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第六十二章
原文
“道者万物之奥。
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
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
故为天下贵。”
译文
“道”是万物深藏的奥秘所在。它是善人的珍宝,不善的人也要保持它以求安身。美好的言辞可以换来他人的尊敬,良好的行为可以受人推崇。就算有些人不善,又怎么能舍弃“道”呢?所以设立天子,设置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即便有拱璧在先、驷马随后的隆重礼仪,也不如用“道”来进献。古人为什么如此重视“道”呢?不正是因为有求于它就能得到,有罪过的人也能借助它得以免除灾祸吗?所以“道”被天下人所珍视。
解读
这一章重点强调了“道”的重要价值。老子认为,“道”是万物根源,无论善恶之人都离不开它。它超越物质财富和世俗礼仪,能让人有所得、免灾祸,体现了道家对“道”的尊崇,倡导人们依循“道”的准则行事 。
快过年了,说说我的观点和见解。
第一句:
(道者万物之奥)。
老子这是咋啦?围绕着‘道’提了一次又一次,这又一次提到了‘道’。咱们回顾一下吧,
在《道德经》中,“道”字出现的章节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开篇便对“道”的概念进行了深刻的探讨,指出“道”具有超越语言和概念的特性。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形容“道”是空虚的,但作用却无穷无尽,好像是万物的根源。
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通过具体的事例阐述了“道”所蕴含的有无相生的道理。
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描述了“道”的无形无象、超越感官认知的特点。
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将“道”视为先于天地存在的混成之物,具有永恒、周行不息的特质。
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阐述了“道”是宇宙万物生成的根源和规律。
老子每一次提到‘道’,都是一个境界,都是一次升华。这也是写《道德经》的意义所在。写的是《道德经》,说的都是老百姓的事。
(原创的)写个对联吧,大家看看可不可以。
上联:人生大道道德经中有水深火热。
下联:千古奇论论语篇里说礼义廉耻。
附加一个下联:岁月如菜菜根谭里说酸甜苦辣。
那这一句说的什么意思呢?就是对以往的概括与总结。如果大家忘了,就在回顾一下。
第二句:
(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这一句前后两个字都是同一读音,为什么不是一个字呢?老子这样写的意义是什么?
先看第一个‘宝’,善人之宝,字面的意思是善人的宝贝。第二个‘保’的意思是,不善良的人也有人保护。
那综合的意思就是,从字面意思理解,便是善者视作珍宝的事物。善人将道视为最珍贵的财富,道指引着他们的言行举止,是他们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的准则。再看第二个“保”,不善人之所保,意思是不善良的人也有人保护。这并非是对不善之人的纵容,而是道的包容与宽厚,即便那些偏离正道的人,道也不会弃之不顾,它以一种无声的力量,默默守护着所有人,等待着不善之人的幡然醒悟。
第三句: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这句话是不是有点眼熟,好像在哪儿见过?对,就是:
良言一句三冬暖:意思是说好的话语能让人在寒冷的冬天都感到温暖,强调了温暖、善意的言语能给人带来积极的影响,就像“美言可以市尊”中美好的言辞能赢得他人尊重一样,都体现了言语的力量。
礼多人不怪:这里的“礼多”不仅指礼貌的言行多,也包含着言语上的尊重和行为上的得体。更有用实物的表现。(就是说的求人不要空着手,拿的东西越多越让人喜欢)。与“美言”“美行”类似,都表达了在与人交往中,以尊重、友善的言行待人,就不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反而能让人际关系更加和谐,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好感。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侧重于美好的行为带来的结果,意思是经常做善事的家庭,必定会有很多福泽和喜庆的事情。与“美行可以加人”一样,都表明良好的行为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积极的回报,能让自己得到他人的敬重和喜爱,也能让生活更加美好。
第四句:
