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来干活的人相对少了点,因为前后墙都已完成,就只剩了个山墙的尖尖了。
门跟窗户都已经在昨天做墙的过程中直接安了进去,这样虽然对计算要求有点高,却更省事儿。
要是等墙弄好了再挖窗户洞,那就太麻烦太麻烦了。
刘元忠一大早就去了木匠那里,他得确保房梁跟椽子能及时到位。
据王师傅估计,只需要小半天就能把这个山墙做好。
工期紧的时候,只有让材料等人,可没有让人等材料的道理。
山墙的尖尖虽然面积小,但做起来却比下面那部分麻烦许多,因为每完成一层墙,在拆除两面的夹板模子后,就要小心的按照另一面山墙的角度,将多余的那部分削除掉,致力将两面山墙做成一模一样形状的,这样等上梁后才会更稳固。
然后,等到再做上面那屋时,模子的长度还要调整,下一层削到哪个位置,上一层就要从哪个位置做起。
麻烦就麻烦在这个削跟调整长度上。
本来有人提议,上面那截干脆用湿黄泥来垒好了,这样省事,况且只有尖尖那一小部分,即使有潮气,应该也不会潮到哪里去。
却被王师傅否定了。
他的意见有两点。
一、湿泥垒的墙,需要晾个大半干才能上梁做屋顶的,否则,万一湿泥巴承受不住顶部的重量,变形、甚至垮塌的话,那就前功尽弃了。
二、这就跟王师傅的高要求有关了。
他不允许经自己手的屋子会出现这种随便凑合的事情。
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吹牛啊,反正据他所说,由他经手营建的屋子,没有上百、也有几十了,每一间都是同批新建房屋中质量最好的,使用年限久不说,还不容易坏,维修成本要低上许多。
至于真相如何,大家都不知道。
反正他就是这么一说,大家伙儿就是这么一听。
干活儿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听听他吹吹牛讲讲之前建屋子的故事,倒也可以算是一种调剂。
还是那句话,人多力量大,虽然人数没有昨天多,可现在全都集中在一面墙上了,进展依旧很快。
太阳刚刚升到树梢顶时,山墙终于完工了。
“行了,放那儿晾一晾、吹一吹,吃过中饭了就可以上梁了。”
随着王师傅的这句话,大伙儿都欢呼起来。
这证明,他们干的活儿,已经通过验收了。
墙完成了,这屋子也只能说才完成了一半,屋顶也是非常重要的。
虽然说午饭后才上梁,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现在就没活儿可干了。
拆夯墙的工具就得忙活一阵子,不过山墙那边的脚手架得留下不拆,因为待会儿上梁的时候需要。
不仅不拆,原先房屋的西山墙,也就是新屋的东山墙那边还得另外搭起一个新的脚手架来。
因为大梁得从两头抬,光一头是搬不动的。
然后,还要把多下来的泥沙再运走,这就要用上张学明了。
这两天,可把他忙坏了。
既要保证生产队的工常运输工作,还要忙活这边,运泥运沙,拉木料,就全指着这台拖拉机呢。
等把这边院子清空,张学明又开始一趟一趟往这边拉东西了。
屋梁、椽子、小麦秸杆、粘土、还有队上妇女们帮忙赶制出来的草帐,以及帐网等物。
等东西卸完,午饭也好了。
饭其实很简单,掺着些许玉米糁子的大米饭,这些都是大家平常吃习惯了的。
一大锅冬瓜汤,里面放了一点点笋干,再加上了一些咸肉丁,味道咸香咸香的,正好可以补充大家伙因出汗而流失的盐分。
刘大娘还杀了一只老母鸡,配上新收的土豆,做了一大锅的土豆炖鸡,虽然是土豆多鸡肉少,可大家伙儿也是吃得有滋有味的。肉再少,那也是一整只鸡呢,算是大肉了。
本来这不年不节的,要不是家里建房,刘大娘不可能舍得杀那只老母鸡的,因为年初给儿媳坐月子,老母鸡杀得只剩下三只了,今年新养的那些,差不多要到秋天才开窝呢。
另外还有一个素菜,煮茄子,味道放得重重的,正好下饭。
干重体力活儿的人可没有夏天没有胃口一说,越是这些重口味的菜,他们吃得越是欢实。
其中吃得最欢实的,就要属张长松了,他已经干掉了两碗饭,现在正在向第三碗进攻。
这小子一边吃还一边对刘大娘比大拇指,
“大娘,您家的饭菜就是香!
不瞒您说,也就这两天,我在您家吃了两顿饱饭,平常我家那口子做的菜我就不爱吃,没滋没味儿的!她还偏说是我嘴巴叼。”
听了他的话,刘大娘就笑眯眯的,“松啊,你喜欢吃就多吃点!”
