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星偶然间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薛宝钗竟然曾经当众嘲笑过王熙凤不认得字!这可真是令人意想不到啊。
不过呢,严格来讲,王熙凤其实并不是完全不识字的。要知道,她可是出身于王府的尊贵小姐,而且还是贾府里掌管家务大权的当家奶奶呀,怎么可能一点字都不识呢?只不过,或许她在书写方面确实不太擅长罢了。
在《红楼梦》这本书的第二十八回,也就是“蒋玉函情赠茜香罗,薛宝钗羞笼红麝串”那一回当中,有这样一段情节:当时王熙凤需要记录一些物品清单,于是便让贾宝玉帮忙代写。只见贾宝玉笔下生花地写下了“大红妆缎四十匹,蟒缎四十匹,各色上用纱一百匹,金项圈四个”等等内容。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出,王熙凤对于这些文字和数字并非一无所知。
而到了第四十七回,“呆霸王调情遭苦打,冷郎君惧祸走他乡”的时候,又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那天王熙凤陪着贾母一起打麻将,正玩得高兴时,王熙凤还笑着对探春说:“你们知书识字的,倒不学算命?”
第五十五回“辱亲女愚妾争闲气,欺幼主刁奴蓄险心”中,贾探春代为管家。王熙凤私下里又和平儿说,探春虽然是姑娘家,但是心里事事明白,不过是言语谨慎罢了。也确实,贾探春是诗社的骨干会员,知识水平远在王熙凤之上。
到了第四十二回“蘅芜君兰言解疑癖,潇湘子雅谑补馀音”中,带刘姥姥逛完大观园之后,巧姐儿着凉了,在发热,刘姥姥说可能是撞了客,平儿就拿出来《玉匣记》找原因。王熙凤和她的丫鬟们都不认识字,又把彩明叫来念给她们听。
实际上,王熙凤并非完全不识字,应当说是识得些许文字,但对于书写则不太擅长。这一点在抄检大观园时表现得尤为明显,那时王熙凤竟然能够当众念出潘又安写给司棋的那封情意绵绵的情书。
要说王熙凤不善于书写,倒也不足为奇。毕竟那个时代乃是男权当道的封建社会,所奉行的观念向来都是“女子无才便是德”。即便是像李纨这般出身于族中男女皆通诗书之家的女子,其父亲也仅仅只是让她读些诸如《女四书》《列女传》之类的书籍,仅要求她能认得几个字而已,并从小便教导她应以纺织和女工为重。
然而令人感到颇为怪异的是,尽管林黛玉此前从未与王熙凤谋面,但却曾从母亲贾敏那里听闻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迎娶的妻子正是二舅母王氏的内侄女,且这位表嫂自小是以男儿之姿教养长大,还有个学名叫作王熙凤。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王熙凤是被当作男孩子来养育成人的,按常理来说应受到更多文化教育才对,可为何到头来竟连字都不识呢?若想探究其中缘由,不妨先看看贾府又是如何培养贾宝玉和贾环这些男子的。
贾府设有家塾,这里可是培养贾家子弟的重要场所。平日,贾府的男孩子们都得乖乖前往此处,认真研习四书五经、吟诗作对、练习书法,同时还不能落下骑射技艺的训练。那么,再瞧瞧林府又是怎样养育林黛玉这位千金小姐的呢?林如海膝下仅有林黛玉这么一个宝贝女儿,但为了排解膝下荒凉之感,他竟将林黛玉佯装成男儿来教养。不仅如此,林如海还专程聘请了贾雨村担任林黛玉的老师。
而同样被王府当作男儿抚养成人的王熙凤,却为何不善书写呢?这其中或许存在着多种原因。首先,很有可能是由于王府所采用的教育方式存在一定的问题。要知道,王府的先辈们皆是凭借赫赫军功得以起家,因此他们极有可能不太注重子女的文化教育,反倒期望后代能够沿袭家族传统,依靠军功踏入仕途。我们只需看看王子腾身为武将这一事实,以及王夫人和薛姨妈相对较低的文化水平,便不难推断出王府后代整体的文化水准着实不高。
再者,也许问题恰恰出在王熙凤本人身上。王熙凤的性格向来外向奔放,平日里总是风风火火、咋咋呼呼的。她最讨厌那些说话慢条斯理之人,就连身旁的丫鬟们行事稍有迟缓,都会遭到她的斥责。这样的性格特点使得王熙凤难以静下心来专注于笔墨纸砚之间,自然也就无法练就一手好字了。
且说这凤姐身旁的丫鬟们,哪怕只是言语稍显轻柔缓慢些,都会招来凤姐的一顿斥责。由此可见,她的性情那可真是急躁如火啊!以她这样的性子,怕是很难安安静静地坐在学堂之中,聆听那些先生们摇头晃脑、慢条斯理地念书讲学。
虽说这凤姐同男孩子们一般也进了学堂,但说到底也就是认得那么寥寥几个字而已。她呀,绝大部分的光阴想必都是与自家兄弟一同调皮捣蛋度过的。
再瞧瞧她这般的性格,就更别提能静下心来钻研女红之事啦!待到长大成人之后,恐怕就连自己出嫁时所着的嫁衣都绣不出一针一线呢。而到了适婚之龄的王熙凤,其性格既不够温柔婉约,又对女红一窍不通,想来也就只能寻个由头推脱道:“我自小便是当作男孩子那般教养长大的哟!”如此一来,倒也算是给自己找了个说得过去的理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