(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这句话体现的是一种包容与接纳。然而,有一种片面的理解却与原意大相径庭,比如有人会说“如果一个人都不漂亮啦,那就要被人嫌弃啦” 。这种观点将人的价值简单等同于外貌,过于肤浅。人的本质应是内在品质,即便外在容貌不再,若拥有善良、坚韧等美德,又怎会被真正嫌弃?真正的美,在于灵魂的纯粹,而非皮相的姣好。
第五句:
(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置三公”在古代指的是设立三公这一官职或职位体系。
“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在不同朝代具体所指有所不同。周代时一般指太师、太傅、太保,他们是辅佐周天子治理国家的重要官员,负责教导天子、参与国家重大决策等,地位极为尊崇。秦朝时三公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主要管理图籍、奏章,监察文武百官,三公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共同维系国家统治机器的运转。汉朝初期沿袭秦制,后来又有变化,如西汉末至东汉时三公为太尉、司徒、司空等。
总体而言,“置三公”体现了古代统治者对国家治理的重视,通过设立这样的高级官职来协助管理国家,构建起一套较为完善的政治统治架构,以实现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那“拱璧以先驷马”其字面意思是:虽然有拱抱的大璧和驷马(拉车的)在前。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在古代的礼仪文化中,拱璧与驷马都承载着极高的价值。拱璧,作为一种极为珍贵的玉器,往往被精心雕琢,其纹理细腻、质地温润,在光线下泛着柔和而迷人的光泽,是财富与地位的象征;驷马则是当时最为贵重的交通工具,四匹矫健的骏马并驾齐驱,风驰电掣,尽显尊贵与威风,常被用于重大场合或是作为对贵客的高规格迎接。二者常常作为献礼,用以表达人们最诚挚的敬意与尊崇。
然而,在老子的哲学思想里,这些看似珍贵无比的拱璧与驷马,都难以与“道”相提并论。“道”,在老子的认知中,是宇宙万物运行的根本规律,是一种超越物质形态的高深存在。它无形无象,却又无处不在,支配着世间万物的生长、发展与变化 ,是一切价值的根源,远非拱璧和驷马所能比拟的。
这句话的含义是,外在的财富、珍宝、权势等物质层面的东西,尽管看似珍贵、重要,但与“道”相比,都显得微不足道。它体现了老子对“道”的高度推崇,强调“道”才是真正具有最高价值和意义的,是超越一切物质财富和世俗荣耀的存在,引导人们不要过度追求物质,而应重视对“道”的体悟和遵循。
第六句: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
那古人为什么把道看的那么重要呢?
古人之所以把“道”看得极为重要,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本体论层面
古人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和本质。如老子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先于天地存在的、永恒的、绝对的存在,是世间万物生发的基础。
道是一种超越具体形态和概念的存在,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无处不在,“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这种神秘又根本的特质让古人对其十分尊崇。
认识论层面
“道”代表着一种对世界本质和规律的深刻认知。掌握了“道”,就意味着把握了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能更好地认识世界、解释现象,预测事物的发展方向。
它是一种最高的智慧境界,如庄子追求的“逍遥游”境界,就是对“道”的一种体悟和践行,只有体“道”才能超越世俗的局限,获得精神的自由。
社会伦理层面
儒家的“道”包含着道德准则和社会秩序规范,“朝闻道,夕死可矣”体现了对道德和正义之道的追求。遵循“道”能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
道家以“道”来倡导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社会理念,认为只有依“道”而行,社会才能回归到自然、淳朴的状态,避免纷争和混乱。
实践指导层面
在政治上,统治者以“道”治国,可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老子主张“治大国,若烹小鲜”,就是强调遵循自然之道来治理国家。
在个人修养上,“道”为人们提供了行为准则和价值导向,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指导人们在生活中如何行事、如何抉择,以达到内心的安宁和平衡。
“道”在古代具有什么重要作用?
