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抵诗人的感情都是相通的。李煜的《相见欢》在写离愁,朱敦儒也在抒写他的血泪。
公元1126~1127年,我国历史上发生了一场难以磨灭的屈辱。靖康之祸,这场历史上的奇耻大辱,没有人能忘记——
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都城,汴京沦陷,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三千余人,押解北上,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北宋灭亡。
朱敦儒的这首词就是写在这个时候。他仓促南逃金陵,暂时获得了喘息机会。】
天女这段话一出,赵匡胤登时就傻了,他整个人就僵住了,脑子里一片空白。
前面他还在为宋朝的统一而自得,现在是不是就轮到他被嘲笑了。这后世子孙是在搞什么,怎么就搞到北宋灭亡了?!
乾德四年的朝廷也立马被这段话镇住了,继而就是哗然。
前面他们就知道赵宋被划分为“北宋”,相对应的就是“南宋”,谁知道划分的原因居然是这样。金军……这个时候,不是辽更为强盛吗?这个金又是哪里冒出来的?
但他也立马回过神,深吸一口气,强制自己仔细认真地看着水幕。
他必须弄清楚,这靖康之祸,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又有着怎样的影响,才会被称为奇耻大辱。
靖康往前的朝代位面可能不清楚具体情况,大多抱着看热闹的心思。但靖康之耻往后的那些朝代位面,尤其是宋朝位面,各个恨不得掩面。
靖康之祸,那段兵荒马乱、黑暗无道的战乱年岁,是很多人都深深刻在心里的。
此时的岳飞尚且年轻,前面几次投戎无果,但这并没有磨灭他的爱国之心。
靖康之难,除了少数人,更多的还是想要打退金人,收复汴京。
现在的他在太行山附近,他们这一小队的人之前和王彦在突围中失散,他们在商议过后,决定且战且行,去投奔在开封的宗泽。
直到他听见“靖康”之名,才抬头看了眼天幕,天女依旧是一副温文柔顺的样子,他知道这天幕,外族并不能看见,且一旦中原人反叛了,也就再也看不见了,天幕是很神异,但现在很乱,大家也没这个心思仔细去听天女讲的东西,也就现在听到她讲到了靖康之乱岳飞等人才抬头看看。
旁边有人忍不住说道:“也不知道天女能不能说说我们抗金有没有成功。”
他们希望的,不就是收复山河吗?
但玉不识显然没有深入讲解的意思,虽然她现在受限于系统的历史讲解范围限制稍微解除了,但它依然存在。所以她想讲历史正史,就要有所取舍——她的选择就是在岳飞《满江红》的讲述篇章中再进行讲解,那么现在的她也只能先打打擦边球,给各朝各代先提个醒,让他们有些心理准备。
【在他客居金陵的这段时间,他有一次登上了金陵城西门城楼,他看着眼前所见的景色,想起北宋沦亡,不禁悲从中来,满怀愁绪,写下了这首《相见欢》。
古人登楼、登高,每多感慨。杜甫登楼,“花尽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抒发了他对于家国万方多难、民不聊生的伤心感慨。许浑登楼,“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他面对大唐日薄西山的未来,满是忧愁,吊古伤今。崔颢登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吊古怀乡的佳作挥笔写就。尽管各个时代的诗人环境不同、经历不同,所感各异,然而登楼抒感则是一致的。
那么朱敦儒在登楼后,写的什么呢?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朱敦儒在南京城西楼上遥望,看见了无边秋色,万里夕阳,大江滚滚。只是看着夕阳迟暮的秋景,他不免升起一股伤感——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汴京沦陷,朝廷苟安旦夕,这是又一次的“衣冠南渡”。他不禁发出了内心的渴望,什么时候才能恢复中原呢?他的心里难免忧愁,这泪,是悲秋之泪,也是忧国之泪。】
即位后改名为赵炅赵光义,此时看着天幕,也是忍不住破口大骂,在殿门外跳脚破防。
旁边随伺的太监宫女和守着宫门的侍卫,都默默低下了头。自从上次北伐失败,官家就有些敏感,有时候,还是不要惹眼比较好。
赵炅此时的心里满是对后代人的怒火。北宋灭亡,衣冠南渡。怎么会有这么废物的后人!
他自认和自己大哥也差不了几分,就更想在各个方面都比过他。哪怕此前伐辽失利,也不能掩去他的信心和雄心,只是把重心转移到了文治上来。但看到后人这样不争气,还是难免心塞。
汴京都能被攻破,这是在干什么吃的!
但他个人的怒火,也只是宋朝各代人的怒火的一部分,他哥赵匡胤比他还生气。
至于尚在靖康之难和南宋时期的宋朝人,则是满怀期待的看向了天幕,希望天女能给个答案。中原,收复了吗?
玉不识自然接收不到他们的期盼,但她也知道靖康之难时众人的困境和愿望。她确认过,连接的空间中,岳飞尚且年轻,还没有到最后无可挽回的地步,所以她也就只是提了提词牌名的讲解顺序,希望给他们一个改变的希望。“莫须有”,真的让人恨了千百年。
【秋天,是冷落萧条的季节,所以在很多大众眼里,总会油然而生一股萧瑟的感觉。宋玉在《九辩》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杜甫在《登高》中也说:“万里悲秋常作客。”所以古人说“秋士多悲”。朱敦儒的这首词也不例外——
秋天,他背井离乡,仓皇逃至金陵,纵目远眺,看到的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也是他内心此时的写照。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日薄西山,余晖黯淡,他身处国破家亡之际,眼前此景也是望之生悲。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朱敦儒就是带着浓厚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