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水乡的一个宁静角落,白镇以其独特的古建筑和传统的水乡风貌而闻名。
但是现在是九十年代,距离旅游大热,还有一段时间。
后世“特种兵式旅行”、自驾游,都跟交通迅速发展挂钩。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高铁,才让淄博烧烤、天水麻辣烫有那么高的热度。
而哈尔滨的“讨好型市格”养成,前提是是因为旅游带来了巨大收益。
2024年底,有人用AI做出来一艘冰雕航母,很多人都以为那是真的——因为大家对哈尔滨给予的期待已经有点高。
只有张红英知道,随着当地政府宣布将白镇改造成一个集旅游、休闲、文化展示于一体的古镇景区,这里即将经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化。
白镇先被列入了首批历史文化名村名镇。
为了确保开发的顺利进行,政府制定了拆迁补偿方案,并成立了专门的工作小组负责与居民沟通和协商。
这一行动开启的号角,就是很多人下乡收购条石。
江南一马平川,以前大户人家盖房子,门前会用条石砌起来一层台阶,防止雨水进屋。
夏天台风来的时候,河里水位会上涨,所以用条石把整个房子架高一两米很有必要。
而下河洗碗,洗衣服,甚至倒马桶,也都用条石修筑了完整的浜岸、汀步,也都是用条石修筑。
近年来随着水田消失,自来水普及,内陆的河沟岔子,渐渐的变成了臭水洼,死水潭。以至于原来修的整整齐齐的水边建筑,都失去了功效。
一直要到2020年前后,政府以及水利部门才会开始拨款重新修筑。
现在,这些条石,就都被人卖了。
一百斤石头卖几十块钱……村里的败家子们,自动把条石划拉一下,全卖了。
沈建珍把这个事当笑话告诉张红英。她跟家里保持密切联系,这件事还是沈建兴告诉他的。
沈家祖上也曾经阔过,门口有好几块条石。
吴小红虽然养鸡赚钱了,不代表她不再爱钱。她还是什么东西都想换成钱的性格——门口的条石被卖了个精光。
最后一块,是沈建珍以前最喜欢坐着发呆的。沈建兴在吴小红要卖的时候,拦住了:“姐姐说这块条石不能卖。留着坐一坐多好。”
所以只保留下来了这么一块。
张红英不关注条石,但是关注拆迁。她问沈建珍:“如果白镇要打造成旅游景区,你要不要买一些房子或者商铺?将来租出去也会有很多钱啊。”
沈建珍没有经历过后世那个旅游大热的年代,她觉得没有必要。不过听说张红英的房子要拆迁了,建议:“拆迁的时候你千万不要拿赔偿款。要商铺,或者房子。
我们前几个月出去玩,你也看到了,景区随便卖点什么都可以赚钱的。
你要是多要几个商铺,一辈子都可以不愁钱花了。
都说一铺养三代。”
张红英当然知道,但还是谢过沈建珍好意。
对开发旅游景区这事,大家心态不一。
有人觉得,这破破烂烂,又潮湿的房子,政府给钱,赶紧搬搬搬。要什么房子,我要经济补偿。我要去大城市。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每当想到即将到来的暴富,张红英的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她既渴望尽快达成协议,又害怕错过任何一个可能影响最终结果的因素。直到政府带来了更加细化的补偿方案——不仅有相当于市场价120%的现金赔偿,还可以选择获得新旅游公司5%的分成,张红英才真正松了一口气。旅游公司,谁也不知道这将来会是多大的一笔钱。
在整个白镇,像张红英这样积极面对拆迁的人并不是大多数。邻居们对于此次改造持有各种不同的看法:
“我儿子去上海了,一直喊我去养老。拆迁了正好补一笔钱,也可以给他们换套大一点的房子。”经过深思熟虑后,他选择了接受货币补偿,准备用这笔钱改善生活条件。
“我在这里住了这么多年,突然要搬家,真的很难适应。”她担心离开熟悉的环境后会找不到归属感,所以迟迟不肯签字。最后,政府决定建一个新村,不愿意等待原址回迁的人,可以都搬过去。
孙好婆年事已高,身体状况也不太好。“我不想折腾了,只想安安稳稳地度过晚年。”对于她而言,搬到陌生的地方意味着更多的不便。最后,一套靠近医院的新商品房,打动了孙好婆。
他们都选择了新房子,或者离开老住宅区。
其实像孙好婆的想法最典型:修啊修,改啊改,要什么时候我才能搬回来?只怕到闭眼都看不见了。
别人家已经用上了抽水马桶,用上太阳能热水器。我们这些老房子,要挖下水道,要铺设水管,那要几年才能搞好啊?
我还是想太太平平过几年。”
“老房子住了几代人,那肯定是有感情的。但是感情有舒服重要吗?乡下人几十年就盖一次房子,全部拆掉重新盖过。我们镇上人难道还及不来乡下人会享受不成?”
但是,这就出乎了拆迁部门的预料。
那么多人,几百户,只有七户选择了原址回迁,享受分红。
六户是不舍得离开老宅,他们笃信风水:政府出钱给翻修房子,这么好的事,肯定是房子风水好。不能搬走。
但是这样,拆迁部门手里就积压了太多房子。这会占用资金流……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他们原先预计,是八成都要搬回来的。
张红英是知道未来的发展的。
张红英的房子,土地面积就有两百多平。
她选择了原址回迁。
在听说拆迁部门要一条街的商铺准备对外售卖后,张红英高兴坏了。
最核心区域的商铺,景点是自己经营的。但是这条街道,正对景点门口。未来大巴车停靠以后,大家都得从这进景点!
张红英算算自己手头的钱——还是只够买十间左右铺子。
张红英打电话给沈建珍:“把你的钱都借给我。”
沈建珍知道张红英要买商铺,虽然不理解,但是也支持。大方把钱都给张红英汇了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