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段时间,何雨柱一直在思考,怎么协调更多资源,更好地推进后勤部改革。
最好的办法,自然是实行奖罚机制,奖励先进,惩戒后进。
在这个基础上,则是需要建立更完善的评价机制。
从某个角度来说,评价机制最为关键。只有让大家都觉得公平公正,才能激励与吸引更多工人参与进来。
但这里又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一些之前是后勤部领导或者老领导,本身占有更多资源,让他们与一般员工一样的待遇,一样的激励机制,本身也不公平。
任何的绝对公平,必然带来绝对的不公平。这一点,在二十多年前的五十年代,大家都吃过亏。
当然,最好的办法,是对红星轧钢厂的后勤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将后勤部作为企业来对待,逐渐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科学的决策机制、规范化的财务管理制度等。
这里涉及到的内容更复杂。
其后,何雨柱推出聘用制,所有原后勤部的工作人员包括其他部门的职工,都可以竞聘相关职位。所有参与竞聘者,需要对自己竞聘的岗位进行岗位描述,并推出自己的竞聘方案。然后在全场范围内,进行演讲。
会让红星厂的部分员工对竞聘人员的方案进行打分。当然,红星轧钢厂后勤部改革小组,也会对个人方案进行打分,而且拥有更大的评分比重。
这也是首次,在华夏土地上,出现让工人来直接竞聘,工人来作为评委打分的情况。
当然,最终决定权,必然是在改革小组中。而改革小组会对所有竞聘者的方案进行打分,并进行公开公示。
这是最大程度上,确保公平公正,确保能者上。
当然,何雨柱的后勤部改革,非常务实。比如说,后勤部的采购人员,你说你有能力,我说我有能力,那么在竞聘时,有人能够以更低价格买到同样产品,自然说明其能力更强。
这种能力,不只是看个人能力,甚至包括社会关系。
这也是何雨柱首次将人际关系能力直接化,显相化。这个改革,在改革小组内部都引起争议,但何雨柱反复阐述,为什么要如此做,能够带来怎么样的巨大好处,最终由杨厂长这个改革小组组长进行拍板。
至此,红星轧钢厂的后勤部改革,进行到最后的实操阶段。
这种改革方式,不说在京都,在整个华夏,都是破天荒。刘红梅作为理论部的优秀记者,特别对此事进行深度报道。
诡异的是,刘红梅虽然对这个新闻进行深度报道,但少见的是没有进行记者评论。
这也是免得被有心人做文章,说刘红梅与何雨柱公器私用。
作为新闻报道推出,刘红梅却是在积极履行记者职能,其他报刊的记者只会很羡慕,又让这个仲闻大记者写出一篇好文章。
刘红梅的这篇文章,虽然没有自己写评论,但不少地方性的重要报纸都在转载,再后来,《群众月刊》也进行转载,并加了编者按,对红星轧钢厂的后勤部改革进行评论。
虽然这只是从媒体层次进行讨论,但熟悉《群众月刊》地位的人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群众月刊》对何雨柱推出的这个改革方案评价非常高,大意是既能够注重宏观规划,又注重具体的实操,非常的审时度势。并提到对于我们现在正在进行的国运盛事行动,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注重审时度势。
在许多人可以预计的设想中,红星轧钢厂的改革,正在获得更高层次的认可。作为其中的首席操盘手的何雨柱,也开始进入某些重要人物的眼中。当然,杨厂长也得到很不错的评价。
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外行看门道,内行看热闹。