哲学领域
构建思想体系:是诸多哲学流派理论的核心与基础。如道家以“道”为基石,建立起了崇尚自然、追求无为的思想体系;儒家虽侧重于人道,但“道”也是其道德和社会理想的根本依据,像“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推动思辨发展:引发了关于世界本质、存在等问题的深入思考与辩论。不同学派围绕“道”阐述观点,推动了古代哲学思辨的深化与发展。
社会领域
规范社会秩序:在儒家思想中,“道”衍生出的道德规范和礼仪制度,是维护社会等级、人伦关系的准则,保障了社会的稳定有序。
影响政治治理:道家的“无为而治”是让统治者遵循自然之道治理国家,避免过度干预;儒家倡导“为政以德”,以道德之道引导百姓,都是“道”在政治治理中的运用。
文化领域
塑造价值观念:“道”所蕴含的价值观融入民族精神,如追求和谐、崇尚正义、倡导诚信等,成为古人评判是非善恶的标准。
丰富文学艺术:为文学艺术创作提供了主题、灵感和审美标准。如山水诗、山水画追求表现自然之道,体现出一种超脱、空灵的审美意境。
个人层面
指导人生选择:帮助古人在面临困境、抉择时,依据“道”的原则做出符合道德和内心的选择,像“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提升精神境界:古人通过对“道”的体悟与追求,提升精神修养,如道家的“坐忘”“心斋”,帮助人们摆脱世俗束缚,获得心灵的宁静与自由。
古代关于“道”的书籍也有很多, 《道德经》:老子所着,道家思想的奠基之作,系统阐述了“道”的概念,将“道”视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和运行规律,提出“道可道,非常道”等诸多关于“道”的经典论断。
《庄子》:庄子及其后学的着作,强调个体的精神自由和对“道”的体悟,通过大量寓言故事,如“庖丁解牛”等,生动地展现了对“道”的追求和理解。
《列子》:旧题为列御寇着,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以独特的故事和观点阐释了道家的“道”,包含对自然、人生与“道”关系的思考。
儒家经典
《论语》: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着作,其中“朝闻道,夕死可矣”等言论体现了儒家对“道”的重视,这里的“道”主要指道德、伦理和社会理想等方面的准则。
《大学》:原为《礼记》中的一篇,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阐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理想和人生追求之“道”。
其他经典
《周易》:被誉为“群经之首”,虽非专门论“道”之书,但蕴含着深刻的“道”的思想,通过卦象、爻辞等揭示了宇宙万物变化的规律和道理,与“道”的理念紧密相关。
《淮南子》:西汉刘安及其门客编撰,综合了道家、儒家、阴阳家等诸多思想,对“道”有丰富的论述,试图融合各家思想来阐释“道”与宇宙、社会、人生的关系。
第七句:
(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大致意思是:在老子的哲学体系里,“道”是核心的存在。人们常说,若能领悟并遵循“道”的指引,就仿佛握住了开启万事万物的钥匙。当有所求时,无论追求的是内心的宁静、事业的成功,还是人生价值的实现,依循“道”的规律去努力,就更有可能达成心愿。这并非是说“道”会直接赐予一切,而是它能让我们以正确的方式行动,少走弯路。
哪怕不慎犯了过错,只要能回归到“道”的准则,反思己身,及时修正行为,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过错带来的不良影响,甚至获得补救的机会。正因“道”有着这般神奇的力量,在人们的认知中,它是如此的弥足珍贵,被天下人所尊崇和珍视。它超脱于物质的层面,是一种精神的指引,是万事万物和谐运转的根本所在 。
这怎么可能呢?
这句话中,老子强调了“道”的重要价值和作用。在老子看来,“道”是一种至高的存在和法则,人们如果依循“道”去行事,有所求时或许能够得以实现,即使有了过错,也可能因为遵循“道”而得到宽免或弥补。正因“道”有这样的功效和意义,所以它才被天下人所看重、所珍视,突出了“道”在人们生活和社会中的独特地位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