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麟面色冷峻,猛然高高扬起手臂。
紧接着,如洪钟般的声音响彻全场。
“全军戒备,枪手准备!”
原本略显疲惫的行军队伍,好似瞬间被注入了磅礴的力量,迅速且有条不紊地行动起来。
士兵们的目光犹如燃烧的火炬,又似锐利的鹰隼。
原本松弛的肌肉刹那间紧绷起来,行动干净利落,充分彰显出长期训练所形成的默契与高效。
燧发枪手们动作娴熟无比,迅速从肩上取下燧发枪。
那枪身闪烁着金属特有的冷峻光泽,他们先是从腰间皮囊中掏出定量的火药,精准地倒入枪管,随后用推弹杆稳稳地将铅弹压实。
紧接着,快速检查燧石与枪机,确保发火装置毫无问题。
手指轻轻扣住扳机,微微拉动枪机,使其处于待发状态,这一连串动作流畅自然,没有丝毫拖沓。
步兵们也迅速握紧手中的兵器,盾牌兵们将厚重的盾牌稳稳地伫立在身前。
双脚如同扎根大地一般,彼此的盾牌紧密衔接在一起,仿佛铸就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钢铁城墙。
长矛兵们微微下蹲,长矛斜指向前方,矛尖寒光闪烁,恰似即将出笼的猛兽露出的锋利獠牙。
往昔那些军纪散漫的勋贵们,此刻也被这战前紧张的氛围所感染,往日里的嬉笑玩闹与放纵不羁的神态全然消失不见,面容变得凝重而肃穆。
他们深知当下的局势极为严峻,鞑靼骑兵的凶悍是众人皆知的,而难民们的凄惨境遇更是深深刺痛了他们的心。
这些平日里在京城养尊处优、纵情声色的勋贵子弟们,此刻真切地领略到了战争的残酷以及自身所肩负责任的重大。
就连平时最为不着调的郭敬也紧紧攥着缰绳,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
目光死死地锁定在前方,心中暗自悔恨平日里对军纪的疏忽与懈怠。
姜升的嘴唇微微颤抖着,似乎有什么话想要说出口,却被这凝重的氛围所遏制。
他们已不再是那班只知道吃喝玩乐、寻衅滋事的纨绔子弟,而是即将投身战斗、守护大明百姓的勇士。
尽管内心仍然存在着畏惧与忐忑,但在朱麟的威严与使命感的感召之下,他们也决心与士兵们同仇敌忾。
为扞卫大明的疆土与子民,展现出应有的担当与胆魄。
待难民们如潮水般从阵前汹涌而过,朱麟目光如炬,看准时机,果断下令开枪。
刹那间,燧发枪齐声轰鸣,硝烟弥漫,枪声回荡在整个旷野之上。
然而,对面的鞑靼骑兵却毫无惧色,反而愈发疯狂地策马冲来。
他们心中早有盘算,深知大明的神机营以往使用的火绳枪每次射击间隔极为漫长。
只要熬过前两波攻击,等到近身搏斗的时候,神机营的那些士兵便会成为他们刀下任其宰割的羔羊。
虽说如今换成了燧发枪,第二波射击的间隔有所缩短。
这让鞑靼骑兵们略微感到惊讶,但这也仅仅是片刻的迟疑。
他们随即便调整了策略,攻势愈发猛烈,妄图以最快的速度冲破明军的防线。
徐志道在一旁心急如焚,他深知朱麟虽然作战勇猛,但在指挥神机营作战方面经验尚缺。
见此危急情形,徐志道毫不犹豫,挺身而出,高声呼喊。
“全军听令!
下马,分为三排,立、站、卧!
第一排放完枪后迅速退后装弹,第二排放完也退后装弹,第三排放枪,然后退后装弹,循环交替,不得有误!”
而此时,士兵们虽然心底对徐志道这个监军曾经有所轻视。
平日里散漫惯了的他们,对徐志道的指挥也心存疑虑。
然而“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这一信念早已深深地烙印在他们的灵魂深处。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他们没有丝毫犹豫与违抗,迅速将内心的偏见搁置一旁。
士兵们闻令而动,迅速下马,井然有序地排列成三排。
第一排士兵卧倒在地,依托地面的稳定,更加精准地进行射击。
他们的眼神坚定而冷静,全然不顾鞑靼骑兵愈发逼近的嘶吼与马蹄声。
射击完毕后,迅速起身退至最后一排,进行装弹。
第二排士兵单膝跪地,沉稳地举枪瞄准,随着一声令下,一排枪火喷射而出,铅弹如暴雨般射向敌军。
射击完毕后,他们也立即起身,快步退至后排,同时熟练地从腰间取出火药与铅弹,开始紧张地装填。
第三排士兵紧接着上前,站定身姿,举枪、射击,动作一气呵成。然后退后装弹。
这一番操作下来,前冲的鞑靼骑兵遭受重创,抛下同伴的尸体,仓皇逃窜。
看着鞑靼骑兵如潮水般退去,明军阵中并未响起欢呼。
朱麟眉头依旧紧锁,他深知,这只是暂时的胜利,鞑靼人不会善罢甘休,日后必定还会卷土重来。
此时,神机营的士兵们望向徐志道的眼神已全然不同往昔。
在以往的认知里,监军不过是徒有虚名、只知颐指气使的花瓶角色,可今日这场战斗,彻底扭转了他们的看法。
当徐志道挺身而出,果断下达那精准有效的作战指令时,士兵们便意识到,此人绝非平庸之辈。
朱麟转头望向徐志道,眼神中多了几分敬重。
“监军此策甚妙,今日若不是你及时指挥,战局怕是不堪设想。”
徐志道微微摇头。
“将军过誉了,此乃将士们奋勇作战之功。
不过,经此一役,我们也需总结经验,加强训练,尤其是神机营的战术配合与装填速度,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朱麟点头称是,随后下令士兵们打扫战场,救治伤员。
那些曾经对徐志道不屑一顾的神机营士兵们,此刻纷纷投来钦佩的目光,更有主动上前问候者。
一名神机营的老兵抱拳行礼。
“监军大人,往日我等有眼不识泰山,错把大人当那寻常监军,今日方知大人之能,实乃我等之幸,日后愿听大人差遣,赴汤蹈火!”
徐志道微笑着扶起老兵。
“诸位将士皆是大明的忠勇之士,你我同守边疆,不分彼此。”
在众人忙碌之际,徐志道独自站在一旁,望着远方。
他心中思索着,鞑靼骑兵此次败退,必然会回去重新谋划,而北方边境的安宁不能仅仅依靠一场战斗的胜利。
他决定等到了锦州,向朝廷上书,建议加强边境防御工事的建设。
而不是让异族进入大明如入无人之境。