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考试的场地和现代的不一样。
用一堵堵墙隔开出一个个小小的单间,只能容纳下一个人坐进去,目的是防止考生作弊,古称为号舍。
县试只需要在这里呆上一整天,所以都是只提供一张椅子和一块木板当书案。
如果是像是贡试,则需要待上九天,吃喝拉撒都是在号舍里解决,可想而知那几天的号舍是怎样的臭气熏天。
考篮统一放在右脚边上,主考官是县令,开考前还会再次核对一遍考生信息。
等核对完成,县令下令才能开始答题。
“开始吧。”
一声令下,稀稀疏疏的卷子响起,县试正式开始。
县试试题也是又不一样的,二十岁以上和二十岁以下的题目是不一样的。
二十岁以上的称为已冠文题,二十岁以下的称为未冠文题,一个小时以后,小吏会过来在考生写到的位置上面盖戳,以此判断快慢。
卷子上四书两题,作诗一题。
四书第一道题: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入公门。(做起讲)
四书第二道题:“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请阐述其义理)
作诗一题:赋得“春日盛景”。
第一道题出自《论语》乡党篇第三章,字面意思解释出来就是,快步向前,好像鸟儿张开翅膀。贵宾辞别后,一定向君主禀报,说:“客人已经不回头了。”
可真的题意哪有那么简单。
看似简单的字面意思背后,都隐藏着义理和考察意思。
宋怀玉紧紧握着笔,目光在这第一道题上反复徘徊,若只从字面去理解,必然无法触及这题目的精髓。
他在脑海中努力思索着《论语》的整体思想体系,试图从中找到与这道题相关的线索。
“快步向前,翼如也,这是否意味着君子行事应当迅速而果断,且姿态优雅?宾退必复命,是否体现了对君主的忠诚与尽责?”宋怀玉边想边在草稿上简单地记录着自己的思路。
宋怀玉的心跳愈发急促,额头上也冒出了细密的汗珠,继续深入思考着:“入公门这一细节,又是否暗示着进入特定场合时应有的规范和敬畏之心?这一系列的行为描述,或许是在强调君子在不同情境中的举止得当和内心的坚守。”
时间在紧张的思考中流逝,宋怀玉不敢有丝毫懈怠,他努力将这些零散的想法梳理整合,期望能给出一个令自己满意,也能让考官认可的答案。
宋怀玉深吸一口气,定了定神,开始提笔书写。他的字迹起初还有些颤抖,但随着思路的逐渐清晰,笔触也变得越发沉稳有力。
“夫‘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入公门’,此数言实蕴含君子之行止深意。趋进翼如,乃示君子行动之敏捷且不失风度,其速而不慌,疾而不乱,举止间尽显从容......”
写到关键之处,宋怀玉停顿片刻,再度斟酌词句,力求表达精准。
而此时,一个小时的时间已悄然过去,小吏的脚步声在号舍外响起。
小吏踏入号舍,瞥了一眼宋怀玉的卷面,迅速在他所写之处盖上了戳,随后一言不发地转身离开。宋怀玉心头微微一紧,但很快又平复下来,继续专注于答题。
他接着写道:“宾退必复命,彰显君子之忠信。对主之尊重与尽责,无有丝毫懈怠,此乃为人臣之根本。至于入公门,更显君子对礼法之敬畏,谨言慎行,不敢有丝毫逾矩。”
写完这一段,宋怀玉感到心中稍定,目光转向了四书的第二道题。他轻咬嘴唇,思索片刻,便开始在新的一页上书写对“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的理解。
“君子之泰,源于内心之平和与笃定。其胸有丘壑,不为外物所动,故而能泰然处世。不以己之能而骄矜,常以谦逊之态待人接物......”
宋怀玉笔耕不辍,继续写道:“小人之骄,多源于浅薄无知与虚荣自负。稍有小成,便忘乎所以,目中无人。因其内心浮躁,缺乏涵养,故而难以保持平和之态。”
写到此处,宋怀玉稍作停顿,回想起平日里先生的教诲,以及自己所读过的经典着述,进一步充实自己的论述。
“君子之泰,是一种内在的修养与境界。无论身处顺境逆境,皆能坦然面对,不骄不躁。而小人之骄,恰是其短视与狭隘的体现,稍有风浪,便易陷入困顿。”
宋怀玉一进去状态,就会停不下来,奋笔疾书。
周围的监考考官不停的号舍之间走来走去,偶尔在某个号舍前停下来,远距离看几眼然后走开。
写完第二道题,宋怀玉已经满头大汗,他抬头转动一下脖子,酸痛不已。
余光瞥见对面的考生刚吃完东西,现在正在收拾,其他考生的考篮上面那层布已经掀开,里面的东西吃完了。
看了一眼日光的转向,发现不知不觉已经来到了下午申时。
宋怀玉的肚子咕咕的叫个不停,他很想继续写,奈何低血糖导致他冷汗直冒,手抖个不停。
打了个手势让考官帮忙拿考篮给他,考生是不允许蹲下身去的。
考官看到宋怀玉的手势,皱了皱眉头,但还是走了过来,将考篮递给了他。宋怀玉赶忙从考篮中找出一块饼子,匆匆咬了几口,努力平复着身体的不适。
饼子是酱肉馅的,即使饼子冷却了,很美味。
饼子很干,难以下咽,宋怀玉不敢直接喝冷水,又嫌暖水壶麻烦,索性就不喝了。
宋怀玉艰难地咽下几口饼子,嗓子里像是堵了一团棉花,他抿了抿嘴唇,试图分泌出一些唾液来缓解这种干涩。
此刻,他的心思却不敢完全放在吃食上,目光时不时瞟向试卷,心里焦急万分,生怕浪费了太多时间。
好不容易把饼子吃完,宋怀玉感觉体力恢复了些许,便又立刻投入到答题之中。他定了定神,开始构思那首“春日盛景”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