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斤猪肉,说多不多,说少却绝对不少。
姐妹俩买了两把眉钳,蹲在地上拔了半天,才终于把猪皮上的毛都拔干净了。缩着身子太久,站起来的时候腰都有点直不起来,走路蹒跚的像个小老太太。
沈建珍吐槽:“平时一斤肉都不舍得买,一下子买三十斤。
这要是能平均一下,每天都吃一些,才叫好。
我也是到现在才知道,我居然也有看肉看腻的一天。小时候一听见肉就流口水,现在,还没吃呢,看看就烦了。
谁能想到还有这样的好日子。”
张红英点头\/:“是啊,我托你的福。也托国家发展的福,不用整天面朝黄土背朝天,一颗汗珠子摔八瓣种田了。”
沈建珍也不知道张红英只是感慨,还解释道:“就算是没有我,你没有跟我出来南京,老家的田都改了桑,后来又改种树,你在家也不用种田了。
更何况大家都进了厂子里打工,哪里还需要掉汗珠子。”
“车间里还是很热的。就算是没有太阳直晒,车间里也是又闷又热。下班的时候,身上都汗滋滋,黏哒哒的。”张红英反驳。
“毛拔干净了怎么弄?我倒要看看你怎么在这么热的天气做出来酱肉。不要酱肉还没做好,就坏掉了。
虽然咱们现在手头不紧张,坏掉这么多肉,还是心疼的。”沈建珍絮叨。
张红英将猪肉提到水龙头底下,反复冲洗。
“啧啧,真没想到,三十斤居然这么多。”沈建珍在旁边看着。
张红英突然笑起来,问道:“你是不是以前对三十斤到底有多少没概念?”
沈建珍点点头:“我们过年肉食补贴发了五块钱,平时打一份红烧肉才一块五。
要是舍得买三块钱的,能给好多呢。
算起来,一份肉,大概是三四两。三十斤,我怎么去想象,也想不出来。”
张红英坏笑:“你刚上大学的时候,一个学期从九十几斤长到了一百三十多斤。
后来你嫌自己太胖,正好蛋糕也吃腻了,又从一百三十多掉到了一百出头。
看看这堆肉,你就知道那阵子胖了有多少。”
沈建珍哆嗦了一下:“阿英啊,你当你好姐妹,你竟然嘲弄我。
不过看看的确吓人。我以后一定要控制饮食了。
这么多肉贴身上,天呐,不敢想。”
沈建珍中年以后,也是三高一族。四十多的时候两个人站一起,沈建珍有两个张红英那么大。张红英又瘦又小,沈建珍又胖又高。明明小时候两个人差不多的。
虽然说胖一点,能让人看起来不那么老。很多人到了四五十岁,脸上法令纹皱纹都出来了,沈建珍被脂肪撑着,脸上还是很嫩。但是心脑血管病可是会要人命的。
所以张红英认为,一定要让小姐妹知道节制饮食的重要性。
像他们这种人,小时候挨过饿,受过冻,成年后自己有钱了,很容易就暴饮暴食。沈建珍上大学,一学期把自己吃胖了四十斤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现在能吃的东西还不多。等到将来,什么蛋糕,面包,奶茶,烧烤,样样都是让人发胖的东西。
要是管不住嘴,照沈建珍这个饭量,这个身高,胖到一百七八十斤,也不是什么难事。
倒不是说不能吃好吃的,但是一定要注意控制。还是健康第一。
张红英还道:“你现在年轻,所以胖也容易,瘦也容易。等到我们妈妈那个年纪,胖起来可基本上就瘦不下去了。
你不要不以为然。
胖子膝盖都要比其他人差一点。”
沈建珍打了个寒战:“好了好了,你不要再说了。大不了等你包好粽子,我少吃点就是了,别吓唬我。”
“我不是吓唬你啊,你不要忘记养猪场那边的几位检疫大爷。
我要送棒骨给他们吃,他们都不敢多吃啊,说是怕血管堵住。
虽然我知道你很讨厌别人说我都是为你好这样的话。
但是我是真的希望你能够长命百岁,我们俩做一辈子的姐妹。”
沈建珍大冷天打了个哆嗦:“你怪肉麻的。我汗毛都竖起来了。”
“好了好了,不讲了。我们来干活。”张红英见好就收。
张红英手下干脆利落,把肉切成麻将大小的块,然后用盐腌起来。
沈建珍吃惊:“我们老家腌酱肉,不是一整条腌制的吗?你都切成块了,回头腌好了怎么挂起来晒?”
