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胡七和那些帮众,还有一百多个被抓住的灾民,都被杜泽霖送去挖矿了,反正杜家的矿一直缺人得很。
那些跑掉的灾民也不敢在云家庄外停留了,连夜跑了路。但云家还是对剩下的灾民们非常失望,他们就算没有参与,但这么多人天天混在一起,肯定是有人知道些事的。
这些人吃了云家几个月的饭,竟没有一人帮云家说话,也没人通个风,云家管事代表主家,愤怒的痛斥了一番,然后宣布不再请人帮工和施粥了。
灾民们这才惊惶起来,有的人说自己真的不知道,有的人说他家小都在外面,怕被那些人害了不敢说,还有的人说他帮着劝了的但……一通鸡飞狗跳的闹腾之后,灾民们最终还是带着羞愧或是愤怒离开了云家庄,此时已经到了正月间,天气转暖,这些人也该回乡去了。
几个小时后,又有几户人家悄悄的从小路绕了回来,原来还是有几个有点良心的,当晚悄悄给认识的护院通了风,云家已经答应收下他们做佃户了。
毫城及其他各处的灾民也有人陆续离开,但老家没有产业的大部分人却都留了下来,带动了北西省的人口及经济发展,此处也不多表了。
终于解决了灾民这一档子事,度过了原剧情的死劫,温月也松了一口气,眼看着春天又来了,新一年的春耕也要开始了。
干冰厂已经建好,又在厂区新建了实验室,研究人员和设备都搬过去了,那边做实验也更方便些。温月之前就在灾民中挑了些老实勤快的送去做工,又安排了管事和账房,厂子就开始运作起来。
干冰可以量产之后,当然不只是用于降雨,实验室又分出一个小组,研究其他的用途,例如食用、制冷保鲜、灭火等,不一而足,便不多提。
另一边,研究代替干冰降雨的小组也有些成果,温月在几个方案中一眼就挑中了碘化银。印象中,现代的人工降雨刚开始是干冰,后来更多的都是碘化银,这东西更便于保存,而且可以从地面发射,免去了使用飞机的不便。
老板拍了板,加上大家对温月的信任,就确定了放弃其他方案,专注于碘化银。
今年的降雨依旧很少,眼看都三月了还没有下过雨,杜家军的降雨队就忙起来了。
这次是由元帅府统筹,全省有农田的区域统一降雨,干冰厂只收个成本价。至于还想要求单独给他们家降雨的乡绅,花钱买就行了。
因为今年及时降雨,旱情得到缓解,各个粮铺也开始放出存粮,否则等新粮出来,这些存粮就要降价了。这么一来,云父根本不用找各房谈存粮的事,问题就已经迎刃而解。
北西省研发人工降雨的事在去年就传出去了,周边几个干旱的省份也都来求法子,法子很简单,买干冰免费教你天象观测,或者直接买降雨服务,飞机飞过去给你降到位。
因此,元帅府虽然自己花钱在省内降雨,但不仅没亏本,最后还赚了一笔。
半年后,干冰厂扩建,碘化银也投入了生产。碘化银的发射装置则交由杜家的军工厂生产,这是一种类似于小型炮台的排发装置,发射的炮弹被温月称之为“降雨弹”,军工厂还由此得到启发,研发了类似的火箭弹发射炮,用来打击敌军的轰炸机。
降雨弹的作用比干冰更好,使用也更方便,很快就推销到全国的其他区域,没有飞机的人也可以买来用,比如云家这种大地主。虽然是花钱,但粮食在当前社会的需求还是非常大的,这就跟你花钱买肥料,买粮种一个道理。总不能都要饿肚子了,还守着钱不放。
杜家跟着云家大赚了一笔,连杜家军都跟着喝了些肉汤。
在干冰和碘化银的推广下,原剧情中本来应该爆发的国内大饥荒慢慢平息了下来,虽然降雨不多,但总算勉强能填饱肚子,不至于出现饿殍遍野的状况了。
当然,温月的降雨符也没有停下,但她也只在云家的庄子里施法,所以别家地里只是收成平平的时候,云家每年都是丰收,即使资助了杜家更多的军粮也丝毫不见困窘。
两年后。
才刚到四月,已经下了三场贵如油的春雨,地里的嫩苗都喝足了水,使出了吃奶的劲想要长高,看来连续四年的旱情总算是过去了。
今年的干冰厂产量也要根据天气调整,不过就算不降雨,干冰和碘化银的需求量还是很大,现在各行各业用到的地方都不少。
那些富豪人家,吃些新鲜的水果海鲜都需要干冰制冷保鲜,工业和医疗上的用途也不少,干冰厂已经增加到四家,都在北西省的范围内,这些年也给杜家和云家赚了不少钱。
在研究进入瓶颈期后,研究人员的工作就清闲了下来,温月想着这些人才不能放过,而且工厂在扩大,实验室也在扩大,更多的人才和器材填充了这些空缺,不用岂不是浪费?
最重要的是,通过这几年建立的名声,温月请到了不少有名的研究人员,还有些从国外学成归来想为抗战尽一份力量的科学家。
温月能做的就是全力支持他们,提供优渥的待遇和不逊于外国的实验器材,只求能多提高一分国力。
考虑到抗战时期的药物缺乏,温月手里还有上个世界的一些药方,她就让实验室又分出部分人手,以一位姓汤的教授为首,带领这部分人员开始研发药物。而胡余海则继续带剩下的人手做化学实验,也同时兼职工厂的技术团队。
现在有靠化学反应制成的西药,也有中西结合的中成药,还有她手里的纯中药配方。就这样,药厂也建了起来,并按照时下流行的方式,合并改名为“桃源公司”。这算是一个梦想吧,越是这种年代,就越是渴望桃花源。
现在毫城已经开了几家药房,售卖的主要还是温月的成品中药和一些常用的复合中成药,至于西药,国人还没有养成使用习惯,只有去医院看病才用的稍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