在轰轰烈烈的红星轧钢厂后勤部改革中,最终当选的基本还是原来的那些部门领导,只有两个岗位换了新人。一个是第三采购部的主任,一个是电影院的经理。
但这些依旧在原来岗位上工作的人,他们的身份不同了,他们是通过竞聘成功的。而在三年后,甚至一年后,如果工作出现严重问题,需要让贤的。
从某个角度说,对红星轧钢厂的人来说,现在吃的还是铁饭碗,但铁饭碗里,有些能够吃好,有些能够吃饱,有些则只能吃的勉强,有些则只能吃的饿不死你。
这一切,则是需要看个人努力了。
这其实也是增加厂领导的权威。
在以前,这是铁饭碗,任何人只要进来,哪怕不努力不做事,都不能开除你。这就导致企业的工作效率十分低下。现在不同了,你工作不好,评分不够,就需要让贤,让你去到另外的岗位。
这个岗位,收入自然会不如之前的岗位。
收入基本上对所有人来说,都是最能见效的指挥棒。
完成红星轧钢厂的后勤部改革,已经是1979年都过完了,马上过农历春节。何雨柱这些天忙得脚不离地不说,还要不断解释,反复解释,这样才能让工厂员工了解、理解与满意。
等忙完这段最艰苦的工作,离春节已经不到半个月。
何雨柱直接请假了。这段时间可把他累坏了,以至于没多少时间去累刘大记者。要不是有系统给的回春液,只怕直接要累脱相了。
请假后,何雨柱好好给自己放了一个大假,直接睡了大半天,一直睡到早上九点多才起床。起来后,一个人在四合院走来走去,像一位老大爷。
这个时候,秦淮茹也从看守所里出来了,棒梗因为性质更恶劣,还继续关着,而且是去到劳改场。
秦淮茹回来后,经常待在家里,很少出来,以至于何雨柱一次都没见过。当然,这也与何雨柱十分辛苦有关。这段时间,加班是常态。
这次难得的休息,何雨柱终于见到秦淮茹,两人聊了几句,但都感觉彼此的生硬,也都知道,两人之间的关系,再也回不去了。
但这怪谁?何雨柱觉得自己可以理直气壮,秦淮茹觉得确实不是何雨柱的错,但已经是这个结果,就算不是何雨柱的错,也只能选择与何雨柱疏远。
倒是槐花与小当还住在何雨柱另外一间房子里,大家都下意识地没有提这回事。
好不容易有空的何雨柱,开始在想办法,怎么解决冬季供暖问题。
说起京都的冬季供暖,建国以前,京都只有少数楼房有供热设备,估计全市总共不过100万平方米左右。以当时的技术条件与工业能力,根本不具备发展集中供热的条件。
其后在1955年,京都市规划委员会在编制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的同时,也编制了集中供热规划。包括按五十年考虑的远景规划,但推进速度很慢。到了1974年,京都建成了蒸汽东线,其后至1977年第二热电厂建成供热,供暖能力取得巨大进步(这部分内容来自供暖公司的历史资料,笔者进行部分引用),但京都许多地方没法达到人人供暖。
四合院倒是有供暖,不过效率不高。何雨柱很想进行改革,不过作为非专业人士,有些狗咬刺猬,不知怎么下手的意思。
这也让何雨柱很头痛,才发现,就算作为穿越者,拥有许多前世经验,但到一些具体业务,依旧是无能为力。
社会的进步,永远都是由更多普通的人民群众推动,作为个体的自己,只能起到推波助澜作用。
站在四合院里,不一会,何雨柱就冷的受不了,快速回到屋子里,这个时候,何雨柱开始对红星轧钢厂生产车间的改革,有了灵光一现的灵感。
明知道自己需要好好休息,何雨柱还是忍不住开始撰写车间的改革方案。以至于忘了时间,等刘红梅回来,何雨柱竟然忘了做饭。
“柱子,你今天干啥了,饭都没有做了呀。”
刘红梅显得很无语。
何雨柱才想起什么,说道,关于好像轧钢厂的车间改革,我有了一个初步构思。
“行吧,你先忙吧,我做饭去。”刘红梅能够理解何雨柱的这种工作状态。
何雨柱顿时从工作状态中醒了过来,说道,“哪行,天这么冷,水这么冷,再说我今天是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