张红英头也不抬:“我自然有我的办法。
再说了,这么热的天气,哪里能晒酱肉哦。放再多盐都没有用。”
“没有晒够太阳,酱肉怎么会香?”沈建珍嘀咕:“我一直惦记你家的酱肉粽呢。
小时候你拿粽子筷插着粽子吃,我馋的直流口水。
那么大块的肥肉,都煮化了,油亮津津的。”
“我还有拿粽子筷吃粽子的时候?”张红英表示不可思议:“我怎么记得我从懂事就在干活,天天被我妈带在身边,压根没时间出来玩。哪有时间跑在外面吃粽子?”
粽子筷是鸭湾村人为了方便小孩吃粽子,自己用竹片削的。上面是一整片竹片,打磨的很光滑。底下削成两根细棍子,可以稳稳的扎在粽子上,有点像学生用的圆规。
小孩子就用这种粽子筷扎着吃粽子。吃的时候注意点,不会掉。
“那会我应该是刚刚学说话,一岁多。还不太会走路,都是我妈抱着去你们家玩的。
你那会应该刚两岁,反正筷子还用不好,就拿的粽子筷。”沈建珍还在回味。
“……”张红英无语了:“一岁多的小孩哪里会记事。
还一口粽子让你惦记小二十年。”
沈建珍却信誓旦旦的:“真的真的。我看的直流口水。可是那会粮食紧张,你妈也没问我要不要吃。”
“行行行,等到了冬天,我晒酱肉给你包粽子吃。”张红英打发沈建珍边上待着去。
速成版酱肉的秘诀,就是先用盐腌制,把鲜肉的水杀出来。
等到盐分进去了,腌肉的坛子底下就是一层盐水。
张红英把肉切块,也是为了方便腌制出水。
等到了晚上,水分基本上杀出来了,张红英把肉捞出来晾干,又在锅里加上满满的酱油,把肉放进去。然后把锅放在灶上,小火慢炖。
又加了八角,桂皮,香叶进去。
沈建珍咽了口口水:“直接拿酱油炖?一滴水都不加?”
“嗯呢!就是得这么炖才行呀。”张红英一边轻声呢喃着,一边小心翼翼地将炉灶上的火力旋钮缓缓调至最低档。她那专注的眼神紧紧盯着锅中正在翻滚冒泡的肉块,仿佛这一锅肉承载了她全部的心血与期望。
之所以要如此精细地控制火候,是因为张红英深知,唯有以这种缓慢炖煮的方式,才能让肉质充分吸收调料的香味,并且最大程度地保留住其中的鲜美汁水。而最终炖制出的成品味道,也会更接近于阳光晾晒后的独特风味——那种带着微微干爽、醇厚浓郁的口感。
随着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厨房里渐渐弥漫起令人垂涎欲滴的香气。张红英轻轻吸了一口气,嘴角不自觉地上扬起来,显然对即将出锅的美食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沈建珍闻见了,冲张红英竖起来大拇指:“你行的!”
因为一滴水都没有加,经过长时间炖煮,酱油渗透到了每一条肉丝。而因为温度低,肥肉是缓慢熟化的。
“真的跟晒出来再蒸熟的酱肉味道一模一样。”沈建珍迫不及待尝了一块:“就是太咸了。”
张红英没好气:“盐你也要少吃点啊!这种腌制好的肉,一块肉就要包一个粽子的,煮熟了咸味才能分散的均匀,吃起来刚刚好。
你空口吃一大块肉,那得多咸啊。”
也不是张红英瞎操心。
因为饮食习惯的问题,常年喝粥,吃得极咸。
鸭湾村的人,到老了,有一个算一个,都是高血压、糖尿病。
这个装心血管支架,那个装颈动脉支架……
反正健健康康没问题的,基本上找不到。
不少人四十刚出头,就脑溢血了,中风了。还有人心脏血管撕裂的,好像叫什么动脉夹层破裂。
张红英知道这个,是因为她们小队有个人就是这个病。为了救命,肋骨都扒开了三根,换了人造血管,才救回来。花了好几十万。
张红英相信,不管什么病,不管医生医术多高超,得了病总是痛苦的。
最好就是平常自己注意保重,不要等病了再去找医生。
好好活着不好吗,为什么一定要等到来不及,才去找医生救命?
