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顺朝的主要文官:
内阁成员
- 徐有贞:在天顺初年入阁,他因参与“夺门之变”受到明英宗重用,曾任兵部尚书等职,后因权力争斗等原因失势。
- 许彬:天顺朝初期的内阁成员之一,以其文学才华和对经史的精通而闻名,在朝廷中参与重要事务的讨论和决策。
- 李贤:天顺年间的重要内阁大臣,多次担任吏部尚书,在任期间选拔人才,对稳定天顺朝的政治局势起到重要作用,深受明英宗信任。
- 吕原:天顺朝的内阁学士,为人谨慎,学问渊博,在文学和经史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为朝廷的文化建设和决策提供了重要支持。
- 岳正:性格刚直,敢于直言进谏,曾入阁参与机务,后因得罪权贵等原因被贬。
- 彭时:历经正统、景泰、天顺等朝,在天顺朝继续为朝廷效力,是一位资深的大臣,以其正直和才学受到尊重。
- 陈文:在天顺朝后期进入内阁,在政治事务中也有一定的参与和影响。
六部尚书
- 王翱:吏部尚书,在任期间致力于整顿吏治,选拔了许多有才能的官员,为朝廷的人才储备和官员管理做出了重要贡献。
- 年富:户部尚书,在财政管理方面有出色的能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稳定国家的财政收入和支出,保障了国家经济的正常运转。
- 姚夔:礼部尚书,熟悉朝廷礼仪制度,在任期间规范和完善了各种礼仪活动,维护了朝廷的礼仪秩序。
- 王竑:兵部尚书,在军事方面有一定的见解和才能,致力于加强边防建设和军队管理,保障了国家的安全。
- 陆瑜:刑部尚书,在司法审判方面公正严明,处理了许多重大案件,维护了法律的尊严和社会的稳定。
- 白圭:工部尚书,负责朝廷的工程建设和水利等事务,在任期间主持了一些重要的工程建设项目,对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
...
天顺朝的主要武将:
- 石彪:石亨的侄子,在军事上有一定才能,天顺元年至三年间防守大同,后被封为定远伯。在大同磨儿山之战后有冒功争宠的行为。
- 杨能:杨洪的侄子,景泰、天顺年间为将,天顺初被擢用防守宣府,封武强伯。
- 李文:天顺年间防守大同,因英宗复辟后平衡各方势力等因素,被封为高阳伯,长期镇守战略地位重要的大同。
- 杨信:杨洪之子,天顺初负责延绥巡守,后封彰武伯。
- 孙镗:在土木堡之变后参与了北京保卫战,有一定战功。天顺年间,因“夺门之变”等事受到英宗的重用,封怀宁伯。
- 郭英后裔:郭登在天顺朝仍有一定影响力,郭英的其他后裔在天顺朝也可能继承了家族的军事职位,继续为朝廷效力,如郭玹等。
- 陈友:以燕山卫卒从成祖起兵,累升至都督佥事。正统九年与成国公朱勇等出喜峰口,击朵颜三卫,有功,进都督同知。天顺元年封武平伯,充总兵官,镇守宣府。
- 张輗:英国公张辅之子,天顺年间继承英国公的爵位,作为勋贵武将在朝中有一定地位,也参与了一些军事相关事务。
...
天顺朝的锦衣卫主要人员有:
- 逯杲:“夺门之变”后成为锦衣卫指挥佥事,后因揭发石亨、曹吉祥等人的罪行,被曹钦发动叛乱时斩杀,后被追赠为指挥使。
- 门达:在逯杲死后接任锦衣卫指挥使,广布旗校于四方,制造多起冤案,权势倾天,后在明宪宗即位后被罢职流放。
- 袁彬:与英宗在“土木之变”后共患难,英宗复位后对其颇为信任,去世时官爵为光禄大夫、上柱国、左军都督,是超一品大员。
- 哈铭:蒙古人,与袁彬一样,是在“土木之变”后与英宗共患难的锦衣卫军官,在天顺朝也有一定影响力。
- 卢忠:在景泰朝时就担任锦衣卫指挥使,曾引发“金刀案”。天顺朝初期可能仍在锦衣卫系统中任职,不过随着政治局势的变化,其地位和影响力有所不同。
- 杨瑛:锦衣卫百户,被逯杲构陷。
...
天顺朝的主要宦官除了曹吉祥外:
- 牛玉:司礼监掌印太监,在天顺朝后期有一定影响力,曾在英宗大殓期间,因王纶的不当行为而落井下石,将王纶置于死地。
- 王纶:尚宝监掌司、东宫内侍,天顺朝后期,因与钱溥交往过密,被陈文告发,被指欲私拟遗诏,最终被发配南京养老。
- 刘永诚:在天顺年间也较为活跃,曾参与明朝的一些军事和宫廷事务,有一定的权势和地位。
- 刘永诚:在天顺朝之前就已活跃于宫廷,曾参与过诸多重要事务,在天顺年间依然有着一定的影响力和地位,在宫廷事务以及一些对外事务中发挥着作用。
- 阮和:他也是当时较为知名的宦官,在宫廷中担任一定职务,具体事迹虽不像曹吉祥等那么突出,但在天顺朝的宦官群体中也有一定的存在感,可能参与了宫廷的日常管理等事务。
...
因为是英宗复辟,所以后宫人员还是与正统时期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