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后一个星期,秦淦西进入新的生活模式:早晨用蔬菜、水果、药材兑换完功勋点,去上山锻炼,顺便炒个菜,白天借书还书看书,找地方吃个晚餐,偶尔去看看机制一班,解决一些他们遇到的问题,把班干部选出来,直到熄灯才回宿舍,和室友聊一会天,然后该收割的收割,该兑换的兑换。
星期六晚上回家,一起吃完晚饭后,带着淦媛、拿着四十斤碎米、二十斤小米回老家看爷爷奶奶和姑奶奶,从家里拿点萝卜、荠菜种子种到空间里,星期天晚上到校,给室友带一些油炸花生米和炒黄豆。
5日,收、种20亩玉米、10亩土豆。
9日,他们小组全体成员聚集在专用教室里,对自动播种机和手工播种机进行讨论。
议程还是一样,先各自提出自己的思路,然后进行集中,再进行发散。
说实话,对于这两种设备,他前世也只见过,并没拆解过,但原理懂的比他们要多一些。
听完他的讲述后,他们感觉思路得到极大拓宽。
“小十,你这个手动模式,其实就是和打枪一样,扳一下扳机,种子就下去了。”
“自动播种的思路也很好,尖头戳进去,利用轮子和凸轮控制下种的间距和数量,种子自动种进去,但要考虑控制尖头进去的深度,免得深浅不一。”
“构思很好,但怎么控制种子量是个问题,尤其是小十还想一机多用,既要能种玉米,也要能种小麦、蚕豆等,如何控制数量是一个问题。”
“……”
解决问题就是这样,只要把可能遇到的情况都找出来,作为他们几个已经有技术研究成功的人,马上就可以联想到很多问题,更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经过三个半小时的讨论,他们终于把最终方案定了下来,然后凑在一起,到黑板上画草图。
还没过多久,他们就听到上午最后一节课的下课铃声,走廊上和楼梯上立马传来匆匆的脚步声,这是在向食堂进军的步伐。
秦淦西问道:“怎么搞,忘记了时间,要不先去吃饭?”
邹立群无所谓地说:“这两天吃了不少花生米和炒黄豆,感觉还不感觉到饿。”
周春波说:“食堂的东西,还真没什么吃的。不过吃还是要吃一点,起码要把肚子填饱,不然会饿。”
张立维说道:“去一个人买几个馒头来吧,我们这里还有开水,就着开水吃。”
这个提议得到大家的一致赞同,周毅发自告奋勇去买馒头。
他刚一拉开门,就发出猪叫。
几人连忙走到门口,发现是廖祚祥老师站在门外,右手抓着教材和教案,左手伸着做出敲门状,脸色很不好看,有点发青。
几人以为是周毅发的叫声吓着他了。
相互对视一下后,秦淦西问道:“廖老师,出什么问题了吗?”
吓出猪叫的周毅发是脸色白中带点潮红,而他的脸色发青,显然不是被吓的,所以他才有这么一问。
廖祚祥呼出一口粗气,问道:“秦淦西,你高二是跳过去了的,有关电阻电容的知识,你是什么时候学的?”
被突然问到这样的问题,他有些懵,然后挠挠头,“好像是初一。”
这个回答,把廖老师也弄懵了,下意识地回应:“初一吗?”
随后马上反应过来,问其他人:“是初一吗?”
几人点头,“不是初一,是初二。他跳级的,可能搞不大清楚。”
廖祚祥气咻咻第往里面走,“不是初一就是初二,这批学生却连这两个名字都没听说过,你们说他们来读哪门子书?”
几人面面相觑,是那批学生没错了。
秦淦西马上把门关上,说道:“廖老师,他们来学校就是来学习的,今后能学会的。廖老师,我们正在设计自走式播种机和手工播种机,您看看我们的思路是否正确。”
然后不管他的心思在哪里,对着黑板上的草图,巴拉巴拉把设计思路讲出来。
果然,他的思路被吸引过来了,不断地点头。
“思路很巧妙。”
“嗯,设计很合理。”
“这个地方我认为还有点问题,你们需要更加严谨地推算一番。”
等他指导完后,半个多小时过去,他的肚子里发出轰鸣声,这才不好意思地说:“耽误你们吃饭了。快去吃饭吧,不然没吃的了。”
说完,急匆匆地走了。
周毅发也匆匆地走了,抄小路朝食堂跑去。
周春波笑着说:“我可是听说,不少老师被气得狠狠地砸粉笔,更有几个差点掉了眼泪。”
邹立群呵呵笑道:“你们没看到他的眼角有点湿润吗?我看廖老师的脾气,不但砸了粉笔,就连眼泪也差点要出来了。”
秦淦西拿起一截粉笔,“廖老师是很负责的老师。算了,我们继续。这个凸轮和齿轮……”
他们也没再讨论这样的时事,马上进入研究设计的讨论。
周毅发很快跑回来,“还真没菜了,只有米饭和馒头,还有清汤寡水。”
洗过手后,秦淦西拿来自己的帆布背包,“我这里还有一点油炸花生米和炒黄豆,就把这个当菜好了。”
说着从里面拿出两个小纸包,一包油炸花生,一包炒黄豆。
他们都没发现,讲台上的信纸少了两页,变成了包装纸,全都抓起花生米朝自己嘴里扔。
有油有盐嘎嘣脆,油乎乎的香使人陶醉。
周毅发边吃边笑:“我觉得,这世上最好吃的东西,莫过于小十家里炸的花生米。”
这话别人不好接,只能点头。
秦淦西能回应:“我觉得今年春季开学的时候,你带来的肉夹馍很好。”
这话得到广泛回应。
周毅发叹道:“现在只有馍没有肉了。我有时候在想,是不是也去北大荒,利用我们研制出来的机械,开更多的荒,种更多的粮,就如你说的,有余粮就可以产出更多的肉。”
没有人回应。
秦淦西知道,北大荒的开发起源于52年央日报的一篇报道,《一个由荣誉军人建造起来的机械化农场》。
但直到54年10月,九个师的铁道兵复员专业兵开拔到那里,才正式掀起高潮;老毛子54年提供三十万亩耕地的全套农业机械设备,并派出专家顾问组,使得12月建场,55年开荒30.5万亩,并且当年播种,当年盈利,让高层看到了希望。
其实直到现在,开荒的速度也没推进得很快,还需要过几年。
周毅发这么有感而发,是因为今年三到五月份,有号称十万(其实只有七点二万)官兵转业复员到北大荒,开始轰轰烈烈的生产建设。
他这时去的话,学校的生活都受不了,到那里更容易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