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吃饱喝足后,送走众人。
林向安便留在酒肆,和林秋兰、王四顺说了会话,聊了些近况。
“对了,周儿和王芹的事,两家定下来了。”
本来林秋兰也有意撮合,还等着过些时日再提这事,但没想到林春花会主动过来打听王芹。
见大姐有这意向,林秋兰便亲自和王四顺说了这事,然后私底下去问过孙玉兰和王二雷两口子的意见,同意了,这才去上门提亲。
“周儿年纪大了,你大姨着急,估计年前就会定下日子。”
想到之前答应过王芹,会给她提供一份嫁妆,而且两边都是亲戚,既然定下来了,那就得准备一些东西。
“娘,我之前跟芹姐说过,她出嫁,会给添嫁妆,您看准备些什么东西比较好?而且表哥那边,也得配差不多的。”
见儿子和丈夫都在,林秋兰犹豫了一下,将心中的想法说了出来。
“你大姨那边,到镇上来回不方便。小两口成亲了,在镇上住着比较好。咱们家现在不缺钱了,我想给你大姨在镇上置办一套宅子,这样住的近些,也方便。”
之前林秋兰就想让大姐林春花到镇上来,但她要照顾公婆,分不开身,后面老头子去世了,还有个婆婆在。
当初姐妹们嫁人,家里没什么东西,如今条件好了,应该帮衬些。
这是,林秋兰一直想弄,但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缘由。
“我想着若给你大姨那边添置房子了,也得给你小姨弄一套。”
这种事,王四顺其实不太好给意见,便没有开口。
林向安明白他娘的意思,给大姨和小姨一人买一套宅子,对林家来说,其实没什么,就凭过去大姨、小姨常帮助家里,这份恩情也得给。
而且林家过得好了,也该关切一二,但给也得找个合理的说法。
人心复杂,不希望未来闹出问题。
“娘,您这样,在镇上买一套宅子。您这边的事也多,正好让大姨帮忙,芹姐成亲了,也能跟着你们学些东西,这套空房子,就让他们一家住着。”
“另外,给大姨和小姨,一人置办一个铺子,当作林家补的嫁妆,至于自己做生意,还是收租金,都随她们处理。”
一般女子出嫁,娘家陪嫁的都是铺子,给铺子更合适,好歹能有个收入。
说实话,家里的银钱,是得换成田产和房产,总存着也不能带来收益,就是个死钱。
田产比较麻烦,成片的田不好买,得等时机。
目前家里买了一点田,不过是给别人种,每年分四成的粮食。
房产倒是好买一些,铺子、房子都能出租,缺钱时,还能卖掉应急。
“爹,您觉得呢?”
当初给予王家那么多帮助,如今帮衬着林家的姑娘,也是合情合理的。
见儿子问他,王四顺便开口,“铺子的事,我没意见。当初大姐、小妹对你和你娘颇多照顾,咱们都记在心里的,两姐妹,至少要公平的。至于宅子,就让他们住着,若是他们想买,咱们就低价卖给他们。”
大姨林春花这边,两个儿子都在林家做活,而李周由他爹王四顺亲自带着。
而林冬香这边,刘雅茹和林嘉月基本养在一起,家里给林嘉月准备的东西,也尽可能给刘雅茹准备一份。
至于刘怀远,刘家是准备送去读书的。
整体上,林家尽量保持着平衡。
亲戚在铺子里做活,这种时候,主家管理的态度尤其重要,家里的铺子都有店规,一开始说清楚,保持原则问题月钱福利,高于平均线,表现的越好,还有额外奖励,甚至能晋升。
若经常表现差的,会警告扣钱,严重的会辞退。
这是一直以来的准则。
给东西,也得讲究方法,不能给的太轻易,要是碰到好的,还知道分寸,若是不讲理的,得寸进尺,觉得你应该的。
容易养出白眼狼,所以给东西,也是一门学问。
林向安觉得他爹的话有道理,房子不能直接给,不然小姨那边知道了,心里会不舒服。
“娘,爹说的是,两个商铺的事,不必私下给,就大张旗鼓,说是奶贴给她两闺女的嫁妆,也省的别人说我们赚钱了,不管家里的穷亲戚。”
做好的事情,就得让人知道,在名声上占了大义,省的别人背后蛐蛐。
农业社会,不比城市社会的流动性,基本上一辈子待在一个地方,十里八乡的,大家都听说过,抬头不见低头见。
这也是古代社会,在地方上总会出一些受人尊敬,德高望重的长辈,就是做事做人口碑积攒的。
“行,这事就这么办。”
林秋兰也明白,这事用林老太的名义更为妥帖。
“既然安儿答应给王芹添嫁妆,咱家就给她弄一套首饰送过去,于于周儿,多给点礼钱就行了。”
常见一套首饰包括:头饰、耳饰、项链、手饰,这是女子的私产,婆家无权侵占的。
“娘,那就麻烦您,帮忙上点心。王家那边,和我同辈的姑娘,也就芹姐了,再加上又是和大姨家结亲,咱家多重视些。”
“你不提,我也会上心的。”林秋兰打趣地笑道,“我和你爹,也该给你们三个小伙子,陆续准备聘礼,若是那天真要定下来,免得急急忙忙的。”
正好,林桥进来了,林秋兰就笑着询问他,可有心仪的人选,想找个什么样的等等。
又开始一番追问,林桥只说现在事忙,过个一两年再说,就这样应付着。
林向安想到自己,若是没不好好考试,定会被他娘早早催婚的。
后年,才会举办乡试,在这之前,定要好好复习,若是能弄到历年的乡试题好了,或许可以去询问一下薛掌柜,这种题,杭州那边一定有人收集卖的,这么近,可以去弄一下。
想知道浙江省历年来的乡试考题,并不难,但想知道全国各地的乡试考题,那才困难。
适当刷题也是有必要的。
林秋兰和王四顺要回去,便没有留在县里,林向安和林桥两人核对好了酒肆的账目,这才一起回去。
刚回到家,天就黑了,没多久,就听到有人来敲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