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唔……”
宁野想了想,虽然他也看出来赵顼是拐着弯要他当大宋改开设计师,但是吧,人家毕竟是皇帝,还是个虚心求教的皇帝。
他岂能不给他这位皇老哥面子呢?
“其实关于变法,之前说的已经很多了,当务之急是不能急,要循序渐进,实事求是。要说建议,还真有。后世改革开放的经验,你看完了没?”
“嗯。”
赵顼先是点头,随即又摇了摇头,“书是看完了,但还有很多地方没怎么看懂。”
“没关系,这个我们以后慢慢聊。”
“这次我就先给你提几个点子,你回去琢磨琢磨,算是考题吧,下次来,等你回答。”
虽然宁野的话每每总能让苏轼吃惊,但这回听宁野的意思,这是要当帝者师了啊!
毕竟,除了帝师,还有谁能考皇帝?
不过,宁野显然没想这么多,本来他之前还在犹豫要不要介绍后世经验,毕竟时代差异挺大的,但见赵顼一脸诚恳地求教,宁野也就决定赌一把,把自己的想法说给赵顼和苏轼听听。
此刻,宁野的心里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
在大宋搞改革开放,到底能不能成?
显然,要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得亲自尝试之后才知道。
关于现代的改开,宁野不准备讲太多。
毕竟,当代有当代的国情,也有独特的时代大背景,北宋没必要每个细节都追根究底,也不可能像素级复制。
关键是要学习改开的成功经验,为大宋所用。
虽然盲目照搬照抄并不可取,但有些跨越时代的规律,未必不能通用。
“改革也好,变法也罢,首先要做的就是统一方向,解放思想。”
宁野当即拉来小白板,用马克笔在黑板上板书思维导图,这几日,赵顼、苏轼有空的时候都学了些简体字,因此倒不至于看不懂。
北宋需要统一的方向是什么?
放在赵顼的时代,自然就是变法强国。
在所谓的百年无事之后,北宋的三冗(冗官、冗兵、冗费)问题,已经到了不得不面对和解决的时候,因此,变法是势在必行的。
宁野当即建议,要想变法成功,就要把变法提升到国策的高度。
“国策?”
“对,就是要将变法上升到类似金科玉律、万世不易的程度,当然,说万世有点夸张,毕竟上一个说万世的二世就亡了,但最起码变法要坚持一百年不动摇,这样,后来的人不断接棒,才能一直将变法进行下去。”
赵顼虽然一直致力于变法,但却从未想到这一层。
他点点头,表示认可。
“朕明白了,就像太祖在立国之初,于太庙中立的碑文一样,亲笔书写「*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朕亦会为变法专门立碑,以警后人不得懈怠。”(注:*引用内容是据叶梦得的《避暑录话》等野史记载,读者可自行分辨。)
劳之逸本来先前对宁野的变法态度捉摸不定,害怕官家受宁野的影响彻底摒弃新法,此刻听到在宁野的建议下,官家竟然愿意为变法立碑,心中自然是高兴的。
“宁校长,解放思想是为何意?孔门之人,岂可信异端邪说?”
劳之逸趁热打铁,开口询问。
别看人家一介御厨就以为他没读过书,劳之逸只是对庖厨的兴趣多于朝堂,故而选择进宫为官家做御膳,但劳家也是汴京叫得出名字的高门大户,和他那些兄长一样,劳之逸从小也是要被送去私塾上课的。
“你们来得晚,之前我、小霍、扶苏还有刘据,我们在斋舍开卧谈会时,聊过儒学在当代为何不兴的问题(见第18章)。”
“今天这个问题我就不细说了,等你们下次见到扶苏、刘据,可以问问他们。简而言之,儒学自有其价值,但从思想进步的角度来说,其不应该是也从来不是唯一的真理。”
宁野看向认真听讲的赵顼。
“赵哥,你既看完了改开的书,想必那句名言也是记得的吧?”
“宁弟说的可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没错。”
宁野将这句名言写到白板上。
“划重点,这句话很重要,即便是放在九百多年前的大宋,我认为依然成立,因为这是人类社会的普世规律。”
“咱们不评价某一个学说好不好,但变法好不好,老百姓心中自有一杆秤。”
“解放思想,就是要跳脱既有的条条框框,只要能把变法搞好,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那就是大道所在。”
“道理是如此。”
苏轼在杭州担任通判三年,有些地方官经验,当即说道,“只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的地方拒不执行新法,或者变相执行新法,甚至是曲解新法的本意,不仅导致变法效果不佳,而且惹得民怨四起。”
赵顼点点头,显然,对于这个情况他也是了解的。
宁野笑了笑,胸有成竹地说道:“你们所担心的,无非就是地方官要么是保守派,抵制或者胡乱解释新法,百姓不明所以,跟着反对,要么就是下面的人为了完成指标或者谋取私利,强制变相推行新法。”
“是的,天下这么大,总不可能每个地方都从中央派人监察新法落实。”
“这还不容易?”
宁野用马克笔在白板上写下两个字,众人凑近一看。
“办报?”
赵顼眉毛一挑。赵顼在位时期,北宋其实已经有报纸了,主要为官报和小报两种。
官报又称邸报、朝报,由诸路州郡派驻首都的进奏官负责传发,主要刊载的内容是皇帝的诏书、政府法令等。
小报肇始于北宋真宗、仁宗年间,时人称之为 “单状”,或假冒为 “朝报”,内容丰富多样,但真实性有所欠缺。
不过,宁野建议的“办报”肯定不是这两个。
宁野写完后,当即走到书柜处,从一整面墙打造的书柜里,取出一沓现代报纸。
没想到吧,系统居然还给咱的学校配备了报纸!
“我指的办报,是指用现代模式开办大宋新闻业,不是你们已经有的那种原始的报纸,这个是我们现代的报纸,你们可以看看。”
赵顼和苏轼等人看到现代报纸,立刻挪不开眼。
他们心里不约而同浮现了一个问题,这份薄薄的报纸,当真能改变大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