沈建珍嘴里还在说:“我们出汗多,吃盐吃少了才有问题呢!
天天出汗,口渴的不行,老师说了,要适当补充盐分,要是出了很多汗后,再大量喝淡水,搞不好就会水中毒。”
张红英不信:“人天天离不开水,吃饭,喝水,洗澡,哪样不需要水。
水怎么可能中毒!”
“反正不吃盐是不行的。”沈建珍总结。
“……好嘛,你跟我扯什么?
我只是让你少吃点盐,又不是让你不要吃盐。”张红英气结。
就在这时,隔壁店铺的老板慢悠悠地走了过来,脸上挂着好奇的笑容,开口问道:“嘿,两位小姑娘啊!我看你们在这里忙前忙后的,是不是这家店的老板请你们来帮忙的呀?那他给你们开多少工资呢?一个月能有多少啊?”说这话时,他的眼睛滴溜溜地转着,似乎想要从她们口中套出一些有用的信息。
沈建珍听到声音后,立刻抬起头,目光警觉地上下打量起这个不速之客。只见眼前站着一个胖乎乎的中年男人,身上系着一条略显油腻的围裙。或许是因为刚刚忙完店里的活计,他的额头还微微渗着汗珠,但这丝毫不影响他满脸的红光,反而让整个人看起来精神很好。
与沈建珍就差把“警惕”两个字挂脸上不同,张红英微笑招呼:“老板你进来坐,有什么事吗?”
“哦,没什么事。我就是闻见你们店里传出来味道怪香的,想来看看你们做的什么。”
张红英:……这是打探敌情吗?
“我们就是做几个粽子。我们家乡的口味。也不知道南京人喜不喜欢吃。
晚点煮好了送你尝尝,看看是不是合你的口味。
如果经营项目不冲突的话,我也支持你拿货过去卖。”
“那怎么好意思?”那人嘴上说着不好意思,眼睛还直往厨房里看。
也不知道是不好意思尝尝,还是不好意思拿货去卖?
其实这么站外面看,也看不出来什么。
而且酱肉用锅盖盖着,厨房里水蒸气搞的一片白茫茫的,什么也看不见。
酱肉的加工程序复杂,就算是手把手交,都未必能做出来那个味道呢!张红英是一点都不怕的。
他不信谁能眼睛看一下就学了过去。
就连沈建珍这样说是尝一下就能做出来七八成的天赋,应该也做不出来这种酱肉。
谁能想到,肉要腌制,要酱,还要晒——没有一个月,都做不出来一块酱肉。
这也是一种极小众的吃法,天时地利,缺一不可。
万一,这粽子真能受欢迎,从而推广开来,甚至别人也跟着做酱肉,她也算是立功了。
沈建珍警惕,纯粹是不大喜欢陌生人上门。她只喜欢观察够了之后主动出击,对这种自己上门的,都抱排斥心理。
经过三个小时的炖煮,浸泡,速成版酱肉成功了。
张红英把锅盖上,放到阴凉处:“再泡一晚上,明天就可以用来包粽子了。”
沈建珍感叹:“阿英,你干活这个认真劲也是没谁能比了。
这么复杂的做法,也亏你想的出来。”
张红英:“……不瞒你说,这个方法,其实不是我想出来的。”
“那是谁想出来的?你认识的人,大部分都是祖祖辈辈在鸭湾村长大,生活,完全没必要搞这种速成版啊。”
张红英心里暗笑:“这不是还有你吗?你背井离乡,突然有一天,特别惦记家里这一口酱肉……你不仅想出来了这个办法,还把它发到了朋友圈。”
不过这些,就不用说给沈建珍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