这时,旁边有人就开始起哄了,“我说大松子,你老婆莫不是怕你这个饭桶太能吃了,家里口粮会不够,就故意把菜做得难吃一点?”
“哈哈哈……”饭桶这词一出,众人全都笑开了。
可‘饭桶’本桶却没笑,他一本正经地皱着眉思考了好一会儿,才道,
“我家那口子才不是那样的人呢,她就是单纯的手艺不好!
嗯,就是这样的!”
看着他那努力说服自己的样子,有人就推推起哄那人的胳膊,示意他不要再开口了,再说下去就不是起哄,而是挑事儿了,是要闹得人家家里不太平的。
刘大娘见状,赶忙笑着解围,
“你这孩子也真是的,桂芹哪里是手艺不好啊,那是因为做的东西不一样!
青菜豆腐能跟大鱼大肉比吗?
你想想,平常无事的,谁家也不可能天天杀鸡来吃的吧。
我问你啊,你家过年的时候,是不是只要是做了肉菜,你就都觉得很好吃?”
“对对对,就是这样!”
张长松自己也松了口气,他可真是不希望自己女人在吃食这一块儿上跟自己玩心眼。
一个无形的危机,就在刘大娘机智的应对下化解于无形。
那个起哄者也跟着松了口气,暗暗给自己紧了紧皮子,以后说话还是得注意,不能信口开合,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了。
吃过中饭,大家也顾不上休息,就开始忙活着准备上梁了。
屋子不大,只准备了三根长木,一根粗一点的是中间的大梁。
人们常常把担重任叫做挑大梁,可见大梁的重要性了,所以,大梁要用粗一点的木头屋子才够结实。
然后在大梁的两侧分别还有一根二梁,木料相对会细上一点。
幸好王师傅的工具够多,为了这根大梁,一共用了四组滑轮,同时时提升,就可以将梁木稳稳地吊到他们想要的高度。
帮工的人都是干惯了体力活儿的,将大梁拉上去对他们来说,也不算是什么特别重的活儿。
而张长松跟另外几名壮汉则已经站到了高高的脚手架上,准备接手一会升起来的大梁,他们要负责将其安装到正确的位置,任务更重。
“等等!”
正当大家都做好了准备的时候,王师傅突然喊了一声。
所有人都将目光转到了他的身上。
“大嫂,你家有红布吗?”
王师傅突然来了这么一句,把刘大娘问愣了。
然后就听王师傅解释道,
“你家这屋子起得太急了,按正理儿,这上大梁是要挑吉日吉时的,不过你们队长说,新时代新气象,我们要的就是个择日不如撞日,我觉得也有道理,这也算是特事特办嘛!
不过,这上梁毕竟是个重要的事情,不挑日子时辰也就算了,这披红还是可以搞一搞的嘛,你家里如果有红布的话,最好拿出来盖在这个大梁上,图个吉利。”
这话一出,好些人也都反应过来,纷纷点头,夸王师傅想得周到。
其实建屋的讲究大家伙儿都知道些,毕竟或多或少都经历过建房子的事情,哪怕自家没建,也给别人家帮过忙。
可就像王师傅所说,这次是特事特办,所以大家伙儿一时也就都没想起来。
周林同样也是如此,毕竟他以前就亲身经历过,不过以后盖房子,大家伙的习惯渐渐就改了,从挂红布慢慢就改成了插小红旗,不过道理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图个吉利。
张凤英当然也听明白了,她赶紧把手里的孩子往身旁的秀云手里一递,转身就进了屋。
不一会儿,她就拿了块红布出来了,布的颜色还很鲜艳,看得出来保存得很好。
她给王师傅展示了一下,“这是我结婚时候用的盖头布,我家那口子给我买的,师傅您看行不?”
“这哪有不行的,结婚是喜事,上梁也是喜事,又是一家之主亲手买的,用这个布再好不过了!”
王师傅抚掌,赶忙接过,示意刘元忠拿去绑在大梁上。
刘元志不在家,就只能由刘元忠这个亲大哥来代劳了。
等红布挂好,王师傅示意大家做好准备,然后他开始指挥,
“大家都听好了啊,一会儿我喊一二三,你们就抓紧麻绳,等我喊‘起’的时候,大家伙儿再一起用力往下拉绳子啊!
不能快,只能慢慢来,要随时注意梁的高度,不能一头高一头低,那样低的那一头就太重了,绳子会吃不消的。”
等大家都点头表示听明白了之后,王师傅眼睛变得坚定起来,
“好,大家伙儿听我的口令,一、二、三、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