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 没有放假的五一
已经来不及缅怀四月的最后一个休沐日了,现在赶到战场的,是没有劳动节的五月初一。
虽然是到了五月,但是还不算完全入夏,韩执出门时,苏轸还没有醒。反倒是来到了门口之后,就看到了正在正院里散步的韩卓。
“大人。”韩执正了正官帽,微微躬身作揖道。
“八娘还没醒吗?”韩卓微微一笑,来到了韩执的面前,伸手帮他整理了一番朝服。
韩卓的手指拂过儿子肩头的蜀锦暗纹,道:“那礼器的案子,你现在办的如何了?”
韩执垂手而立:";复大人,昨天在城西外的西山下发现了一个庄子,经查实确系张尧佐产业,不过也就发现了一件光禄寺的酒樽。";
韩卓的手指停在了韩执的肩膀上,轻轻地点了两下,然后道:“西山下的庄子......”
他站在原地思索了一番,然后笑了笑,道:“为父倒是有一点小小的线索,你想不想听呢?”
韩执眼中闪过一点光芒,然后连忙点头,道:“还请大人明示。”
“西山下的庄子,在三年前商胡决口、黄河改道时,为父听说,张尧佐用三百车红胶泥置换的十顷薄田。当时的记载大抵是这样的......”
“皇佑元年三月,盐铁使张尧佐以';修建家庙';为由,向工部侍郎贾昌朝申领三百车红胶泥。”
韩执心中一喜,但是很快又被压了下去,问道:“但是大人......我是在大理寺当值,可没有什么权力去查工部的东西啊。”
韩卓只是笑笑,没有明说,只是道:“上车吧,边走边说,不然你怕是要上值迟到了。”
韩执随着父亲登上马车,车夫也是识趣地快速拍马。马车缓缓启动,车轮在石板路上滚动,发出沉闷的声响。
“为父倒是有些纳闷......”韩卓坐稳后,笑道:“八娘可是眉山远近闻名的大才女,能让八娘夸赞文采的你,居然想不出来怎么办?”
“你的先生可是包枢密,同任三司使。三司使可是有清查盐铁司旧账的权力哩,你寻个时间,去寻一寻你先生,说不得就能得到什么新的东西?”
韩执听闻父亲此言,心中豁然开朗,不禁敲了一下自己的脑袋,道:“我竟糊涂了,忘了还有先生这层关系!”
韩卓捋着胡须,笑着点头,忽然又问道:
";还记得八娘的及笄礼吗?";
问着,韩卓从怀里取出一本书,递给了韩执,道:";王拱辰中丞送的贺礼,正是贾昌朝任上的《工部制造法式》。书页间夹着批注——”
苏轸还贴心地做了对折,批注所写:
";红胶泥,金三成七,与祥符七年牺尊锡铅比例六一比相克,不能用于家庙筑基——疑。";
韩执一愣——苏轸只是有段时间不写文章不作批注了,但是不代表她不学了、不读书了啊!可以说,她真的是什么书都看。
当初赵祯皇帝赏赐的那几本新书,都是苏轸先拿走,然后在他之前先看。那些新书涉及经史子集等东西,苏轸皆能看得津津有味。
而且她能在只看一遍的情况下,还能帮韩执解疑。苏轸自己当时没觉得什么不对劲的,甚至韩执自己都没觉得有什么不对劲!
韩执很快又反应了过来,问道:“这个书......大人是从哪里拿来的啊?不对啊,大人你......你怎么知道八娘的及笄礼物是什么?!”
韩卓笑了笑,道:“你家八娘,心里细的很!你莫要以为你瞒着她,她就什么都不知道了,只是不说罢了。”
“前段时日她来寻我,与我说了一些她的猜测。虽然她推断不出具体发生了什么,但是倒是从为父这里问到了关于贾昌朝的事情。”
“然后,她便是翻了这本《工部制造法式》出来,交给了为父。”
“当时为父也是惊诧,为何她一个娘子家,还能有此工书。仔细一问,方才知晓是御史中丞王拱辰所送的东西。”
韩执心中十分意外,然后韩卓又说:“她当时还不确定,寻出了《天工开物》,在其中算了一番。才再次肯定——”
“红胶泥与牺尊材质七三相克,不合家庙筑基常理。只是当时她尚是个及笄娘子,故而不作多说,前段时间正好翻了出来。”
这下说得通了,为什么当初张茂则提出“右”、“张”、“贾”的时候,苏轸居然能第一时间就想到“右”和“张”这两个字,就是指的张尧佐。
韩执此时就直接紧张了——苏轸这下子可是知道的太多了,万一被人知道了,那可就不好了。
韩卓拍了拍他的肩膀,笑道:“为父知道你在想什么,放心便是,八娘那边为父会替你照顾好的。而且为父也不让她过多地猜测。”
“你且只管专心查案,家中有为父和你母亲,定不会让你的好八娘受到一丝问题。”
......
一路走,一路聊,便是来到了大理寺的门口,然后韩卓便是道:
“好了,也是到大理寺了,你且去当值。为父回家去了。”
韩执下了马车,朝着车上的韩卓微微颔首,道:大人,我且去了。
“好好当值。”
韩卓只是留了这么一句话,便是让车夫开车离开了。
此时章询已经迎了出来,韩执见了他也不含糊,直接吩咐道:“此时时候还早,你先差人,去谏院寻一下我的先生,就说今日午时,勤政门用午饭时,有些问题想请教一下。”
“是,韩少卿。”章询拱手行礼,便是迈开腿就打算走。
但是走出去没两步,他忽然又兜首回来,道:“差些忘了,还有些事忘了跟韩少卿说。”
“什么事?”韩执倒也不急,问道。
“复韩少卿,”章询此时就招了一个衙役过来,道:“昨日您吩咐的,让弟兄们去查西山下沿路的人。又发现了——”
“在西山脚下到官道口,有一处当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