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慕楠枫心里的小揪揪,李南安和陆君泽并不知道,陆君泽这会只觉得这人还可以,再加上也没有察觉到慕楠枫有其他意图,所以就开心的和慕楠枫说着话。
而李南安在一番观察后也没有发现什么异常,心里的警惕也稍微放下了一点,不过也没有想要深交的意思,毕竟只是在万佛寺遇到的陌生人,再加上慕楠枫又是北域的人,以后估计也不会在见面了。
等到讲经正式拉开帷幕之后,李南安便将注意力完全从慕楠枫身上移开,全心全意地投入到聆听佛法之中。
与此同时,陆君泽与慕楠枫之间的交谈也停止了,两人都认真的看着场中央宝相庄严的佛门高僧们,静静倾听他们口中所念诵出的经文妙义。
首先登场开讲的乃是来自万佛寺的一位高僧,只见其身披袈裟,手持佛珠,缓缓开口讲述起《阿弥陀经》。
随着他低沉而富有磁性的声音响起,整个场地仿佛都被一股祥和宁静的氛围所笼罩。众人屏气凝神,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字。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
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
“为了破除众生的疑心,六方恒河沙诸佛出广长舌相,来证明释尊所说不虚,劝众生应当相信而念佛。”
……
“修行《阿弥陀经》的核心方法是“信、愿、持名”。即深信阿弥陀佛和极乐世界的存在,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并持续持念阿弥陀佛的名号。”
……
“修行者应一心专念阿弥陀佛,达到心不颠倒、不散乱的境界。若能一日乃至七日一心念佛,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
在讲经的过程当中,四周一片静谧,没有一个人开口说话。所有人都全神贯注地聆听着那些高僧们的教诲和感悟。
只见这些德高望重的高僧们,有的正深入浅出地讲解着深奥晦涩的佛家经典;有的则娓娓道来,阐述着自己对佛法真谛的独特见解。
尽管李南安并非佛门修士,但此刻的她同样听得极为认真。在这一场场精彩绝伦的演说之中,既有让她深感认同、频频点头称是的观点,亦存在一些与她自身观念相悖、难以苟同之处。然而,无论是赞同还是反对,她始终保持着一颗敬畏之心,仔细品味着每一句蕴含智慧的话语。
等到这场讲经结束,在场所有人都是受益匪浅,就是对佛经没有耐心的陆君泽也有所收获,不过在这里面收获最大的还是那些佛门弟子和信徒们,毕竟他们就是研究和修行佛法的。
待到这场讲经落下帷幕未过多久,令人瞩目的这一届佛子选拔便如火如荼地展开了。
佛子选拔的条件颇为严苛:其一,参选者的年龄上限被设定在了二十岁以下,修为突破筑基,超出此年岁之人即便再优秀亦无缘参与竞争;
其二,对于品德与道德方面有着明确且严格的要求,涵盖了诸多方面——如慈悲为怀,心地善良,为人宽容大度,秉持正义之心,同时需坚守戒律,不得有偷盗之举,不可行邪淫之事,更不能口出妄言或肆意饮酒等等;
其三,则着重考量参选者的智慧与悟性,毕竟身为佛子,必须拥有相当高的智慧水平以及过人的悟性,如此方能深刻地理解并领悟佛教那高深莫测的教义及其中蕴含的真谛。
值得一提的是,此番得以来到万佛寺参加这次选拔的众人,无一不是各个佛门势力根据上述条件精心挑选出来的。
他们皆是各自门派中的翘楚,身负厚望而来,每个人都怀揣着成为佛子的梦想与决心。
这些人中有的自幼便在佛门清修,对佛法的研习早已深入骨髓;有的则凭借着自身出众的天赋与后天不懈的努力,在修行之路上崭露头角。
可以说,这场佛子选拔乃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龙争虎斗,究竟谁能最终脱颖而出,披上那件象征着无上荣耀的佛子袈裟呢?实在是让人充满期待!
因为上一届的佛子是慧明,所以这一届的佛子选拔放在了万佛寺进行,而这次万佛寺也有弟子参加,就是不知道结果如何了。
不多时慧明就出现在了大殿中间,开始主持这一次的佛子选拔,此次参与选拔的人一共有二十个人,这二十位参赛者将会先被分成两两一组展开。
他们将以佛法作为武器,通过辩论来一决高下。只有当其中一方能够凭借着对佛法更为深刻的理解和精妙的阐述,成功地战胜另一方时,才能够晋级下一轮比赛。
如此这般,一轮又一轮的淘汰赛不断上演,直至最终只剩下一名选手屹立不倒。那么这位最后的胜利者,就会成为这一届的佛子。
在分好组后,辩论就开始了,只见场中慧明坐在正前方,在他身前则有两位僧人面对面而坐,其中一人率先开口道:
“师兄,今日我们在此辩论佛法,不知师兄有何见解?”
“师弟,佛法博大精深,我们修行之人应当以慈悲为怀,普度众生。”
“师兄所言极是,但我认为佛法不仅仅是慈悲,更是一种智慧。我们应当通过修行,领悟佛法的真谛,从而达到解脱的境界。”
“师弟,你所说的智慧,具体指的是什么呢?”
“智慧就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和理解。我们通过修行,能够看清事物的真相,不再被表象所迷惑。”
“嗯,师弟的见解很有道理。但是,佛法的修行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探讨,更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体会和领悟。”
“师弟,你认为佛法的核心是什么呢?”
“我认为佛法的核心是‘空’。一切事物都是虚幻的,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只有认识到‘空’的本质,我们才能摆脱烦恼和痛苦,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解脱。”
“嗯,‘空’是佛法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但是,‘空’并不是虚无,而是一种超越表象的存在。我们应当通过修行,去体验和领悟‘空’的境界。”
……
随着辩论的开始,大家的目光也都被吸引了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