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很快到了冬天,以往在小学的时候,每个星期天下午,三姑都是跟着爷爷去南山坡刮茅草,用来烧火做饭热火炕。现在到了城里上学,每次星期六回家后,天都要黑了。星期天帮着奶奶蒸馍馍换馍馍,后半晌又要去学校,也就没了去刮茅草的时间。
这天早上,三姑正在厨房里帮奶奶烧火,大队长家媳妇儿来了。她一进门,就笑呵呵的夸奶奶有福气,说大伯大姑眼看就要上班了,我奶奶总算熬出来了。接着又说我爹和三姑有出息,都能在县城里上学,给爷爷奶奶争了光。说了半天之后,她终于把话题,转移到了二姑身上。
原来,二姑从市里学完裁缝班后,和她一个家住在镇上的一个同学合伙,在镇上开了一家裁缝店。二姑学过裁缝,出技术,那个同学家里有空房子,店就开在那个同学的家里。
二姑手脚麻利,做出来的衣服时髦好看,她的那个同学能说会道,很会招揽客人,她们裁缝店的生意越来越兴隆。每天早上天一亮,二姑出门去镇上干活,天黑了才关门回家。二姑的生意好了,自然引起了周围店铺的羡慕嫉妒,尤其是镇上原来的那家裁缝店。
那家裁缝店的主人是镇子里的人,店主是一位家庭妇女,因为手巧,自己家里是镇子里最先有缝纫机的人家,就在镇子上开了一家缝纫店。给人裁剪衣服,锁边缝纫,在二姑的裁缝店没有开张的时候,镇上的人做衣服,都是去这家店里做,生意也算兴隆。
在自从二姑她们的裁缝店开张后,她们店时髦新颖的款式,精致的做工,把镇上想做衣服的人都吸引过来了。那家裁缝店在镇上几乎成了摆设,只剩下一个门面,空荡荡的杵在那里无人问津。
看到自己家门前冷落鞍马稀,眼看着就要开不下去了,那个店的老板娘坐不住了。她在二姑的店门前转悠了几圈后,看过了二姑的手艺,心里就有了算计。经过多方打听,她就人托人托到了村里大队长媳妇那里,给她自己的儿子说媒。
这桩亲事要是成了,二姑就成了她们家的人,有二姑这么好的手艺,以后镇里的裁缝生意,还是她们家的。
起初,爷爷奶奶是有点不情愿的。一是二姑才初中毕业,虽然在村里的闺女们中,也到了结婚的年龄了,但是毕竟才走出学校,没有生活经验。二是大伯和大姑都还没有结婚,二姑的年纪也不算太大,爷爷奶奶并不着急让她结婚。可是架不住大队长媳妇三天两头来当说客,几次三番后,奶奶心动了。让爷爷去镇上赶集,也打听过那家人家,都说是一家子勤快人。
爷爷奶奶都是勤快人,听说对方家里都是勤快人,便觉得是个正经人家。两家人在一起吃了一顿饭后,便把亲事定了下来,说定了到来年腊月结婚。
二姑的亲事定下来后,侯家人三天两头来店里喊她去家里吃饭,尤其是每逢镇上有集的日子。每次都是二姑刚到自己的裁缝店,侯家婆婆就上门了,不是说包饺子就是要蒸包子,反正都是比较麻烦的饭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