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终于结束了!这次的考试,简直要命!”
杨辉叹了一口气,眉眼间满是疲惫,他对时事策论了解的不深,只能泛泛而谈。
“你俩考完了,倒是一脸轻松,一点都没有影响胃口。”
这段时间的相处后,邵明就常和他们一起。
“我也感觉没答好,尤其是实事策问,感觉特别难写。”
孙文石哈哈一笑,拍了拍杨辉和邵明两人的肩膀。
“实事策问,想来以后会经常考的,咱们得多看些这类的书。”
邵明苦着脸嘀咕:“‘解决旱灾’,这么广的题目,根本无从下手,我只听家里长辈口里知道过这事,咱们这里多是洪灾。”
林向安闻言微微一笑,语气平和道:“有机会咱们去找找县志,一般能找到相关记录。
不过旱灾严重的话,官府会发命令,百姓会迁徙到另一个地方开荒。
若只是干旱,导致年成不好,倒是通过赈灾,亦或是减免税收。
之后冬季枯水期,河流水位较低,便于施工得修沟渠,清理河里淤泥,来年引入江河的水,还可以挖些深井之类的。”
一般大旱,容易大涝,这种天灾,很少能治理,只能想办法避免更多的人死亡。
杨辉笑道,“你平时读书细致,我是写了些用堰坝储水的法子,也不知道对不对。总觉得周教谕出的题,越简单越叫人头疼。”
邵明挠了挠头,嘟囔着:“你们两个说得头头是道,我可惨了。义理解析我没写几行,策论也只记得写修渠了……勉勉强强的。”
说完,他脸上露出低落的神情,有点消沉。
孙文石啧了一声:“考都考完了,还谈这事干嘛,再说下去影响食欲,你们不饿,我饿啊!”
“文石提醒的对,咱们往好处想,现在遇到问题反而是好事,日后能查漏补缺。”
看邵明和杨辉比较在意,林向安便接着劝道,“学习需要脚踏实地,这些实事策问,咱们讲习会可多往这方面讨论。
另外,要是这次考试中,有答的好的,咱们就登学报上,让大家一起看看。”
杨辉和邵明被这话一提醒,心情稍微好多了。
孙文石露出高兴的眼神,大笑道,“对啊,咱们可以把优秀考生的策论文,登到学报上,既能学习,又能对大家有帮助。”
林向安也想到了这点,本身学报就是为同学方便而服务的,一个月三期,正好挑几篇出来,依次刊登,还能省些精力。
“是的,到时候找周教谕和徐山长沟通一下,定会支持咱们的。”
几人一边走,一边到了伙房,便去排队打饭菜。
县学的饭菜味道一般般,自从家里的酒肆开了以后,林向安偶尔会跑去加个餐,换换口味。
待四人找到一个空座坐下,就瞧着段昊初带着一个人过来。
林向安抬头,发现还是一熟人,竟然是刘文昌。
“给你们介绍一下,这是我朋友刘文昌,和我一样在乙班。”
孙文石还记得刘文昌,当日林向安将人带过来时,提到是知县家的公子。
大家一起吃喝,玩的还挺开心的,他对刘文昌印象还是不错的。
“子宴,我们和这位刘公子倒是见过一面,在一起喝过酒呢。”
段昊初倒是不知道这事,疑惑问道,“什么时候?我怎么不知道?”
几人挪动了一下位置,让两人坐下来。
刘文昌坐好后,才轻轻笑道,“当日林公子庆功宴,父亲带我去了,就和他们一起认识了。我刚从外地才回来,一回来就听说你们办学报,这不挺好奇的,就让子宴带过我来。”
刚回来,他爹就跟他提了这事,说是最近学报很火,让他看看,说是林向安提出的想法,最近推出来的。
还有民报,他也看了,倒是很喜欢书生探案故事。
他爹提醒,让他多和林向结交,多跟人学学,人家能考好,是有方法的,让他看看学报上林向安分享读书的方法,多用点心去学。
这不知道段昊初也是学报的参与者,就跟着他过来了。
“刘公子,好久不见。”
林向安温和地点点头,和刘文昌笑着打招呼。
刘文昌一脸随和,“不用这么见外,大家叫我文昌就行。听说你们还招人,能让我加入吗?”
来的路上,他可问过段昊初具体情况。
段昊初也没有隐瞒,就将自己的看法告诉了他,刘文昌是知县的公子,若是能加入,也是极好的事。
“你是指讲习会?还是学报?”
目前两者合为一谈,但林向安未来还是想将这事分开,学报是一直延续下去,若是里面的人考上举人,定要找人承接的,而且还得用心找。
至于讲习社,不一样,核心人员不在了,极有可能形式就会变了,无法一直延续。
“难道不是一回事?”
刘文昌纳闷,他听段昊初解释,感觉是一样的啊!
“说起来,是因为人少,都身兼数职,才混为一谈,实际有区别的。”
想了一下,林向安也对其他人解释道,“讲习会是大家自主参与学习的,并不涉及商业行为。
而学报和民报属于商业行为,刚分配不同的人管理,大框架我有构建好,
之后就是慢慢吸纳合适的人才,这样才能持久。
你是想加入那一个?”
民报,林向安想未来将他剥离县学,将它并入到文澜书铺里,毕竟县学出入是有要求的。
未来他想找的负责人,不一定是秀才,有商业敏感度,会洽谈的人,要还能懂点内容,那就再好不过了。
而学报的负责人,一定得找优秀的秀才,最好是廪生,毕竟要审核文稿质量。
两个的定位,就决定了方向不同。
其他人也是头一次听,他们只想着出下一期内容,倒没有想这么多,原来界限这么清晰?
“向安思虑周全,我之前还以为你是因为事多,才将学报让我和文石负责,原来是为了以后!”
段昊初也不傻,瞬间明白林向安话里面的精微区别。
“既然办了,就不能只专注眼前。”
林向安并不担心学报的销量,因为有外面的人和他们抢,就一定会积极的。
他想让学报成为一种荣誉,让大家觉得能刊登上学报,是一种荣幸,钱只是其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