧抓着他的手,用微弱的声音说着:“我…我还想…回家…” 那双绝望的眼睛,深深地烙印在了朱枫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十五天,他见证了无数的死亡和牺牲。
有些伤兵,明明已经脱离了危险,却因为感染而高烧不退,最终还是离开了这个世界。
有些伤兵,因为伤势过重,只能默默忍受着剧痛,等待着死亡的降临。
他亲手为他们缝合伤口,清洗脓血,甚至为他们收敛遗体。
他从未想过,自己会如此近距离地接触死亡,如此深刻地体会生命的脆弱。
他深深吸了一口气,伤兵营的惨烈景象让他心头发紧。
可与之相对的,却是这些士兵的顽强和不屈。
他们即使身负重伤,依然心系着国家,心系着战场。
他们渴望活下去,渴望重新回到战场,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种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朱枫,让他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勇气,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国。
“三十万鞑靼兵,又如何?”朱枫心中升腾起一股豪气,他想起应天府的两万儿郎,想起他们面对倭寇时的英勇无畏,想起他们保家卫国的坚定决心。
他握紧了拳头,眼神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我大明儿郎,岂会惧怕外敌?我朱枫,更不会惧怕!”
他想起朝堂上的那些勾心斗角,那些莫须有的罪名,心中不禁冷笑。
与抵御外敌,保卫家园相比,那些所谓的权谋之争,显得多么渺小,多么可笑。
“鞑靼人要的是我中原大地,而不是什么莫须有的罪名!保家卫国,才是大丈夫所为!”
“陛下,”朱枫猛地抬头,目光如炬,“臣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 他顿了顿,语气中带着一丝决绝。
朱枫深吸一口气,语气坚定:“陛下,臣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他顿了顿,眼神中流露出决绝之色,“鞑靼兵三十万又如何?我大明儿郎,岂会惧怕外敌!臣更不会惧怕!”
朱元璋听到朱枫这番话,目光顿时迸射出一道精光,如同两柄利剑,直刺朱枫的内心。
他紧紧盯着朱枫,仿佛要看穿他的灵魂深处。
朱枫感受到皇帝的目光,却毫不畏惧,迎着那锐利的眼神,继续说道:“保家卫国,才是大丈夫所为!与抵御外敌,保卫家园相比,朝堂上那些所谓的权谋之争,显得多么渺小,多么可笑!”他的声音掷地有声,每一个字都充满了力量和决心。
他仿佛回到了战场,金戈铁马,喊杀震天。
他仿佛看到了那些浴血奋战的士兵,他们为了国家,为了家园,不惜抛头颅,洒热血。
一股热血涌上心头,让他浑身充满了力量。
“鞑靼人要的是我中原大地,而不是什么莫须有的罪名!”朱枫的声音更加洪亮,充满了激情,“臣愿为陛下,为大明,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朱元璋听到朱枫这铿锵有力的话语,心中不禁升起一股敬佩之情。
他看着眼前这个年轻人,他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也是这般意气风发,也是这般充满斗志。
“好!”朱元璋忍不住大声赞叹,他的声音如同洪钟般响亮,在大殿内回荡,“不愧是我大明的好男儿!”他走到朱枫面前,拍了拍他的肩膀,语气中充满了鼓励和期待,“你有这样的决心,朕心甚慰!”
朱枫感受到皇帝的鼓励,心中更加坚定。
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感受着空气中弥漫的肃杀之气。
他明白,一场大战即将到来,他必须做好准备,迎接这场挑战。
“陛下,”朱枫的声音再次响起,语气中带着一丝凝重,“臣有一计……” 他顿了顿,目光看向北方,幽州的方向, “或可解幽州之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